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粗放源于利益刺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郑盎 北京报道
年近古稀的刘文甲至今依然忙着为土地“查病治病”。
刘文甲是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长,23年前时任抚顺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的刘文甲,在听取了一位党校教授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后,思想深处受到了极大震撼。之后,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抚顺市率先开征了城市土地使用费,迈开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步。作为中国土地变革的历史见证人,刘文甲对土地管理事无巨细如数家珍。
近日,刘文甲在他办公室接受了《华夏时报》记者的专访,一个小时的对话围绕着科学利用土地展开。他反复强调:“目前我国建设用地发展过于粗放。”
《华夏时报》:你不断提到我国建设用地发展过于粗放,有什么具体的问题吗?
刘文甲: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过快,有人认为这是城市“储备了土地,掌握了主动权”,是好事,其实这也是危机。世界公认的城市发展土地增长弹性系数(土地增长与人口增长之比)为1.12。美国实行放任的城市化,该系数为1.6,我国此系数为2.28。
我国内地城市人均用地是香港地区的3倍多,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在欣赏我们花园式城市、花园式工厂、花园式景观大道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内地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人流、物流的里程都是香港的3倍多,是世界水平的2倍,这些都是严重的浪费。
《华夏时报》:是什么原因驱动了粗放扩大建设用地?
刘文甲:利益。谁多扩大建设用地,谁得到的利益就越多,把农用地变成建设用地,政府能得到很大的收入。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70%留给地方,30%交给中央,中央又通过各种途径返给地方。
有时候,新增加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可以达到上千亿规模,这就驱使地方政府尽力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当时得利,以及每户征收城市土地使用税,长远得利。占耕地也是这样,它不占耕地就得不到耕地占用税,建设用地保有成本太低,是造成建设用地闲置浪费的主要原因。
《华夏时报》:有人认为,城镇化天生就和保护耕地矛盾。对此你怎么看?
刘文甲: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所以国际上普遍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算城市化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和建设用地要减少,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能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认真坚持科学发展,城镇化应该是减少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过程,应是退建还耕、增加耕地的过程。
《华夏时报》:对于土地的节约和集约,你有什么建议?
刘文甲:我觉得,土地利用的科学性,第一是土地用途要合理;第二就是在用途合理的前提下,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和集约。所以第一要抓好土地利用规划,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第二要健全土地市场,发挥市场中竞争机制、价格规律等激励机制作用。
有关部门对丘陵山地、海滩河滩管理很严格,这没错。但是自古以来,这类土地都是城镇建设用地的上佳选择。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耕地稀缺而耕地后备资源已近枯竭。中国规划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讲:“就山地城镇建设与建筑而言,有些原则非常重要,并且必须遵从之,如慎为选点,占坡不占田,选坡总以阳向为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