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金花股份董事长再遭立案背后:主业造血枯竭,净利润被非经常性损益“操控”

作者:赵文娟 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28 08:19:51

摘要:近日,一则公司董事长邢雅江因涉嫌公司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等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告,让这家拥有29年历史的西北药企再次成为市场焦点。事实上,这已经是邢雅江在半年内第二次遭到立案调查,而这仅仅是金花股份诸多困境的冰山一角。公司业绩的起伏波动以及潜藏的风险,都为其未来发展蒙上了厚重的阴霾。

金花股份董事长再遭立案背后:主业造血枯竭,净利润被非经常性损益“操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赵文娟 北京报道

金花股份(600080.SH)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近日,一则公司董事长邢雅江因涉嫌公司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等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告,让这家拥有29年历史的西北药企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事实上,这已经是邢雅江在半年内第二次遭到立案调查,而这仅仅是金花股份诸多困境的冰山一角。在董事长频繁被查的阴影下,公司业绩的起伏波动以及潜藏的风险,都为其未来发展蒙上了厚重的阴霾。《华夏时报》记者致函金花股份,采访公司董事长被立案调查以及经营业绩等问题,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信披违规频发

邢雅江的监管处罚记录,堪称A股公司治理的反面教材。

金花股份表示,本次立案仅针对董事长个人,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目前,公司日常经营运作正常。立案调查期间,公司董事长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调查工作。

5月23日,邢雅江收到陕西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经查明,邢雅江因涉嫌犯罪于2024年4月至7月被公安机关采取取保候审,邢雅江作为公司董事长,未及时将前述事项报告金花股份,并及时履行信披义务,直至2024年8月23日,才向公司报告相关事项并对外披露。陕西证监局拟决定对邢雅江给予警告,并处以350万元罚款。

2.png

(截图来自《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告)

事实上,这已是其半年内第二次被立案——2024年12月,邢雅江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调查。值得玩味的是,两次调查均指向信息披露违规,暴露出公司治理存在系统性缺陷。

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期间,金花股份对外披露的违纪违规公告次数超20次。2025年1月份,金花股份还因为2023年半年报、三季报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未及时披露关联方期间资金占用情形、闲置募集资金临时补充流动资金使用不规范先后被相关部门出具警示函、责令整改和内部通报批评。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董事长邢雅江半年内两次因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表明公司在合规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类事件直接损害了公司的信誉和透明度,可能导致监管机构对公司采取更严格的审查措施。潜在影响包括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法律诉讼风险增加以及公司内部管理结构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他进一步强调,“董事长频繁被立案调查还会极大削弱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管理层诚信的长期投资者来说。其次,负面新闻往往会引发市场的恐慌性抛售,导致股价短期内出现大幅波动。如果此类事件持续发生,可能会导致机构投资者撤资,进一步加剧股价下跌的压力。”

资产处置撑起的“扭亏”假面

与治理乱象并行的,是公司经营数据的异常波动。

金花股份主要业务为药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线涵盖化学药品、中成药、原料药和保健品。依据特性和经营模式,产品分为骨科类、免疫类、儿童类和普药类等四个系列。回溯金花股份近五年经营轨迹,宛如坐上“业绩过山车”,呈现出极具戏剧性的“盈亏交替”怪圈——2020年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73.80万元、-1,816.05万元、3,345.95万元、-4,289.06万元、7,461.13万元。这种一年盈利一年亏损的规律性波动,暴露出公司核心业务缺乏稳定造血能力的深层危机。

从2024年年报数据来看,金花股份看似走出了泥潭,实则暗藏隐忧。公司当年实现营业收入5.85亿元,同比上升3.55%;净利润7,461.13万元,成功实现同比扭亏。然而,这一净利润增长的关键并非来自主营业务的强劲增长,而是资产处置收益在背后“撑腰”。当年,金花股份处置了金花国际大酒店100%股权,确认投资收益3,432.99万元。这一资产处置行为对净利润的影响不容小觑,几乎成为扭亏为盈的“救命稻草”,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公司主营业务的真实经营状况。

具体来看,2024年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为1,377.4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8.44%。虽然有增长,但与归母净利润的大幅增长相比,增幅明显较小,这清晰地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虽有提升,但远未达到能够支撑净利润大幅增长的程度。资产处置收益如同短效兴奋剂,虽然带来了一时的“繁荣”,却难以构建公司稳定盈利的长效机制。

4.png

(截图来自2024年年报)

事实上,这并非偶然现象。纵观金花股份近年财务数据,依靠非经常性损益 “粉饰” 业绩已成常态,折射出公司主业造血能力持续衰退的困境。如在过去盈利的2022年,虽然当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345.95 万元,同比扭亏,但扣非净利润却仅有381.30万元,利润增长仍然是得益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贡献”,这其中光“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一项就高达2,719.90万元。2020年也同样如此。

5.png

(截图来自2022年年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进入2025年一季度,由于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大幅减少进一步拖累利润表现,金花股份业绩难言起色。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07亿元,同比下降7.31%;归母净利润121.53万元,同比减少94.93%;而扣非后净利润高达1,067.46万元,同比增长了151.79%。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司2021年和2023年归母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走势背离的表现来看,也都是因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损失拖累了业绩。

对此,江翰表示,“依靠非经常性损益(如资产处置收益)实现扭亏并不意味着核心业务能力的增强,反而暴露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薄弱。2025年一季度业绩再次下滑,说明公司尚未找到稳定盈利的增长点。”

6.png

(截图来自2025年一季报)

从业务板块拆解,医药工业作为核心业务,实现收入5.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3%。其中骨科类收入增长9.11%,成为医药工业板块增长的主要动力。医药商业实现收入82.3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04%,但由于体量相对较小,对整体营收的贡献较为有限。而酒店业收入19.18万元,较上年大幅减少96.01%,原因是当年处置了金花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1月份后不再纳入合并范围。

“从长远来看,若不能有效改善主营业务表现并解决现有的治理问题,金花股份的发展前景将充满不确定性。”江翰认为。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