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禽流感之痛:该抛弃“亚洲生产方式”了

作者:傅蔚冈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4-12 23:49:00

摘要:散养家禽的习惯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对于广大市民来说,要改掉吃“鲜活”鸡鸭肉的习惯也无法改变。

禽流感之痛:该抛弃“亚洲生产方式”了

    截至4月10日,上海扑杀家禽11万多羽,本地产家禽未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上海市农委正研究扶持政策稳定本市家禽生产,对是否永久关闭活禽交易将充分征求市民意愿。
    为什么发生禽流感要关闭活禽交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法,目前中国有关部门在动物及环境样本中检测出的H7N9病毒都来自禽类市场,而在猪或农场样本中未发现H7N9病毒测试呈阳性的样本,因此目前感染源调查集中在禽类市场。尽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办法确定(禽类市场)是不是正确的感染源或唯一感染源,但是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活禽交易是导致禽流感发生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北京就已经限制了活禽交易,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防止禽流感。不过从目前看来,还是有很多人反对上海市农委的这个建议。总结起来,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是习惯的力量。绝大多数市民都习惯从菜市场买活的禽类自己宰杀,或者是让摊贩帮其宰杀,之所以有这样的习惯,一是因为很多市民认为这样比较鲜活,肉质有保证;二是“眼见为实”,可以保证活杀的家禽没有问题。
    第二是经济利益考量。就像有媒体指出的,永久关闭活禽交易市场,不仅仅会影响消费者的习惯,同时还会对上游的相关产业产生影响——那些小规模家禽养殖者和贩卖者,都会受此影响。
    第三是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有人认为,此次禽流感来袭表明政府的防疫责任没有做好,政府只是在活禽交易市场发现了禽流感病毒,但是并没有从源头,也就是养殖场那里去检测禽流感病毒。从这个意义上说,关闭活禽交易市场,是政府的简单应对之举,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上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并不全对。首先,习惯是可以改的,我们习惯活禽交易,并不是因为活禽更加可靠——事实上,对于那些隐藏在活禽身上的病毒,普通人是无法用肉眼判断的。至于肉感,有实验已经证明“冰鲜鸡肉,在0-4摄氏度的时候,其口感比现杀要好”。
    其次,经济利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为关闭活禽交易市场确实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这并不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食品要更加安全和卫生,规模化养殖是必不可缺的一个阶段。对于那些小规模养殖户而言,它可以把这些家禽转让给其他农场,或者是将其宰杀后经检疫后再到市场上出售。
    最后,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到底有没有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毫无疑问,是侵犯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选择权。不过,如果你想减少禽流感的危险,那么就要选择关闭活禽交易市场,除非你愿意为活禽交易而承担相应的风险。目前上海的一位已经去世的禽流感患者家属正在为赔偿问题和政府交涉。尽管逝者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但是因为禽流感去世并非因为政府不当行为,因此而要求政府补偿或许也是于法无据。假如那些坚持活禽交易的人不要求政府为禽流感承担责任,倒也是一个选项;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几乎不可能——因为禽流感事件是一个公共风险,不能够完全由私人承担。从这个意义而言,单个选择在这个时候并不是那么重要。
    事实上,要减少禽流感的风险,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只是朝正确方向的第一步,但远非结束。在我看来,要减少禽流感病毒对中国的影响,还需要从根本上重建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东南亚禽流感危机后,专门有学者研究了禽流感为何容易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发生,总结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禽流感的产生有很大的关联性,并称之以“亚洲生产方式”。
    “亚洲生产方式”指的是亚洲很多地区的家禽养殖方式,在这些地区家禽饲养以农民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在这种饲养方式下,由于饲养者的动物防疫意识淡薄,家禽与人畜以及野生禽鸟接触密切,而且由于饲养数量少,饲养户分散,动物防疫部门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开展防疫服务,成为禽流感疫情防控的盲区。
    而在那些采取集约化规模饲养方式的国家,一个饲养场饲养上百万只鸡并不鲜见。鸡被饲养在封闭的鸡舍里,与外界隔离——既不能接触到闲散杂人,也无法与其他家禽野鸟接触。在这些养殖场里,还对饲养人员的生物安全措施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饲养人员只有在穿好工作服后才能进入鸡舍作业。工作结束从鸡舍出来后,工作服也要洗干净或丢弃,以免在无意中传播病原体。运送饲料的卡车在开进饲养场之前也需要用水冲洗消毒,防止将病原体带入饲养场。这种严格的规定使得饲养场成为阻击禽流感疫情侵袭家禽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同时,一旦在这些饲养场发现了禽流感病毒,也可以通过扑杀家禽的方式来杜绝病毒传播——因为所有的家禽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无法与外界接触,一个饲养场发生疫情一般也不会影响其他饲养场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意义而言,要杜绝禽流感病毒的大规模传播,关键是要改变中国家禽养殖业。
    关于此次禽流感,目前绝大多数的公众都还在纠结于政府有没有在这起事件中存在信息披露不当的问题,比如说有媒体质疑:“上海3月4日首次检出H7N9病毒,为何3月8日还辟谣‘排除了禽流感’?3月10日左右上海已通过两家P3级实验室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为什么3月22日才送国家疾控中心复核确认?”甚至还有追问“如果3月10日向北京送检,3月19日便会全国通报,感染和死亡者会否少一些”?
    是的,如果政府在信息公开上做的更好,那么民众就可以有更好的防范机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公开并不能够彻底解决禽流感。要减少禽流感的发生,最终还是要一种更加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而适地、适当关闭活禽交易,就是其中的一种。
    “收割完稻子的田里有很多稻粒,鸭和鹅就吃那些,省饲料,又走来走去,肉好吃。”这个曾被我们视为最为绿色的养殖方式,今天却成了禽流感传播的重要方式。对于农民来说,散养家禽的习惯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对于广大市民来说,要改掉吃“鲜活”鸡鸭肉的习惯也无法改变。那么,我们能改变什么?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