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CBD东扩对抗金融街 写字楼销售方案出炉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董映颉 北京报道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量身定制不仅仅指的是高级成衣,还包括北京CBD的写字楼。
10月16日,北京CBD商务区东扩方案公布,据记者了解,此次东扩将为部分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高品质的专业商务楼宇,而对于这种量身定制的操作,朝阳区发改委一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主要包括意向购买者与开发商合作开发及开发商面向某类客户群对口开发两种。定制写字楼,无疑将成为CBD东扩区写字楼闪亮的招租广告。
CBD打“量身定制”牌
记者从北京CBD国际商务节上了解到,北京CBD今后计划投资70亿元进行东扩,占地3平方公里的CBD东扩区将规划新建楼宇300万平米,用于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经济以及文化创意企业的入驻,其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CBD。
而CBD管委会发展处张丽文向记者介绍,在经营方式上,为方便管理,东扩区的商业楼宇将尽量不采取原核心区将产权分售给小业主进行出租或出售的方式,力求整栋出售。
而在开发模式上,朝阳区发改委一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东扩区的土地开发不会完全按照“开发商拿地—建楼—出租(出售)”的模式,在完成土地一级开发后,朝阳区将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同意一些企业对所购买的商务楼宇高度、外观等提出设计要求和观点,实现商务楼宇的“量身定制”。
该负责人还表示,尽管CBD写字楼定制的开发模式目前来说还没有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但操作方式大概有两个方向,一是有意向购买写字楼的企业可以采取与开发商合作开发的方式,另外一个是开发商有针对性地面向某类客户群进行“对口”开发。
据了解,目前一些开发商已经在做楼宇定制方向的项目,主要体现在前期开发商介入与目标客户的沟通,在项目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客户的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
对此,中房集团投资开发公司项目经理尹斌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量身定制是写字楼市场日趋专业化的结果。开发商在前期就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可以增加开发完成后出租或出售的成功率,降低开发风险。
与金融街争夺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一直是写字楼的重要客户群。近期金融机构也成为近期写字楼市场回暖的推动力量。而北京CBD的东扩计划,当然要争取金融机构这个主力军。
“从租户的数量及活跃程度上看,CBD已经有了复苏的迹象,该区域的空置率预计也大约下降了3%-5%。”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据王永平分析,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很多国内企业经营有所好转,尤其是商业银行,如盛京银行、上海银行都在CBD吸纳了上万平米的写字楼。
张丽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之前CBD商务核心区的项目主要以商业物业为主。现有的金融机构已经达到229家,分别来自世界31个国家,占全市的60%以上。CBD东扩后,金融机构的数量也要逐步增多。
北京市朝阳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常树奇也曾公开表示:“目前正在计划将国内金融机构总部齐集北京,推动北京CBD成为国际金融机构主聚集区。”
而在北京,并不是只有CBD东扩计划,盯紧了金融机构这个大蛋糕。王永平表示:“CBD东扩区一旦形成国际金融机构的主聚集区,对金融街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根据2007年的数据来看,金融街当年的税收收入相当于整个天津市区一年的税收收入。这也是为什么金融街西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启动的原因。预计未来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入驻方面,CBD和金融街会形成东西分庭抗礼的局面。”
带动写字楼市场回暖
据世邦魏理仕的数据显示,CBD区域的租金过去12个月最高跌了13%,而上个季度较之前只降了3%左右,回暖明显。
《华夏时报》记者近期走访了金地中心等几处大型写字楼租赁部了解到,自2009年7月份以来,金地中心新增签约面积1万多平米,新增客户包括杜邦中国、上海通用、施华洛世奇、阿特金斯等国际知名企业;楼内原有客户也随着业务的发展在楼内扩租。目前金地中心的日租金较7月份上调了0.2-0.4元。
对此,王永平认为,CBD的东扩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内写字楼市场的回暖复苏,目前CBD内甲级写字楼的租金水平已经显现出了止跌企稳的趋势。
但写字楼的竞争压力巨大。据记者了解,亚奥商圈的盘古大观,目前有超过40000平米的谈判租户来自CBD;而东二环的中汇广场在解决了产权问题后重新入市,也势必将对CBD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如何吸引国际企业入驻,重要举措便是政策优惠。
2009年4月26日,朝阳区出台了《关于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试行》,将对CBD区域内部分写字楼进行10%-20%的财政补贴。
张丽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第一批奖励款已于今年8月份发放,之后还将持续施行这一办法,降低金融机构落户成本。至今,朝阳区已为124家金融机构兑现金融政策,补贴金额达3.33亿元。
不管是“浪漫”的量身定制写字楼,还是伴随着东扩所带来的政府财政补贴,都注定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