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别把愿为事业啃馒头的人都逼走

作者:范晓曼 陈旭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17 19:20:01

摘要:别把愿为事业啃馒头的人都逼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范晓曼 陈旭 深圳报道

   二十余年前,一群身在华尔街的年轻人回国,将之前只能从书本上读到的资本市场变成了现实,而普通民众对理财的真正概念还是始于1998年首批三家基金公司的成立。时光荏苒,经历了资本市场大喜大悲的这群有故事的人也早已不再年轻。十二年之后,当激情退却,创始人、奠基者们在思考什么?

    12年有多长?从童蒙到大学,对于从无到有的中国基金业来说,12年有太多的故事。1998年3月6日成立的南方基金作为首批获批的三家基金公司之一,顶着“基金教父”光环的高良玉无疑是这些故事的最佳讲述者。但说实话,高良玉是最不像老大的老大。
    “五道口”研究生,长时间任职于央行、证监会,33岁参与组建南方基金,34岁就任总经理,掌管着千亿资产的业界大哥,手下培养过无数明星基金经理。你很难将这些简历与眼前身着Polo休闲T恤,脸带倦意的高良玉联系在一起。“谁说我很难采访,这不是来了吗?”高良玉的安徽口音并没有想象中浓郁。

当火焰遇到海水

    岁月如飞刀,不但雕刻出创造了业界无数第一的南方基金,也削去了高良玉额前浓密的头发。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高良玉思索良久:“未来3至5年,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增速可能会阶段性地低于预期。”
    南方基金敢于也善于做行业性判断在业界颇有名气,总经理自然不甘人后,在2003年就表示公募基金将迎来爆发式大发展的高良玉如今将悲观豪不掩饰地写在脸上。“基金行业发展到今天,没有我们原先设想的那么顺利和乐观。”
    第一个封闭式基金,第一个开放式基金,首家推出基金转换业务,首家开通网上交易,年金部门成立时间早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当一直倡导在管理体制、产品设计、客户处理方式上完全自由化、市场化的南方基金遇到国内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发展环境和行政制度时,曲折也就在所难免。“比如有些委托资金管理的企业,由于体制原因,非常强调风险,而不大注重资产的增值。”
    一直被学者反复倡导的市场“三公”原则、股东问题、渠道问题很少被基金高层公开谈论。但坦诚如高良玉却像旧友故交般对这些问题娓娓道来,“比如投资者愿意从基金公司的网站上买基金,可有些银行渠道不允许基金公司网站直销的申购费率低于银行,否则就不能结算。强势渠道对基金公司直销的遏制实际上是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限制了基金行业的发展甚至生存空间。”

没意思了也要守

    12年间,南方基金总共为公募基金行业输送了7位总经理,这还不包括李旭利、王宏远等等风云人物。
    “我们干这个行业为了谁?”谈到近期个别基金公司领导的离职传闻时,高良玉不胜唏嘘,“尽管每个基金公司的管理者都十分优秀,但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没有人会永远在一个岗位上一直工作,但我不会离开公募去干私募。”高良玉表示其实可以想想为什么一批批的投资人离开公募基金,他认为是心态原因,不快乐、压力大甚至痛苦。“外面看基金公司总经理,觉得收入高、地位高,但是我们有时候很自责,这来源于责任感,行业做不大,公司增量发展缓慢,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高良玉曾经对比过中美两国基金占国内GDP的比例,发现国内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当时设想如果我们达到美国基金业占比的水平,中国基金仍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但现在,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渠道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对其他理财产品的销售力度大于基金,而实际上公募基金的整体收益水平在各种理财产品中是比较好的,考虑管理费的话,公募基金对投资者来讲是性价比最高的理财选择。”
    回忆当时创业的激情时代,和许小松(现任国联安基金总经理)在上海某客户办公楼中为能够见到客户苦等两个小时,连水都没的喝,汗流浃背等一幕幕被高良玉在记者面前还原。
    基金行业草创时尽管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探索与后来的实践发展有很大出入,是走了弯路的。比如,记者和高良玉谈起2001年,在开放式基金刚出现的时候,有人提出搞销售大厅模式,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收效甚微。
    感觉没意思了为什么还要坚守在公募?“在基金行业耕耘了12年多,对我们的持有人、对所在的基金行业和公司是有着深厚感情和责任感的。因为行业有问题,所以才需要我们这帮老人守一守。”高良玉说。高良玉在公司管理等方面仍然非常努力。“去年高总和我们渠道老总一起去跑渠道,没时间吃饭,渠道老总拿了个馒头刚开始啃,就看到高总也拿了个馒头在啃,两个人还互相看看对方,哈哈大笑。”经常在公司加班到凌晨两点甚至彻夜办公的高良玉得到了员工“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评价。

我们要买最漂亮的杯子

    “基金行业经常被媒体误读,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也会引起投资者的误解。比如当我们卖出股票时,媒体就会说我们是导致股价下跌,当我们坚守不卖时,又会说我们策略失误,深度套牢,实际上,基金公司并不是利益主体,我们的每一个买入与卖出的决策都是为我们上千万的持有人谋取利益最大化。而部分媒体的过度炒作使我们的任何一个决策都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让我们经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在高良玉眼中,基金行业受关注多,受曲解更多。
    更愿意去细化公司的管理,将量化考核等手段引入管理,主要业务标准化等等都是高良玉目前在思考和实践的内容。他说:“我一直强调我们自己的研究要超越卖方的研究。卖方研究和买方研究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基金经理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这都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在高良玉的眼中,即便首批公募人全部离开,有些能够沉淀的经验和创新仍应该得到传承。“基金公司的个性化、风格化是大势所趋。卖方研究从基础信息入手,做基本面研究盈利预测和估值分析,加上影响业绩的要素去预测股价。我们基金公司作为买方,应该重点做比较分析。”高良玉反复强调的差别化研究,落实到投研层面,就是要求去买最漂亮的杯子,即挑最好的股票,差别化研究就是为了保障买方研究的独立思维,超然于卖方研究之上。
    有人说,高良玉身上具有安徽人的典型特质:善于守业,刚柔并济。被他一手拉扯大的南方基金不免也受到掌舵人的影响。但实际上,对于公司事物,高良玉则更多体现出“刚”的一面。“管理公司权限的边界很模糊,但是外界给予的压力很大,比如投研,如果总经理打个电话问问某只基金最近业绩为什么出现波动,就会被误解为干预投研,但完全不管的话,业绩一旦不好,对持有人、股东和监管层也没办法交代。随着基金公司的发展,投资决策委员会和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制度可否做些改革?在产品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投决会统一决策和基金经理负责制有时会有冲突,这种制度能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同时,目前的基金公司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风控部门来进行风险管理,在国外,研究和投资都是在一起的,没有单独的研究部。”高良玉表示。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注意到,“做基金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他曾经写在南方基金画册上的一句话。

记者手记

    “我们做金融的都是坏人吗?”高良玉数次问记者。在本报的《基金十二载思考》策划中,高良玉并不是广东基金公司中第一个被访问的高层,之所以作为开篇,与他行业奠基者的身份无关,而和其言论相关。
    当公司、行业的发展和理想相冲突时,高良玉比较无奈。和某些问题相比,高良玉只有在谈到行业未来发展时会表现出较为急迫的心情,当记者问到如果不做公募基金的老总,会想去做什么时,高良玉唯余一声叹息:“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可能会选择退休。”
    原定1小时的采访被不断延时,到访的重要客人在他谈兴甚浓的时候只有“请等一等”。
    曾经有媒体在采访高良玉的稿子中赋诗一首。当只有45岁的高良玉不再年轻,当人们感叹愿意为事业啃馒头的人纷纷转身离去时,他始终回避现在是否寂寞的问题。我们也想将泰戈尔《渡口》中的几句诗送给高良玉和南方基金:“白昼过去了,现在是夜晚。岸上的朋友们已经离去。解缆起锚吧,我们要在星光下扬帆。在我离别之际,风萧萧低声歌唱。舵手呵,掌稳了舵。”

基金十二载思考

范晓曼

   20多年前,一群身处华尔街的华人青年回国,让中国人只能从书本上读到的资本市场,成为了身边的现实。而真正让中国的普通民众认识并接受投资理财概念的,却是基金。
    从1998年2月国内首家基金公司的成立,到2010年7月第61家基金公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12年来,我们见证了基金业的发展、兴盛,也目睹了基金业的问题和困境。 
    作为基金行业最早的参与者,他们为什么在当时选择了基金行业,为什么能在同业中脱颖而出,他们曾经为基金业的繁荣倾注过哪些心血,为基金业的种种乱象背负了怎样沉重的“十字架”? 
    作为中国基金业的先驱者们,当一缕芳华渐变成些许白发的今天,更多有才华的基金经理们如李旭利、吕俊、孙建冬等离开了他们所热爱的公募基金,转投私募,甚至基金“一哥”王亚伟也有了离职的传闻,而老十家的创始元老范勇宏、叶俊英、高良玉、肖风等还在坚守着梦想时,我们在思考,它究竟是一种不懈的精神还是一种无畏的信仰?
    或许对行业的再思考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笔者注意到,南方、易方达、广发、博时虽说这两年增速放缓,但其内功的修炼不可忽视。或许,在未来的三四年中,基金公司的分化和洗牌最终将形成差异性很强的风格化公司,基民的成熟度也将与之相呼应。 
    这不是一个沉默的行业,我们希望用笔记录这个行业,也希望用笔记录他们精彩的故事。本期的文字从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的“啃馒头”说起,12年来他敢做敢为、思维缜密、紧跟市场给笔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希望公募基金业还在坚守的老大们能挺过最困难的时期,给公募基金国际化带来一缕清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