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谁该多听“返乡曲”

作者:刘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2-19 23:19:51

摘要:一年一度,随着假期的结束,在春节期间回到老家的新城市人又开始了回归大潮。伴随着这每年一次的全国人口迁徙大潮的,是又一番返乡见闻的总结,其中总不免有许多惆怅,许多慨叹,许多对“故乡正在沦陷”的恐惧。这些见闻又激起舆论讨论,引发中国“乡村是不是正在衰落”的争辩。

谁该多听“返乡曲”

刘波

一年一度,随着假期的结束,在春节期间回到老家的新城市人又开始了回归大潮。伴随着这每年一次的全国人口迁徙大潮的,是又一番返乡见闻的总结,其中总不免有许多惆怅,许多慨叹,许多对“故乡正在沦陷”的恐惧。这些见闻又激起舆论讨论,引发中国“乡村是不是正在衰落”的争辩。

平心而论,许多对乡村做出过于负面、悲观描述的“返乡体”文章,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以个人主观感受代替客观现实,或者以偏概全,只根据局部现状便做出对总体的判断。过去30年里,中国经历了本国历史上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许多考入大学后留在城市工作的人,在成年之后已缺乏对农村现状的认知,他们往往喜欢以幼年时的回忆来对比当下农村现实,而这些回忆通常是过分美化的。纯粹的感觉通常是不可恃,缺乏精确数据的支撑。如果从统计数字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物质富裕程度在改善,就全国而言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事实——虽然局部地区可能也有不进反退的现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很多“返乡体”的描述只是杞人忧天。综合来看,很多“返乡体”中对农村前景的悲观看法,是基于很多方面,比如是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环境的恶化,大家提到最多的以“礼崩乐坏”为表现形式的传统乡村生活秩序的逐渐败落。这些问题有的是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有的则揭示了一定的公共政策挑战甚至是治理危机,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的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持续流入城市的势头不会减弱。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人均边际收益的降低,农业所需的劳动人口数量必然减少,这是产业转型的大势所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必然会向大城市和小城镇集中。很多返乡者虽然看到农村变得“破败”,但并没有看到迁入城镇的农村人因为更好地配置了自身的劳动力资源,而过上了更富裕的生活。当然,由此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劳动能力弱的老人和儿童大量留在了农村,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出现很多人缺乏必要照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仍然是发展经济,同时促进新城镇人口市民化,降低其生活负担,使其可以承担更大的赡养、抚养亲人的能力。同时,也需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社保的投入,并在农村发展新型养老服务业,这其实是一个有着广阔空间的新产业。

对于所谓的农村传统伦理秩序的崩溃,需要从多角度来看待。首先,中国农村从来就不是一个美好单纯的田园牧歌式的社会。几千年以来,由于巨大的人口与资源压力,农民过着非常贫困和缺乏尊严的生活。中国传统的乡绅社会虽然提供了某种稳定的秩序,但其代价也包含着对下层农民的欺压,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上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大潮其实解放了农民,虽然很多农民工的生活仍然很苦,但他们已经能获取比传统务农更多的收入,也赢得了相对而言更大的自由空间,以及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市场必然会对传统的乡村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这样的阵痛是每个转型社会都应经历的。

其次,传统农村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关系,固然让很多人留恋,但这一关系不仅仅是伦理性的,同时也是经济性的,其实是一种互助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天有不测风云,在“差序格局”中生存的有血缘关系的村民们平日互助,在某个个体遇到重大危机时就能集腋成裘,以集体的力量应对,这是一种理性的秩序安排,同时也是政府保障功能缺失所带来的一个无奈的选择。这种秩序虽然有消弭风险的正面效果,但是也限制了人的自由,在市场化过程中,随着生育率降低和大家族消亡,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这种传统秩序已经无法维持,最终必然要为“自由市场加政府社会保障”的新体系所取代。传统的“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也必然会演变为商业文明时代强调平等、契约精神与政府责任的新伦理。

不过,尽管这一切都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就应无所作为,任由市场的力量去破坏传统乡村秩序。事实上,政府可以以一定的公共政策,来舒缓这个过程所必然造成的阵痛,并消弭其对局部区域、部分群体所可能造成的危机。比如,因为传统互助秩序崩塌而造成一些地区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加以重视,通过政府救助和发挥民间力量来解决问题。对于资本以损害普通农民利益的方式下乡圈地、无序生产造成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政府需要介入,并解决背后深层次的乡村治理失序问题。

其实,作为中国主体的农村与农民,其生存境况需要在每年春节期间才得到舆论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说明这已成为公共讨论的盲点,这种情况亟待改变。一首首哀婉的返乡曲,不应成为新城市人展示自我身份地位的标榜方式,也不应演变为对所谓“农民素质问题”的不合理指责,主要应该倾听这些“返乡曲”,并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是政府、决策者、学术界与公共媒体。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村以反哺城市的方式为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虽然农村的情况总体在改善,但是不是跟上了全国的步伐,也是令人忧虑的。要现在到了偿还历史欠债,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给农村以公平对待的历史时刻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拉市场化、城镇化的倒车,而是说在要在尊重社会转型规律的前提下,尽量平稳地实现这场转型,在新形势下寻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新解。(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