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植“数”人!联想基金会出资400万元启动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支持计划
“天生为了打破时空界限、有助于弥补城乡教育鸿沟的数字化技术,到底是在逐步打破鸿沟,还是使鸿沟越拉越大了?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作为一个IT行业的从业者,刘晓林一直在思考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基金会“透明度”升级:帮帮公益平台增加中基透明指数 FTI标签
“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要想进一步提升透明度,就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无疑增加了公益组织本身的运营压力,部分中小型公益组织,往往没有能力配备这么多资源,因此在增加透明度方面会显得力不从心。”杨云云认为,通过数字技术高效收集、整理和展示其需要公开的信息,也是部分公益组织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慈善组织兜底大病、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向世界展示医疗慈善的“中国样本”
“大病、罕见病患者,他们不仅要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还可能面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这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并寻找解决方案。”国家卫健委健康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说道。

首都医务社工年度盛典举行 韩红基金会彰显公益力量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韩红基金会医务社工体系建设(北京市)项目已累计支持45家试点医院,服务超过10万人次,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需求,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发生率高、疾病化、低龄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有解吗?
“我经常跟家长讨论一个话题,你们关心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名校,关心过几年之后他从名校毕业了吗?关心过后来他真正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找到成就感了吗?”林唯指出,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他们最需要呵护沟通的阶段,若家长予以忽视,孩子们就会从别处寻找慰藉和存在感——这也是很多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张建斌:建议构建统一、动态的慈善活动年度支出比例机制|两会声音
此次全国两会,张建斌在《关于优化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慈善活动年度支出比例要求的提案》中建议:构建统一、动态的慈善活动年度支出比例机制,以确保慈善组织自身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全国人大代表吕世明:建议进一步加强特定群体权益法治保障|两会声音
吕世明表示,不过,当前残疾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其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即将迎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收官之年,充分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的平等权益,全面促进融合发展任重道远。就此,吕世明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特定群体权益法治保障的建议。

《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发布:年内提起公益诉讼近1.3万件,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撑起“保护罩”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89885件,提起公益诉讼12579件,有效推动了一批“硬骨头”“老大难”公益损害问题整改,同时聚焦民生关切,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撑起“保护罩”。

勿让爱心被“打折”,全国人大代表张强建议:网络爱心筹款平台不应该加收善款抽成|两会声音
“商业性质的网络众筹平台,如果不以公益慈善、献爱心等名义来筹款,平台要抽取一定费用,可以表示理解,平台方还可以通过投放保险销售等方式获取盈利,而不是通过收取支持费、服务费等,增加捐赠人献爱心的成本,违背做公益的本心。”张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