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10年间累计开行7.7万列,中欧班列成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动力

作者:张智 王海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9-16 20:03:30

摘要: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沿线国家积极参与,探索出一条凝聚共识、合作共赢、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共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代表出席论坛。

10年间累计开行7.7万列,中欧班列成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动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见习记者 王海平 连云港、南京报道

9月15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以“深化互联互通 促进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下称“论坛”)在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起点——江苏省连云港市成功举办。

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统计数据显示,10年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7万列,运送货物731万标箱,货值超3400亿美元,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

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沿线国家积极参与,探索出一条凝聚共识、合作共赢、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共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代表出席论坛。

完成48项成果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欧班列开行以来,保持安全稳定畅通运行,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作为抓手的中欧班列,下一步要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方向发展。

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则在致辞中表示,要共建中欧班列高效运输体系、安全治理体系、多元通道体系和创新发展体系。

当天,中欧班列门户网站正式上线。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向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媒体表示,网站是中欧班列及铁路国际联运货运代理业务的入口,设立了多个语言版本,提供需求提报、合同签订、境内外业务办理、提箱还箱、报关报检等“一站式”综合业务服务和一手信息,为国内外企业、物流平台等开展国际贸易、供应链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包括上述网站在内,《华夏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论坛共形成了48项合作成果,其中,国家层面6项,包括发布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推行中欧班列多式联运电子提单、实施中欧班列重点铁路口岸及后方通道扩能改造项目、中欧班列牵引扩编增吨、深化中欧班列国际铁路合作机制建设等。

而地方和企业层面42项,主要为地方、企业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达成的务实合作成果。

因为使用了中欧班列,新疆鸿运达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的业务量猛增。“相比没有使用前成长了10倍,并且班列回国时还能携带很多国外的产品。”公司总经理杨永刚表示。

“对企业来说,有了稳健和低成本的出口通道,增强了外向型经济的信心;对地方政府来说,带动了当地沿线基础设施的提升,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成长。”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国际陆桥运输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林备战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

班列标杆城市的示范

时间上溯到31年前,新亚欧大陆桥首列国际货运班列从连云港开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表现;12年前,首趟中欧班列从中国发出开往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了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标志。

中欧班列的开行,完善了亚欧陆路运输网络,拓展了国际联运通道,大幅提升了沿线口岸、枢纽节点能力,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则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首个经贸合作实体项目。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领导人四次见证该基地的签约及启用仪式。2017年6月8日,习近平主席作出“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

目前,中哈基地已实现了连云港与哈国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的业务联动、人员互派、信息联动、资源共享,共同构成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上的物流“双枢纽”。

2022年,中哈基地累计开行中欧班列728列,同比增长17.6%;完成集装箱进出场量22.1万标箱,同比增长10.8%;累计完成物流量6493万吨,同比增长48.2%。2023年1—7月份,完成物流量3905万吨,同比增长13.1%;开行班列457列,稳居江苏第一。有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当地整体上物流企业的营收已突破百亿元大关,逼近200亿元。

同样,以中哈基地为核心,使得连云港的国际枢纽港建设提级扩能,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徐圩港区3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全面建成。2022年,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亿吨,同比增长8.3%,集装箱完成556.8万标箱,同比增长10.6%。

值得关注的是,连云港作为中亚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中欧班列不仅带动了城市的跨省域合作,更使得国际合作交流走深走实。

一方面,连云港与中欧班列沿线的国内城市展开合作,如与霍尔果斯经开区、西安陆港等8个企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不断加强在产业、物流、投资等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与蒙古国、卡塔尔等诸多国家的的对接交流,尤其是物流、投资、油气产业、自贸区发展等领域合作达成一致意见。本次论坛上,连云港市政府就与阿斯塔纳国际大学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研究院。此外,多方还签署高质量建设新亚欧大陆桥(连云港)共同宣言、服务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协议、铁空联运项目合作协议,以及签订连云港港与上海港、新疆克州战略合作协议等。

“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都是中国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表现。”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何雨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不过,对连云港来说,论坛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契机,但关键的目的在于加快崛起成为了江苏沿海增长极。

目前看,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连云港,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有具备基础、规模和影响力的三大核心产业,即石化、医药和新材料。石化要构建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则是持续巩固产业地标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医药创新中心,新材料需要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上市公司ESG管理体系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