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惠农政策村官快速敛财发家 新农村建设投资命系乡村治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开平 蓝 姝 湖南道县 广州报道
走出纪委办公室的大门,60岁的周红成一脸迷茫和无奈。从2008年3月开始,每个周一到周三,周红成记不清是多少次来到这里了。
周红成是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白芒铺乡白泥山村维权村民代表,从2008年3月开始,近两年来,为反映当地村干部贪污挪用村民多项农业补贴,周红成、周昌明与白泥山村的5位村民代表辗转奔走,从乡、县、市一级级向上反映问题。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道县有9个村上访反映问题,都牵涉到基层干部侵吞中央补贴农业资金问题。
事实上,有关农业研究专家表示,这样的问题在全国都很普遍。自2004年国家实行农业补贴政策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投入农村的各类资金在8000亿元之上,这些资金大量的投入要通过乡村干部来使用,或通过村干部发放到农民手上,这为乡村基层干部腐败提供了便利;基层乡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操作空间大肆违规截留、侵吞惠农资金,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发家致富。
道县纪委廉政办公室的唐主任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白泥山村这个事情确实是非常严重的。为此,道县最近几个月也正在对多个乡镇进行清账。”
村干部突然“致富”
据白泥山村周红成、周昌明等几位村民代表介绍,2004年农业补贴实施第一年,村里所有的农业补贴就被该村村支书周昌齐直接取走,后来的解释是这个钱用来抵扣上一年该村村民欠下的农业税。
2005年实施直接打到户主户头的“一本通”后,在基层掌握上报村内花名册“大权”的村干部们依然有充分的操作空间。白泥山村的村干部是这样操作的,将村民们的土地少报或者不报,将这些土地算到自己妻子、弟弟、父母、兄嫂等亲属或者是拉拢收买的村民头上。更让周红成们气愤的是,2007年发现自己邮政储蓄本上的钱,竟被当地村干部们直接从户头上取走了。
据记者了解,白泥山村这种“虚报冒领”成为当前基层村干部侵吞农业补贴的普遍方式。一位研究农村经济的专家说,虽然具体到每一个村每年发放的补贴款项看上去并不多,金额也似乎不大,但是日积月累会形成“蚂蚁搬家效应”,中央的支农补贴流入个人口袋。
国家的惠农政策成为部分村干部“发家致富”的捷径。道县是一个贫困县,在2004年以前国家没有实行各项农业补贴政策时,大部分乡村财政是没什么钱的。道县当地一位基层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惠农补贴政策实施后,部分村干部在短短几年内突然“富裕”起来,“很可能就是吃了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钱。”
白泥山村村支书周昌齐近年来的大手笔花钱让村民们纳闷,“他买了豪华小车,在县城繁华地带至少买了两套房子,他的身家没有100万至少也有80万。他家只有4亩地,每年能产生的收入都能算出来,不知道他哪里有那么多钱。”
发家赚钱“捷径”
近年来,随着各级财政的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增大,而单项补贴金额也逐年不断增多,譬如湖南粮食补贴由30元每亩增加到2009年124元每亩,生猪补贴由50元一头增加到100元,这意味着村干部可以施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而村干部弄虚作假手法不断翻新,据记者在道县了解,村干部们有的是将国家补贴落入自己腰包的花样:利用村内一些户主主要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将其名下土地以荒地名义收归村里集体所有,私自领取并不需要打到个人账户的荒地荒山补贴;有的为了领取一些经济林木桉树、桔树的补贴甚至不惜将现有的茶树林烧毁;某村村支书为了应付上面对其长期以来帮助某亲属领取养猪养牛补贴的检查,竟然以30元每头临时向当地村民租借应急。为了领取一些专项经济作物补贴譬如桉树、烤烟补贴,一些乡干部、烤烟经管站站长,甚至县里的干部联合身边的亲友,充当幕后投资人来共同套取政策补贴。
在白泥山村,村干部周昌齐们的发家收入除了“虚报冒领”当地村民粮油补贴外,更多的油水来源是村民难以知情、且直接由村干部到乡财政领取的荒山荒地、灾情灾害、项目扶持、水利路桥建设、五保低保补贴。
记者手头的一份2009年8月13日道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对周昌齐等人涉嫌职务侵占的调查报告显示:担任该村村官16年之久的村支书周昌齐、村长周日成、会计周忠诚等人利用职务便利共同侵占集体和村民各种支农补贴数万元,这些都是村民难以知晓的项目。
一些村干部充分利用对村里集体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的自主权,以荒地名义将一些外出打工户主的田地收归集体所有,然后再利用国家土地权流转、林权流转的政策便利,以租赁、发包的形式赚取租金收入后,几个村干部私分、截流、贪污,另外一层是利用国家大量扶持农村兴修水利、推行村村通公路等政策,村干部在申报项目成功后截流、贪污国家下拨款项。
乡村治理新命题
一位从事基层检察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随着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多,基层村干部吃政策、拿政策的犯罪现象十分普遍,基层干部以各种名义贪污、截留、私分、挪用等形式非法占有土地补偿、救灾救济、扶贫优抚等国家下拨的各种款项,成为目前村干部腐败案件的主要表现。
中山大学农业问题研究专家张永宏教授指出:基层村干部贪污、挪用支农资金普遍,从整体支农资金运营上看,贪污是小头,挪用才是大头,我们更应该反思深层次原因:从机制与制度设计上思考村干部为什么要贪污、能贪污。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则认为村干部掌握有处置土地、有控制集体资产以及其他公共事务方面的权力是当前基层腐败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不仅仅是基层村干部,乡、县地方财政长期以来积累的财政赤字亦使得各级政府都有着本能的截流、挪用中央下拨各类资金的利益冲动。这种利益冲动往往产生了纠结复杂的利益同盟。现实往往是某一项支农项目资金的最后下拨,已经经过了县、乡等多级财政的截流。以白泥山村为例,2007年上级下拨17万元给白泥山村修水泥路,最后白芒铺乡财政只给了9万元。
利益链条的层层扭结,使得上级政府在处置基层案件时难免网开一面。白泥山村村民们反映的村官5年虚报冒领在2008年时当地乡政府如此处置:在清账之后,决定退还侵占村民多年的农业补贴2.9万元,另有被侵占的3万元农业补贴查出来之后划归到该村机耕配套账目上。当时查账组长现任乡长朱永海称:“当时也没有出报告,后来把几年的农业补贴都补给他们(村民)了。”
在扣除村里的多项开支之后,“5年(2004-2008年)的农业补贴,最终退给我的只有34块钱,我没有要。”周昌明说。
周昌明对这样的处理非常不满,“村干部操纵这么长时间的农业补贴,最终退回来就了事了,没有任何处罚。”随后周昌明、周红成们市里、省里多方奔走,终于有了眉目,由道县政府组成了联合清账组,进驻白泥山村进行第三次查账。6月联合清账组将账目移交道县公安局经侦支队。道县公安局经侦支队出具报告认为周昌齐等人涉嫌职务侵占,最后直接移送当地检察院。
这是周红成们多方奔走才讨来的初步结果,而现在,他们依然怀疑当地政府在违法村官处置中涉及到层层保护伞的包庇行为。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治理机制提出了新的命题与要求,目前乡村干部贪污挪用的深层次原因还是沿袭过去传统的村干部的集权管理模式,要保障国家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经济效果,改革现有乡村治理结构势在必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