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推动全面数字化转型 着力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喻莎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在疫情的冲击下,数字化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数字化进程。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上海市推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下称《意见》),将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从经济、生活、治理等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上海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记者注意到,《意见》提出,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就要以“云网端边安”一体化数据资源服务平台为载体,形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融合创新的发展格局。
上海的“两张网”将如何助力上海数字化转型?1月5日中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大数据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朱宗尧在做客上海广播电视台《民生一网通》节目时指出,“随申办”作为“一网通办”移动端的超级应用,目前已接入了教委、公安、民政、人社、卫健、医保等50余家市级部门和16个区的1541个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有力支撑着城市数字化转型。
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
《意见》明确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首先,上海将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放大数字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做优做强城市核心功能,助力“五型经济”发展。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以数据流动牵引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建立跨地域科技资源的协作网络,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
其次,在生活数字化转型方面,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数据联动。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面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推进相关服务的适应性改造,创造无处不在、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记者查阅数据发现,目前,上海市区两级医疗间医学影像和报告互联互认覆盖率为97%。长三角三省一市所有41个城市均已实现异地门诊直接结算的互联互通,截至2020年11月30日,相关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有8102家,累计结算达257.86万人次。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上海将着重从企业市民和城市运行高频急难的问题难点中发现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场景。比如,打造30分钟就医服务、30秒入住酒店、为老服务“一键通”、停车服务“随心约”、出行即服务平台等便民示范应用。
最后,在治理数字化转型方面,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提高现代化治理效能。数据显示,上海的“一网通办”接入事项超过2000个,其中超过80%具备全程网办能力,累计办件量超过6000万件;移动端“随申办”平均月活超1000万。上海的“一网统管”系统已整合接入了公共安全、绿化市容、卫生健康、气象、水务等30多个部门的100多项基础数据,同时依托80万个以上的“神经元”,形成“防汛应急处置”“客流监测分析”“套牌车核查”等一系列智能化城市应用场景,实现从预警到处置的闭环管理。
经济数字化转型成重要抓手
当前,经济数字化转型成为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上海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目前,上海企业占据全国网络文学90%的市场份额、全国本地生活服务70%的市场份额,全国第三方支付60%的市场份额;上海数字经济占其GDP比重超过50%。
从数字产业发展看,截至目前,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超过1100家,规上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从产业数字化进程看,上海建成了1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94家国家和市级智能工厂。
智慧城市专家、全国市长研修学院研究员徐振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核心主线,是显著提升城市智慧化程度的核心驱动。一般认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包括人才、土地、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等。当前阶段,流量、抗风险能力(韧性)、宜居宜业和人文自然底蕴,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别是在5G、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协同作用下,城市核心竞争力正在由若干传统生产要素决定,向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多元异构要素联动的方向发展。
“简言之,就是数据正在强化对各类现有城市经济活动的影响,并催生新经济业态,带动新就业,并孕育流量等新兴核心竞争力。数字化是促进数据要素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基础性途径。”徐振强进一步补充道。
对于上海本地企业来说,如何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徐振强认为,上海本地企业要主动适应该发展转型的需要,并在过程当中,以场景化落地的角色积极参与,主动琢磨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增加业务数量、提升业务竞争力;同时以数据资产化为驱动,实现在现有行业领域的率先标准化封装,为促进数据资产参与要素市场作用、交易而带来收益做准备。
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记者发现,不少老人长久以来的现金购物、排队挂号、在窗口购票等生活方式,在疫情出现后服务业窗口作用削弱的情况下难以维持。住在上海浦东某小区的林爷爷告诉本报记者,去年初疫情防控期间,到处都需要扫健康码,但由于其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完成相应操作,导致出行不便。
“超特大城市在推进数字化进程中,务必要重视好老龄化对于新兴技术手段应用的适应性问题。”徐振强向记者表示,长期以来,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的行业创新从智慧城市建设切入,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做出显著贡献,同时也因标准化产品、服务,对差别化应用对象考虑不足,特别是老年人适应数字化城市的问题已经很突出。
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的同时,也让许多老年人成了“数字弱势群体”,如何解决这一类人的“数字鸿沟”?
“上海的数字化生活推广较早,老年人‘数字困难’遇到的也是最多。比如,控温、控声、手纹门锁等数字产品的使用,使得一些老人饱受不会用、用不好之苦。”中国豪宅研究院院长城市运营专家朱晓红向本报记者表示,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让数字产品使用简单化;二是要做好产品使用说明,并在线上线下向老人们普及一下使用知识。
徐振强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政府和行业应当充分重视老年人参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和困难,主动做好关键场景、主要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适老化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行业开展相应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从用户端开发适老型产品和服务,从社会稳定和谐、共治共享的高度统筹数字化转型的全局性统筹。
《意见》指出,要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面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推进相关服务的适应性改造,创造无处不在、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对此,朱宗尧表示,老年人智能技术提升已列入2021年上海市政府的实事项目,这个项目叫“百万长者智能水平提升计划”。今后,在家里的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培训机构等,老年群体都可以报名参加培训。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