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上海打造“先进制造基因”:未来5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00家

作者:喻莎 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9-10 19:43:25

摘要: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上海正立足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以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为关键抓手,赋予“上海制造”新内涵。

上海打造“先进制造基因”:未来5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00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喻莎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正值“十四五”开局,上海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奋力迈进也进入关键阶段,如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成为市场关注话题。

9月9日,上海正式发布《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产业基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产业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协同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上海正立足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以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为关键抓手,赋予“上海制造”新内涵。

从“跟跑”向“并跑”“领跑”

制造业是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也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途径。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制造业承前启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657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25%,顺利完成“十三五”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奋力迈进的关键阶段。《华夏时报》记者获悉,在总体目标上,《规划》明确,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主线;到2025年,产业基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产业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协同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展望2035年,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明显增强,“上海制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基本建成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同时,《规划》还从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品牌显示度、数字化转型等4个维度,提出了18项具体指标。比如,培育品牌引领示范企业200家,打响“上海制造”的名企品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00家左右,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左右,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左右;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提高100台/万人,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等。

赋予“上海制造”新内涵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事关上海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去年11月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来,上海深入推进经济、生活、治理等各领域转型,其中制造业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主线之一。

上海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效如何?吴清表示,当前,上海正立足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以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为关键抓手,赋予“上海制造”新内涵。

一是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打造了宝钢、商飞、华谊等一批代表性数字工厂,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共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20万台设备;二是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扩容增能,面向长三角上线29个二级节点,服务企业超万家,标识注册量超100亿;三是加快构建全要素生态,牵头或参与制定了80余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初步建成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当前正在推动数据综合立法,筹建数据交易所,打造工业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推动工业算法、工业软件创新发展,促进数据赋能制造业。

那么,“十四五”时期,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又将如何做?对此,吴清表示,上海将聚焦“3+6”产业体系,由“点”及“链”及“圈”,实施制造新模式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壮大新产业。

在“点”上,促进企业数字化增效。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单项突破向集成融合转变,建设数字孪生企业,力争三年打造100+、五年打造200+标杆性智能工厂,推动工业级智能硬件、融合解决方案和服务的持续创新。

在“链”上,促进“双链”数字化增智。全面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加速实现精准测链、补链、强链;围绕“双链”,促成企业间数据融通共享,打造15个新型工业电商平台,15个供应链金融示范项目。

在“圈”上,促进平台生态数字化增能。推动数字化转型“一业一方案”,加强龙头企业牵引,增强工业大数据、知识图谱和智能算法的供给水平,到2025年,建设25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培育30个工业互联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带动20万中小企业上平台。

此外,将加强政策创新,推进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工程,支持外资企业设立数字技术研发机构、云服务中心等。对此,记者从赢创获悉,赢创近期已经将其位于上海莘庄工业园的基地正式更名为“赢创上海创新园”。随着本次升级,赢创将进一步拓展在上海的研发活动,到2027年,上海创新园的研发人员数量预计将翻番。

赢创希望进一步增强上海基地作为全球六大核心研发基地在其全球研发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为此,升级后的上海创新园将具备跨业务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技术优势,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工艺开发、实验工厂、应用技术、测试分析服务和风险投资活动于一体,可同时满足面向本地、亚太与全球的研发需求。赢创大中华区总裁夏赋良向本报记者表示:“上海创新园的设立以及本地研发活动的拓展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调一致。”

培育5000家左右“专精特新”企业

记者注意到,8月下旬以来,“专精特新”概念成为除“茅指数”、“宁组合”外最大的热点,成为各类机构竞相追踪研究的新标的。

据悉,“专精特新”指的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这四大特征。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打造优势、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养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里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彰显出卓越的自主研发能力与商业落地能力。

《华夏时报》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的第三批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上发现,不少上海的公司榜上有名,其中竹间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被授予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竹间智能创始人兼CEO简仁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竹间目前主要聚焦于健康医疗、智慧政务、企业服务、智慧金融、智能制造、智能终端这六大领域,为广大企业客户创建了众多优质的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了技术研究和商业落地的双重价值。

对于近期市场较为关注的“专精特新”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也提出了发展任务。《规划》指出,上海将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分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道路,增强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基础领域和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到2025年,滚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00家左右,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左右,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左右。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