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李锦专栏」中央企业重组的专业化趋势与当前热点

作者:李锦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7-19 17:34:31

摘要:7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半年工作新闻发布会,除了例行的经济形势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外,彭华岗秘书长突出地讲了央企重组整合问题,向人们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央企专业化重组将成为下半年的重中之重。

「李锦专栏」中央企业重组的专业化趋势与当前热点

李锦

7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半年工作新闻发布会,除了例行的经济形势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外,彭华岗秘书长突出地讲了央企重组整合问题,向人们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央企专业化重组将成为下半年的重中之重。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掌握当前中央企业专业化重组趋势与热点,对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对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央企专业化重组正在出现的趋势

专业化重组是一种以专业业务为纽带进行的企业重组方式。专业化重组的结果和内容是业务的再组合和资源配置的再优化,它使生产力诸要素从原有企业中获得释放,通过再组合的手段实现资源的集中化和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重组将极大地提高业务的专业化程度和业务的规模,实现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企业管理的精干化,加快现代化步伐。

央企专业化重组是从中央企业现状考虑的。中央企业在主业方面,总体上进步很大,但也存在着资源分散、主业不突出等弊端,还存在着在某个专业上同质化竞争、无序竞争等现象。前几年的整合,重点是解决多元化带来的“乱”字,没有达到“专”字。没有整合的联合,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是“一筐土豆”和“土豆一筐”。唯有极致的专业化,才能塑造能力,形成规模,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头部”。因此,要着眼长远,从核心能力培育的视角来思考、推进专业化整合工作。按照市场发展需求,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使得企业资源能够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竞争优势。

今年上半年,央企专业化重组轨迹非常清晰。中国星网集团的组建成立,成为首家总部注册雄安的中央企业;中国中化挂牌成立,两化的农业种业板块整合现在已经完成,重组以后,业务板块要进一步整合。化工等其他领域的资源协同也在有序推进。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也已经顺利完成,目前正在推进战略规划、公司治理、管理制度、业务布局、党建等方面的全面对接,为后续深入融合打下了很好基础。

可以看出,国资委重点关注几个方面的重组:

一是在战略性重组方面,稳步推进钢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并在相关领域积极培育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前几年的重组基本上是两家或者三家的重组,这几年因为专业化的重组,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央企。

二是在专业化整合方面,以业务做强做精为目标,以优势企业为主体,通过无偿划转、有偿收购、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大力推进专业化的整合。当前“产研”重组再次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将科研院所类企业和同产业领域的生产制造类企业进行整合,从而全面提升重组后企业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与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中国普天与中国电科重组,因为电科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但缺乏成果转换的基地,而普天有大量的通信工厂,有许多改成工业园区,有成为科研结果转化成产品的能力,同时也有工业品的销售渠道。可以尽可能多的将相当多的军工研究成果转化为民用品。以中国电科与中国普天的重组为标志,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科研院所类企业与生产制造类企业整合重组,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在创新链与产业链上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在推动整合、融合方面,新组建、新划入、新重组的中央企业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内部资源的整合力度,深挖协同效益,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尽快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这是重组的存量,空间很大的,包括前几年的中车、中船、中国海运五矿中冶等等。

组建类似铁塔、国家管网式新央企集团是重组亮点

专业化的精准整合是性质的确定,组建新的央企集团是热点。以业务做强做精为目标,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整合会是今年下半场央企重组的重中之重。专业化重组的结果和内容是业务的再组合和资源配置的再优化,它使生产力诸要素从原有企业中获得释放,通过再组合的手段实现资源的集中化和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重组将极大地提高业务的专业化程度和业务的规模,实现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企业管理的精干化。

这个方面有两个案例,一个是铁塔公司整合,由三大运营商划拨自有铁塔站址资源成立。随着铁塔公司的成立,三大运营商不再自行建设基站铁塔,而是通过铁塔公司进行统一建设;一个是国家管网资源整合也在深入推进,昆仑能源的管道也实现了交割,标志着主干油气管网资产整合全面完成,全国一张网基本形成。

不管是石油天然气,还是电力重组,目前都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这一核心思想,国家管网资源整合深入推进是这种思想反映,电力更是如此。组建类似铁塔、国家管网式的新央企集团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进入成熟期、衰退期的传统行业是专业化重组的重点

研究中央企业专业化重组趋势与热点,有必要认识重组的重点领域。从经济发展阶段看,经济服务化,压缩传统行业生存空间,使得传统行业成为重点领域。

过去十余年,汽车、住房消费推动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拉动钢铁、有色、煤炭、建材、航运等行业高速增长。但随着恩格尔系数下降,服务消费支出占比上升至,第三产业占比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经济服务化特征明显,健康医疗、休闲娱乐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这意味着,上一个阶段重点发展的行业可能会在国内市场逐步萎缩,生死存亡之下将不得不把触角转向国际市场,而“一带一路”战略则为这种竞争空间转变提供绝佳契机。央企整合顺序,将出现中上游行业整合最迫切,下游整合内在驱动不足。过去十余年重化工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大幅扩张,但央企整合逆势而行,故进展缓慢。展望未来,经济服务化,产业进入成熟期、衰退期,“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央企整合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从产业生命周期、国家战略来看,建筑、航运、电气设备、石油石化、机械、有色、钢铁、建材等中上游行业整合迫切性最强,而以居民非必需消费以及政府环保、国防支出为主并且央企数量较少的医药、传媒、旅游、环保、军工等行业迫切性最低。

预计各行业整合路径大致是:建筑、发电设备、飞机制造同业合并,航运、造船、石油等专业化分工,有色、钢铁等上下游一体化。过去快速扩张的房地产、汽车行业增速明显放缓,与之相关联的钢铁、有色、建筑、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下游需求大幅萎缩,国内发展空间将逐步减小,大部分企业将不得不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从基础设施发展来看,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局部地区如中西部尚存在一定空间,但整体建设周期度过高峰,已经处于下坡阶段,基建行业也进入成熟期。

钢铁是专业化重组焦点,宝武钢铁是热点

钢铁行业在发达国家产业集中度都在60%以上。从欧洲、美国、日本、韩国来看,这些国家或地区都处于后工业化的服务业主导阶段。钢铁行业早已进入衰退期,产业集中度也都处于较高水平。中国钢铁行业远远低于这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是必由之路。

钢铁行业目前有鞍钢集团、宝武集团、首钢与河钢三大集团。从产业逻辑出发,猜测可能的整合路径是三家钢铁生产企不变,形成3家生产企业主导的市场结构。鞍钢集团目前形势好,是兼并本钢的极好机会。至于首钢、河钢,重组合并是大势所趋。

宝武集团在重组方面可以算是所向披靡,2016年12月,宝钢武钢联合重组挂牌成立,此后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后于2019年并下安徽省国资委旗下的马钢集团;2020年1月,入主重庆钢铁;同年9月,兼并太钢集团;10月托管中国中钢集团。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也让宝武钢铁的版图不断扩大。2020年宝武粗钢产量为11529万吨,山钢集团粗钢产量为3111万吨,两者兼并重组后产量达14640万吨,宝武产能将达到1.5亿吨规模。以宝武集团为主导的钢铁行业整合重组对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铁矿石集中采购话语权,提高各地区各钢材品种的定价权有积极作用。宝武兼并重组的步伐不会停止,即使并下山钢,后续还将继续其兼并重组的步伐。当然,宝武联合重组,不仅是做强、做优、做大的战略路径,更重视培育新的核心能力。从联合到整合再到融合,中国宝武联合重组“三步走”中,“整合”是关键,而整合的重中之重,就是专业化整合。要实现“1+1大于2”的联合效应,专业化整合不仅是最佳路径,更是核心能力。

央企整合存在三条路径,焦点在于结构优化

中央企业专业化重组,目的在于结构优化,这是出于“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整体部署。

从整合路径判断,同业合并、上下游一体化、专业化分工。目前央企或是居于产业链同一环节而竞争,或是居于产业链不同环节而互补。基于产业趋势、竞争格局以及国家战略,我们判断央企专业化整合存在三条路径:

第一、同业竞争的央企合并同类项,提高市场集中度;

第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央企进行一体化,塑造产业链优势;

第三、混业经营的央企定位不同市场,实现专业化分工。

作为“十四五”期间首次重大重组,两化重组的重要特点是新公司围绕主业,重新定位,组成若干链条,提升行业竞争力。同业竞争的央企合并同类项,提高市场集中度已经完成,目前,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进行一体化,塑造产业链优势。实施重组后,中化正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下属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整合,更好地发挥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方面作用。正如宁高宁据称,“重要不在规模,不在世界500强排名,而在是否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这一点,整合就不算成功”。

两化重组揭示央企重组趋势,从总的方面是推动企业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就是结构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产业链重组,在产业链竞争力上见实效,而不仅仅是规模做大;二是加速供给侧结构改革,去产能,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三是强化创新能力,部分国企创新能力不足局面将会得到明显改变。

(作者为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著名国企政策研究专家)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李锦
李锦

著名国企学者,教授,长江商学院大企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新华社工作36年。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关注 私信

TA的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