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一边净利腰斩关店收缩,一边减持套现4亿元,药房寒冬中老百姓打得什么求生算盘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16 20:49:07

摘要:连锁药房巨头老百姓近日抛出的一份大股东减持计划,引发业界纷纷关注和解读。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老百姓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合计减持不超过 2280.29 万股,合计减持比例不超过总股本的 3%,参照公告日股价计算,减持规模约4.4亿元。老百姓给出的减持理由是调整资产和融资结构,降低股票质押率。

一边净利腰斩关店收缩,一边减持套现4亿元,药房寒冬中老百姓打得什么求生算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药房寒冬之下,连锁药房巨头老百姓近日抛出的一份大股东减持计划,引发业界纷纷关注和解读。

老百姓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老百姓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医药集团”)计划合计减持不超过 2280.29 万股,合计减持比例不超过总股本的 3%,参照公告日股价计算,减持规模约4.4亿元。老百姓给出的减持理由是调整资产和融资结构,降低股票质押率。

wps_doc_0.png

(来源:老百姓公告)

自 2024 年以来,连锁药店行业经历着深度变革,从过去三年的大举扩张转变为分化出清。中康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药店闭店数达3.9万家,闭店率5.7%,其中第四季度关店速度达到高峰。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多地医保部门接连发布新政,暂缓新增医保定点药店审批,标志着医药零售行业正式迈入“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洗牌。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对于老百姓大股东减持另有说法,包括“大股东信心不足”的种种猜测。

“过去一年,无论是国内国际还是各行各业,都经历了极其不容易、不平凡的一年。客观来看,整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居民消费增长乏力,行业监管趋严,医药零售行业增速放缓,公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相关影响。”老百姓的创办人、董事长兼总裁谢子龙在4月的一场百家投资机构参与的业绩解读电话会上如是说,谢子龙被视为国内连锁药房行业的灵魂人物,是国内平价药房商业模式的开创者,他的一言一行被视为行业的风向标。

当“万店时代”终结,曾经依赖“圈地”融资和医保生存的零售药店“老百姓们”,在重重压力之下该如何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减持背后的艰难时刻

尽管老百姓强调控股股东减持计划实施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风险,并且这也不是公司控股股东首次减持,但是,本次大手笔减持还是因为行业“变天”的背景而显得敏感了许多。

资料显示,老百姓大药房创立于2001年,首创开架自选的平价药店模式。2015年4月23日,老百姓登陆上交所。公司主营业务涉及药品及健康相关商品的零售连锁业务,并且是中国首家门店数破万的民营上市连锁药房。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老百姓门店总数 15252 家,其中直营门店 9844 家,加盟门店 5408 家。

老百姓在上市后的 2015至2023 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基本保持增长态势,门店规模也不断扩大,在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更是上到200亿元台阶,达到了201.76 亿元,同比增长 28.54%;实现归母净利润 7.85 亿元,同比增长 17.29%。

不过,在2023 年时,老百姓的营收增长势头已经出现放缓的苗头,归母净利润尚未出现大的波动,仍然保持了增长,当年实现营业收入 224.37 亿元,同比增长 11.21%;归母净利润 9.29 亿元,同比增长 18.35%。

老百姓控股股东医药集团最初持股8123.5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0.43%。上一次老百姓控股股东减持是在2023 年 1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期间,医药集团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 1520.19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2%。2020年至今,医药集团累计减持老百姓股票2175.39万股,累计套现约10.92亿元。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老百姓控股股东的减持背后是老百姓的艰难时刻。

财报显示,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23.58 亿元,同比下降 0.36% ,虽然只是微降,但也表明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已经面临一定压力。而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5.19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44.13%;扣非净利润为 4.96 亿元,同比下降 41.18% 。净利润下滑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新开门店尚处于业绩成长期,前期投入较大,同时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对利润产生了较大影响 。

wps_doc_1.png

(来源:老百姓2024年年报)

同时,2024年,老百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上年下降 25.77%,主要是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减少和新开店导致支付的薪酬增加所致。这反映出公司在资金回笼和成本控制方面也面临压力。

虽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居民消费增长乏力、行业监管趋严之下,药店行业整体增速放缓,2024年滑坡的不仅是老百姓一家,但在同为200亿元+营收体量的六大连锁药房巨头队伍中,老百姓在2024年被大参林和益丰大药房落在后面,系六大连锁中营收唯一下滑的企业。其中,大参林实现营业收入264.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1%;益丰药房营业收入为240.62亿元,同比增长6.53%,并且是六大连锁净利唯一实现正向增长的企业。

进入2025 年一季度,大参林和益丰药房保持了营收增长,而老百姓仍未见好转,实现营业收入 54.35 亿元,同比下降 1.88%,归母净利润 2.51 亿元,同比下降 21.98%。门店数量上,2025 年一季度,老百姓新增门店 211 家,调整关闭门店 236 家,净减少 25 家。

对此,老百姓董秘冯诗倪在业绩解读会上表示,2024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下滑主要系新店数量增加、新店仍处于业绩成长期和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所致;2025 年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下滑主要原因系新店成长期亏损、闭店损失和新增折旧摊销。

新店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老百姓往日的辉煌立下功劳,也让其承受了扩张后遗症的风险。

靠什么挺过双重压力

连锁药店行业闭店潮汹涌而至,预示着一个“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终结,靠什么才能在新的药房战场中屹立不倒?

从中康数据来看,2024 年全国关闭零售药店约 3.9 万家,闭店率达到 5.7%,其中第四季度是全年的关店高峰,达到1.4 万家,几乎是全年闭店数量的一半,高于前三季度闭店均值。

“去年年底真是最糟糕的时候,大家人心惶惶,今天这里关一家,明天那里关两家。”某连锁药房的华南区域高管心有余悸地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整个行业都在下滑,而且是猝不及防,虽然业内都知道拐点要来了,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老百姓的遭遇也是行业的缩影。2024年,六大连锁药房进入慢增长、低净利周期,同比涨幅均未超过10%,最高涨幅仅为8.01%,而过去2022、2023年等年份营收涨幅大多超10%,甚至有不少超过20%。在归母净利润方面,仅益丰药房实现增长,其余五家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其中漱玉平民业绩滑坡幅度最大,出现亏损。

医保资质对药店生存的重要性堪称“命门”,然而政策环境也已变得严峻。今年以来,福建宁德、山东临沂、广东阳江等地医保部门接连发布新政,暂缓新增医保定点药店审批,这意味着未来医保药房存量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目前,医保政策收紧对于连锁巨头的冲击暂不明显,因为巨头们的家底相对丰厚一些。比如老百姓,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老百姓直营门店医保资质门店9158家,覆盖率高达93.03%;门诊统筹门店 5452 家, 直营门店中门诊统筹门店数占比 42.21%。但是老百姓和同行们一样,医保资质的增量空间正在逐渐压缩。

医药行业独立评论人肖肖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短期内,医保定点资格收缩与监管高压将持续,部分实力较弱、竞争力不足的中小药店可能面临淘汰,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长期来看,有利于推动药店行业转型升级,促使药店提供更加优质、差异化的服务。

在此背景下,“双通道” 政策为 DTP 药房带来了新的流量和交易,老百姓DTP药房也受到投资者关注。据老百姓业绩解读会透露,2024年,公司DTP药房收入同比增长8%至16.61亿元。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公司拥有 DTP 药房 176 家,门诊统筹门店占比超42%,并计划布局县域市场填补特药服务空白。

DTP药房作为继医院销售、社会零售药房销售之后的第三种药品销售商业模式,发展前景广阔。中康 CMH - DTP 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 DTP 门店总数从 2019 年的 3936 家增长至 2023 年底的 7132 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7.0% 。

然而,DTP模式也面临挑战。DTP 药房由于高采购成本、医保降价及运营成本高企、品牌意识不足等因素,多数处于薄利甚至亏损状态。目前,老百姓DTP药房收入占比短期内尚难以支撑业绩。

如何突破“增收不增利”困局仍是摆在老百姓面前的当务之急。2024年,老百姓新开门店中,84%位于优势省份,但新店培育期仍需3—5年,期间租金、人力、合规成本持续稀释利润。2025 年,老百姓继续调整拓展策略,将继续聚焦优势市场、加速吸纳存量市场,全年计划开店 1000 家,主要是加盟门店,并且以老店转加盟为主,同时在优势市场进行少量的填空式开店和资产性收购,把握行业出清整合机遇。

同时,老百姓提出一个降本增效目标,通过精简管理层级、严控费用、门店降租等要在2025年节降超1亿元。并且推动“商采一体化”改革,推动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提升。2024年的数据显示,统采销售占比提升至75.3%,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达23.3%,带动毛利率提升0.62个百分点至33.17%。

肖肖认为,老百姓大药房提升盈利能力需多举措并行:优化成本,通过集中采购、精简人员及物流合作降本;升级产品与服务,引入特色商品和自有品牌,强化药师服务;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营销,依托大数据精准推广;积极申请医保资质并规范操作;优化门店布局,下沉市场合理扩张。通过降本、专业升级与精准布局增强竞争力。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