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时代”的病理学样本 喜剧为何一再越过“底线”?

作者:王晓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4-08 23:20:05

摘要:近期的《欢乐喜剧人》就提供了若干可供剖析的病理学样本。其中,岳云鹏对孙越的讥讽就屡屡失去控制,多次越过了喜剧艺术的伦理学底线。

前几年,小品中常常出现歧视性表述,受到公众的严厉批评。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喜剧人开始学会克制。尽管如此,某些粗鄙的观念仍未彻底消失,还会于不经意间溜出编剧和演员的大脑。近期的《欢乐喜剧人》就提供了若干可供剖析的病理学样本。其中,岳云鹏对孙越的讥讽就屡屡失去控制,多次越过了喜剧艺术的伦理学底线。

或许是由于思路跟不上演出的密度,或许是因为抖包袱的惯性,德云社的组合特别喜欢相互调侃。生理特征往往是首要目标。谁具有异于常人的生理特征,谁就会在斗嘴大赛中吃亏。孙越就是这种潜规则的牺牲品。当他与岳云鹏搭档时,他庞大的体型往往备受嘲讽:

岳云鹏:跟个猪一样,他有个小名叫不拉几。

孙越:什么叫不拉几呀?

岳云鹏:姓傻,傻不拉几。

此类描述貌似漫不经心,实则一剑封喉:你已经被排斥到人类之外,又谈何尊严和权利?除了甘当笑料,你还有别的选择吗?在此类思维惯性的牵引下,讽刺者犹如失控的过山车横冲直撞,肆意碾压人类心灵中的敏感地带。在许多小品中,孙越都被迫扮演“师猪”的角色。我非孙越,不知道其感受如何,但他的心理阴影面积肯定不小。任何个体都渴望被平等对待,艺人也不例外。在被称为猪时,他的表情变得复杂:尴尬,僵硬,似乎被冻结了,不再具有以往的生机。那个瞬间,他肯定体验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更可怕的是,倘若这种话语模式扩展到舞台之外,歧视之风四处蔓延,更多的普通人会受到伤害。

也许有人会说,限制过多会妨碍喜剧艺术的发展。这话说反了——调侃生理特征是幼稚的招数,设立合适的游戏规则会提升讽刺艺术的层次。这几年,蔡明、开心麻花、辽宁省民间艺术团都逐渐告别了上述套路,但喜剧性并未因此枯竭,相反,它获得了升华,变得更加细致、微妙、幽默。以前那些粗鄙的舞台形象消失了,替代他们的是文明的化身。嘲讽的对象由实变虚,更多地指向亦真亦幻的品质,而后者属于特定的规定情境而非个人:当文松展示自己的“浪”,观众知道这是戏仿,对特定状态的嘲讽也洋溢着浓郁的人情味;在开心麻花扮演其他性别的人物时,我们明白那是善意的演绎,心中并不会涌现出反感之情;就连宋小宝等人笑着说“你那损色”,他们戏谑的也是可变的品质。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应该说,这种变化已经构成了新常态,中国喜剧人的精神气质越来越当代化了。在这种迅速崛起的喜剧美学面前,歧视话语将很快没有容身之地,而岳云鹏等人的反应无疑显得过于迟缓。这既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也有负于日新月异的时代。

在批评赵本山、蔡明、潘长江等人时,我曾多次强调:对事不对人,期待大于否定。事实上,被批评的喜剧人都表现出可喜的变化。相比于他们,岳云鹏等人更年轻,也理应更具有纠错能力。

(作者系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