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专栏

华夏时评:用“高质量投资”应对贸易不确定性

华夏时评:用“高质量投资”应对贸易不确定性

“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在改变”,这是重点中的重点,要如何稳住中国智造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投资、高质量的投资、新质生产力的投资,这是最好的答案。

本报评论员2025-5-23 17:59:57
4月财政:广义收支两端共振改善

4月财政:广义收支两端共振改善

我们判断,未来中央财政支出或延续偏强态势,特别是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中,随着中央层面谋划更多事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的增速或保持高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李超2025-5-22 20:45:07
华夏时评:当国内大循环成为战略立足点

华夏时评:当国内大循环成为战略立足点

应对接下来的不确定性,还是要积极发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要目标锁定在扩大总需求、救助纾困和稳定就业上,中长期的宏观经济增长,就是要把中国的统一大市场,建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本报评论员2025-5-17 17:21:16
华夏时评:一揽子稳定政策“助力”贸易谈判

华夏时评:一揽子稳定政策“助力”贸易谈判

新一轮的一揽子稳定政策,这才是刚刚开始,就像真正的贸易谈判,才刚刚开始一样。“有信心实现2025年的5%左右增长目标”,就是我们的底气和信心。

本报评论员2025-5-9 18:50:44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后续还有哪些政策空间?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后续还有哪些政策空间?

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宣布推出十项政策,包括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等。

连平2025-5-7 22:02:18
华夏时评:紧锣密鼓做大市场“开放度”

华夏时评:紧锣密鼓做大市场“开放度”

做深、做大国内市场,做透、做长海外市场,每一个进步都是让自己的产业链优势变得更加难以替代,更加具备竞争力。如果有这样的产业链实力,就没有谁可以用断链相威胁,如果有巨大的国内统一大市场,也就不怕任何人拿他的那个所谓“大市场”来施压。我们有底气,也有信心!

本报评论员2025-4-25 18:21:05
3月财政收支分析:关注中央财政加杠杆

3月财政收支分析:关注中央财政加杠杆

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33亿元,同比增长0.25%。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1101亿元,同比下降2.2%;非税收入5232亿元,同比增长5.9%。

李超2025-4-24 20:01:08
华夏时评:打破常规办法,撬动消费杠杆

华夏时评:打破常规办法,撬动消费杠杆

把更多、更大的资源和力量投入在广泛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建设上,就是撬动消费的最大最好的杠杆。

本报评论员2025-4-18 19:57:36
华夏时评:用市场的力量战胜反市场的霸权

华夏时评:用市场的力量战胜反市场的霸权

以中国市场为参照,更多的对美国贸易的顺差国,它们也是巨大的潜力市场,它们的需求加起来潜力无穷。世界变化越大、越激烈,就越需要我们有更大的格局和视野去构想明日的世界。用市场的力量,去获取发展与共赢,这不是可能不可能的事情,而是必然的事情,只要我们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本报评论员2025-4-11 18:05:02
华夏时评:用市场化价格,激发市场化内需

华夏时评:用市场化价格,激发市场化内需

用市场化价格,激发市场化内需,把追外需的迫切,转化成促内需的底气,那么就一定能做到“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本报评论员2025-4-3 19:03:30
  • 益思

    益思

    “益思”是华夏公益特别推出的一档公益评论专栏,结合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携手各界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解读国家政策,普及公益法律,建言献计,为完善公益慈善思想、提升行业发展理念而持续努力,共创美好。

  • 荀玉根

    荀玉根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李迅雷

    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李锦

    李锦

    著名国企学者,教授,长江商学院大企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新华社工作36年。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 金海年

    金海年

    诺亚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华夏时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