一种历史的暧昧
1944年6月,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恩·本尼迪克特受命于美国战时情报局研究日本,在《菊花与刀》一书中,她这样归纳:“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温驯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心耿耿又容易背叛,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极为关心别人对他们行为的看法,但当他人对其过错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为负疚感所困囿。而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在最高程度上表现出来。”
然而,所有这些矛盾却成了有关日本人的经纬。它们是真实的,刀剑和菊花两者是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成了这幅图画中的一部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一种附带历史感的暧昧。
武士道:对如樱花凋零般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公元1185年,名满天下的琵琶法师是说艺人兼武师,他生活的全部就是刀和文学。他一生奔波,到处讲述武士的故事,其身旁总有一把琵琶,于是人们叫他琵琶法师。
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在路上奔波。在人生旅途中,他的刀锈了,但笔却更加锋利。他的文法如同他手中的刀刃,华丽、任性、痛快淋漓,他可以惊人的不顾事实,但他的豪情和个人行为却成了武士最初的形象。琵琶法师在其晚年,为了磨练自己的刀,砍断了上百棵白桦。
武士道起源于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借用儒家的“忠、勇”,禅宗的“生死一如”,并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杂糅重造而成。武士道总结八个字,那就是:义,勇,仁,礼,诚,名,忠,克。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死亡,为主君毫无保留地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叛。
在琵琶法师那个年代,武士成为一个阶层,在民间已广为流行,到处可见腰别长刀,头挽发髻、身著真垂的武士浪人。标志着日本进入武家政治时代。
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
事实上,到了德川幕府时期,1716年完成《叶隐闻书》写本,共11卷1200多节,随后,武士道这个名词才见于文字资料。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士设定生存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
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首先,单个的樱花很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更加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并非是盛开之时,而是凋零之际。这也是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人生顶峰。
因此武士自杀并非洗刷耻辱,正相反这是源于其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觉悟,一种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判断,是一种满足,是对如樱花凋零般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罗生门展示日本人的暧昧
“罗生门”原为佛教禅经中的故事,后来佛教传入日本后,与当地传说融合,有了“位于人间与地狱之间的城门”的含义。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讲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农民破产了,只好拿起刀做强盗的故事。而他在同一个集子里的小说《竹林中》倒呈现了现在人们认为的罗生门寓意。在《竹林中》里,盗贼、男人和女人以及路人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对事件进行了说明,然而综合大家的说法,杀人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三个主人的言论相互对立,案件变成了真正的“罗生门”。
1950年,著名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电影,将《罗生门》的故事世界化了。电影叙述了一个武士和其妻子在远行途中被强盗拦截并捆绑,其妻被强盗强奸,之后武士又不明原因地死去的故事。那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
“人只是以为自己诚实。”“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路人说的话句句在理,一边的行僧叹道:“连人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什么?”于是路人说其实本来就是如此,这罗生门附近的鬼魂都觉得人太可怕,所以都不来。
然而各执一词的原因,就是那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拿走的短刀。
往更深一层想,强盗的说词中把武士形容成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强者,武士把强盗描述成一个具有男子主义的汉子而自己最终也原谅了他。接着,两人对于同样一个女人,一个宣称的是她由贞烈转为顺从的淫贱,另一个陈述的是她淫贱后的恶毒——男人间的惺惺相惜转而对女人的鄙夷和讥讽。如果这个女人看清了他们的龌龊和懦弱,就应该给予揭露,以洗刷受辱含冤,然而她并没有。或许有其他原因?
《罗生门》展示的就是日本人性格中极大的暧昧性。
一休本来是情僧
动画片《聪明的一休》让我们对那位禅僧的童年充满了好感,还有小叶子、桔梗店里的老板、秀念大师兄。一休宗纯是日本室町时代的一个禅僧,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悟境在千百年的日本独一无二;身在佛门,出入酒肆妓院,专写狂诗艳词;门徒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78岁,他邂逅黄昏恋,一段震撼人心的盲女之恋。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充满非议——而他的悟境在千百年的日本独一无二,对日本禅学、茶道、音乐、诗歌文学、书法绘画、民风民俗等,乃至性文化影响深远。
一休的母亲是南朝贵族之女,曾得宠于北朝后小松天皇,因遭谗伤,有孕在身而被赶出皇宫,后生下了一休。一休6岁出家于京都安国寺。他天资聪颖,又肯刻苦修行,很快便熟读各种佛经,和很多流行的诗歌俳句,被人称作安国寺神童。
1428年,34岁的一休开始在民间云游。对于日本禅门临济宗来说,一休既是锐意革新的圣徒,又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狂徒。他视诸多清规戒律于无物,一生吃肉醉酒狂歌,狎妓作乐,自号狂云子,曾自作诗云:“风狂狂客起狂风,往来酒坊淫肆中。”流连风月场所,作了不少描述他寻欢作乐而悟禅的艳诗:“美人云雨爱河深,楼子老禅楼上吟;我有抱持睫吻兴,意无火聚舍身心。”前半部分可以写云雨之欢,而后半部分则用佛门常用的“火舍”之典故,出自《妙法莲华经》之譬喻。
他甚至还和妓女们谈佛论道。僧侣界一片大哗,纷纷指责他的放浪行为。一休反诘:“名妓谈情,高僧说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1471年,一休78岁时遇到盲女艺人森与之相爱,一直照顾她,并写下情诗:“恨是草根剪又生,对花何忘约芳盟。秋风春雨三千里,从此君恩江海情。”
其实,在情僧的眼里,禅是自由。而在我们今天观照日本人时,让这些人与他们祖先相比较,会发现一休已经脱离了他的母国,变得无家可归了。
松尾芭蕉: 日本的灵魂是一个间谍
松尾芭蕉是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句师,吟游诗人。他父亲是个低级武士,但芭蕉却爱上了文学,这多半是在给领主的儿子当侍童时培养出来的。他年近30岁时,身边就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的弟子和支持者,形成了以“蕉门”之名著称于世的团体。
1684年,芭蕉从江户出发,西行游历数月。此行产生了他的第一部游记著作《野曝纪行》。1687年再次外出游历,1687年到1688年间又第三度出行,《鹿岛纪行》和《笈之小文》记述了这两次旅程。这两部作品都是用俳文写就。1688年秋天,40多岁的松尾芭蕉向友人吐露,这个世界对他来说仍太过沉重。他只适合做一个终身的漂泊者。
“情诱于道祖神。”1689年,松尾芭蕉就这样踏上了前往日本偏远乡区的旅程。他徒步穿越日本,行程达2000公里,走了五个月。
“积日羁旅,漂泊为家”,300多年前,在传世之作《奥州小道》的开篇,松尾芭蕉这样写道。“此集的作者,仿佛就是日本的灵魂。”佛教诗人宫泽贤治如此评说。
该书就是一次精神之旅,如同佛门弟子的云游,将一切尘世杂物抛却身外,让命运随风而定。在书中,芭蕉把幽默的自嘲、日常用度的细节、佛家的顺应天命、画家般的笔触,甚至有粗秽的抱怨:蚤虱俱横行,枕畔又闻马尿声,不眠至天明。
但是作者的旅程也有着实际的一面:松尾芭蕉一路上靠传道授业筹集些盘缠,而且在旅途中,散居各地的门徒不管人数多少,都乐于款待这位大师,聆听他讲授诗艺。
仅仅是这些吗?
由于松尾芭蕉在旅程中展现的快速步伐,有些人认为他可能当过忍者。而他的长途旅行同时也让他得以观察列国的状况和得知最新的消息,包括获得德川幕府的相关情报。当时的德川幕府本身也派遣许多忍者进行查探消息的工作。松尾芭蕉的出生地就在伊贺国的上野,而伊贺就是众多忍者的故里。早期他也可能曾作过藤堂良忠的随从侍卫。
是的,这个吟游诗人松尾芭蕉其实正是德川幕府的间谍。
三岛由纪夫: 切腹自杀之谜
1970年11月25日,《丰饶之海》一书已经交给出版社,三岛由纪夫挥舞着一把关孙六日本刀,携其追随者盾之会的成员突然闯入东京自卫队东部方面军总监部营地,将自卫队北方司令劫作人质,然后头缠白布登上一处高台,发表他的“勤王”演说。他叫喊着:“日本因经济繁荣而得意忘形,精神却是空洞的,你们知道吗?”
但演说并不能令营中的自卫队员揭竿而起,重演1936年“2·26”日本军人叛乱事件的惊心一幕,反而招致众人的嘘声和哄笑。面对这一场面,三岛由纪夫转身冲进营区的总监室,冷静而精准地将刀切入自己的左下腹。他的随从们立即一拥而上,按日本的武士传统,再给他补上3刀,并割下他的头颅。
然而,三岛由纪夫自杀的原因一直是个谜。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文学成就极高的作家。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托马斯·曼并称为二十世纪四大代表作家。在他诸多作品中,以1956年出版的《金阁寺》最为人熟知,这是一部充满悲剧性幻灭美学的作品。
他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其前期作品唯美主义色彩较浓,后期作品表现出一种可怕的艺术倾斜和颠倒,将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极美之境。
三岛由纪夫生性好热闹,三教九流之辈无不结交,好美酒,嗜佳肴,高朋满座,列位无虚席,十足是一位花花公子。高兴的时候,在别人家中还会表演倒立。
与三岛由纪夫之死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谜,就是在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给了后人无数的猜疑,有人甚至推测,川端康成之死与三岛由纪夫不无关系。
川端康成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一种分裂人格。
(作者系诗人、戏剧评论家,《空中生活》主编)
链接
日本茶道与日本人的双面性
所谓茶道,就是通过点茶和饮茶对人们进行礼仪的教育和道德的修炼。自唐代中国茶与饮茶文化传入日本后,日本有一个承继者,他就是千利休。千利休家族传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师。他们成为了日本茶道的象征。
千利休出身于商人家庭,幼年开始学习茶道,18岁拜茶道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茶匠武野绍鸥为师,武野绍鸥通过把连歌道这一日本民族传统艺术引入茶道,完成了茶道的民族化,而千利休正是站在武野绍鸥的肩膀上,完成了对茶道的全面革新。
1555年武野绍鸥去世后,千利休已经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茶人。后他与权力者结合,这是千利休生命中的一大转折。
丰臣秀吉继室町幕府瓦解后,再次完成了近代日本的统一。然而他是一个绝对的暴君,杀戮是他的最有力的手段。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正统化,丰臣秀吉将千利休招致麾下,茶道在他看来,既是癖好,又是安抚天下的工具。
两人从此开始了差不多10年的合作与争斗,这10年,是茶道史上极其绚丽的一页。
1585年,丰臣秀吉从天皇那里取得了关白的官位,为此,他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宫内茶会,千利休是当然的主持人。其中叶茶壶松花,价值40万左右,相当于日本当时一国到两国的领地,可谓价值连城。
1587年的北野大茶会,是丰臣秀吉与千利休合作的最高峰。茶会当天,茶席一个接一个,达到800之多。丰臣秀吉更是摆出了他曾经在天皇和明朝使节面前炫耀过的黄金茶室。
而千利休的茶道思想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衣钵,继续追求着“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之境界。他将茶道回归到了淡泊自然的最初:“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温暖,炭要放得适当,利于烧水,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
这两种完全对立的世界观,千利休是如何能够化解得当的?他的身上就充分体现日本人性的双重面。(周江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