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7·21”四年后,北京再遇暴雨考验 大雨围城之后

作者:张智 栗泽宇 赵一静 黄诗婷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7-23 00:45:28

摘要:这一天,北方的人们再次想起大雨倾城的恐惧。一夜的持续降雨后,7月20日,北京又迎来暴雨“大考”。蓝色、黄色、橙色,不断升级的暴雨预警让人心惊,而午时连续发布的3个洪水预警,让人们不禁想起4年前那场夺走70多人生命的“7·21”特大暴雨灾害。而此次,降雨时间已经远远超过“7·21”。

“7·21”四年后,北京再遇暴雨考验 大雨围城之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栗泽宇 实习记者 赵一静 黄诗婷 北京报道


这一天,北方的人们再次想起大雨倾城的恐惧。

一夜的持续降雨后,7月20日,北京又迎来暴雨“大考”。蓝色、黄色、橙色,不断升级的暴雨预警让人心惊,而午时连续发布的3个洪水预警,让人们不禁想起4年前那场夺走70多人生命的“7·21”特大暴雨灾害。而此次,降雨时间已经远远超过“7·21”。

一些积水严重的路段被迫封路,因暴雨取消列车的乘客,也大量滞留在火车站。尽管此次强降雨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也创下新高,但北京并未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灾害损失。而在河南,强降雨造成了12人死亡,6人失踪的重大损失,河南不得不转移群众10.5万人。

随着雨云的北移,21日,辽宁的强降雨也带来了危害,仅葫芦岛就有2178处道路、376座桥梁和5976间房间被冲毁。辽宁组织转移群众超过12万人,其中葫芦岛地区转移群众近5万人。

暴雨之下,遍地灾民,异常的天候考问着防汛工程设施和应急管理水平,让城市建设的短板无所遁形。而暴雨之后,怎样查缺补漏、防患未然,成为众多城市需要直面的问题。

暴雨再袭

7月21日8点,北京持续了55小时的雨终于停了。

从19日7时30分,北京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到20日清晨升级为黄色预警,随后再度升级为橙色预警,这是自2005年国家气象部门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北京发出的不多的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此前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4年前北京“7·21”暴雨事件。

暴雨之下,北京成为一片泽国。大暴雨将北京的某些街道变成湍急的河流。有些低洼街道的积水严重,北京全城的交通陷入混乱。据了解,7月20日北京共有121条公交线路采取临时措施,包括甩站、绕行、停驶等。部分地铁进口关闭和区段运行。为了加快旅客进站速度,北京火车站地铁内,不仅增加了疏导人员,同时停止了安检程序。

一些积水严重的区域也采取了部分措施。《华夏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积水严重的北京西站,抽水车一刻不停地运作,多个窨井盖全部打开排水,而丰台区丰台路和丰管路由于积水过深,已经封闭了路段。20多辆汽车被困丽泽桥积水中,上百辆公交车和私家车滞留,拥堵数个小时,连绵2公里。

从19日1时至21日8时,北京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这一天,北京发布了历史上首次洪水预警。

“7月20日的降雨量创造了北京市日降雨量的历史极值,超过‘7·21’特大暴雨的降雨总量,仅进入各大水库、立交桥调蓄池、砂石坑、雨洪利用等水利工程的水资源总量就约为7555万立方米,相当于约38个昆明湖。”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表示。

北京市气象局还将本轮降雨与2012年“7·21”特大暴雨进行了对比:本次降雨的对流性较弱,雨强相对较小,相比“7·21”100.3毫米/小时的降雨量,此次只有56.8毫米/小时,威力大打折扣。

“软实力”大考

相较于4年前,此次暴雨造成的危害并不大。

“在应对这场强降雨的过程中,我们的基础设施加强了,防汛抗灾的能力提升了。全市上下调度有方、行动有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日晚,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慰问坚守防汛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时说。

“7·21”之后,北京市吸取教训,加速升级防汛工程设施和应急管理水平。仅2013年,便完成了2061公里管网清淤清掏,包括北小河等长期淤堵区域20多处,并于2013年起启动实施中心城区雨水泵站升级改造工程。

“这次强降雨中,68座具备防汛功能的经过升级改造的泵站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住了考验。”北京市排水集团负责人说。

《华夏时报》记者也在现场看见,在“7·21”发生严重积水事故,造成一名司机被困车内身亡的广渠门桥,在此次暴雨的侵袭下依然畅通无阻,未见任何积水现象;同样,中心城区主干道中在4年前发生重大积水问题的区域,在本轮降雨中都表现良好。

上述负责人介绍,排水集团运营的85座泵站全部开启运行,共抽升雨水177.33万立方米;排涝泵站及调蓄池等设施全部投入运行,特别是夕照寺排涝泵站充分发挥了区域性排涝作用,在东护城河满负荷的情况下带压强排,能力达到每小时5万立方米,共强排雨水22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广渠门地区防汛安全。

但一些城郊区域道路、城市一般道路和小区通道的积水也给附近生活的居民和途经的车辆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截至20日晚,北京市有7处发生地质灾害崩塌,1处发生地面塌陷;中心城区出现17处积水断路。此外,其他公路积水断路34处;树木倒伏697棵,11辆车被砸,19处水利工程遭水毁。

“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暴雨并不可怕,暴雨过后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7·21’事件当中,很多事故都是因为城区内或者立交桥下低洼处积水无法排解或者积水倒灌导致的。”北京城建集团高级工程师张金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据了解,北京的排水设施始建于元朝,不同时期的标准都不统一。目前北京排水管网标准仅有东、西护城河,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地区为10年一遇标准,其他地区多为1-3年标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表示,地下管网设计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排水的安全。以设计时的坡度为例,坡度越高水流越快,但坡度越高挖得越深,财力投入就越大。最初北京地下管网设计时,选用的最小坡度是千分之六,但后来经过论证,有人认为北京雨水少,改成千分之四。杨保军表示,这样在财力投入上就能减少。

“只关心看得见的民心工程,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大城市频频内涝,下个雨就能淹城的最主要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地下管廊建设短板

北京“7·21”特大暴雨后,北京提出,4年内消除城市内涝隐患。4年之期已到,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尽管目前排水设施标准相对低,绝大部分城市没有编制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但各级财政对于排水设施建设有很大的自主性,“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事实上,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网的建设越来越困难。

供热管道、下水管道、燃气、电力、通讯、铁路信号等十几大类20多种管线,这些城市的“生命线”随着城市的发展日渐增多,其所占空间越来越大。“光缆电缆等较细的管线还好,但像下水道、供热主管道等几乎能跑小汽车的管线,新建难度很大,要避开下面的地铁和上面的地下商铺,只能绕道或修得更深。”北京市规划委主管管道批示的基础二处工作人员称。

“城市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难于满足供排水系统升级,而地下空间建设政出多门,分别隶属于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整合难度很大,是目前地下空间建设的最大问题。”北京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表示。

2015年7月28日,国务院将沈阳等十大城市纳入地下管廊建设工作试点,要求在3年内建设高标准地下管廊389公里,投资概算351亿元。按照这个标准,地下管廊每公里的静态造价平均要1亿元左右,这还没有计入管廊运营后的巨额维护和更新费用。而同样的经济投入,建设高铁带来的效益远远高于地下管网。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专门立法尚属空白,现行国家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也没有明确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和权属管理,因而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规划委获悉,北京市将建设地下管廊,让水电气热等多个部门的管网进入同一条地下廊道内,实行统一管理,不同部门的管线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检测口进入管道内部进行维修和维护,让北京的路面上不再反复开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