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SAC的“原罪”

作者:梁婷婷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02 23:24:00

摘要:对冲基金SAC的“原罪”

对冲基金SAC的“原罪”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梁婷婷 北京报道
    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占地2万平方英尺的SAC对冲基金公司的交易大厅中央,现年57岁的Steven A.Cohen作为资金规模达150亿美元的美国对冲基金公司SAC(SAC Capital Advisors)的掌门人,每天的工作都被四周的电脑屏幕所包围。任何一个角落里电脑屏幕数字的变化,都可能触动他敏感的神经。
    这位精力充沛而智力超群的市场操盘手,一直保持着颇为低调的形象,鲜与外界沟通。以至于他对于现代艺术品的爱好,例如对毕加索和勃洛克作品的收藏,都成为外界“管中窥豹”了解他的重要“线索”。
    随着7月25日美国纽约曼哈顿联邦检察院对Cohen掌管的SAC涉嫌内幕交易的违法行为正式提起刑事诉讼,Cohen以及SAC对冲基金被迫高调了起来,进入了“风暴”中心。
“绝妙”剧情
    2006年至2008年间,爱尔兰生物技术公司与惠氏正在就一种针对老年痴呆症的新药品联合进行着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一般而言,在药物公司发布新药时,需要对新开发药品进行三个阶段的临床试验。
    2007年到2008年7月,SAC旗下的对冲基金子公司CR Intrinsic和SAC一直持有着大量的爱尔兰生物技术和惠氏的长仓。2008年年初,CR Intrinsic的基金经理Martoma就曾经在给Cohen的每周证券投资组合投资报告的更新中,将惠氏列为继续持有长仓的最优选择。并且Martoma还判断,这款新药品的第二阶段临床试验结果,将成为刺激两家研发公司股价蹿升的、了不起的催化剂。
    2008年6月17日,爱尔兰生物技术与惠氏关于新药品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初步结果如约而至。正如Martoma所判断的一样,市场立即给出了积极的回应,公布消息的第二天,爱尔兰生物技术和惠氏的股价分别上涨了10%和4%。随后,两家公司宣称会在7月29日进一步公布临床试验的详细内容以及数据。这些数据,将会在新药品的安全性以及功能性方面给市场以更为全面的信息,并由此可以为最终是否研发成功作出初步的判断。
    在一片兴奋中,Martoma从早在2006年起就与CR Intrinsic以及SAC有过数次“合作”的爱尔兰生物技术公司顾问Gilman处,获得了一个关键的“内幕”——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其实比预想的要糟糕。
    其实,从2006年起,Gilman就一直充当着CR Intrinsic和SAC关键的内幕消息源的角色。他为其中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员提供了多达59次的内幕消息,Gilman也因此获得约10.8万美元的报酬。根据事后调查,在其提供的所有内幕消息中,42次是直接提供给基金经理Martoma的,关于爱尔兰生物技术和惠氏共同开发的新药品第二阶段临床试验的相关内容。自2006年起,Gilman就被爱尔兰生物技术公司聘为该种新药品第二阶段临床试验的安全监管委员会主席。对于药品第二阶段试验的所有讯息,Gilman可以算得上是绝对的“近水楼台”。
    2008年7月17日,Gilman收到爱尔兰生物技术发给他的长达24页的材料。材料对新药品第二阶段试验的安全性、药性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随后,Martoma与Gilman取得了联系,直接获取了邮件中所有的信息。2008年7月20日,Martoma把相关内容汇报给了Cohen,并称在看过材料后,他对于CR Intrinsic和SAC在爱尔兰生物技术以及惠氏上的投资不再“安心”。
    2008年7月21日,CR Intrinsic和SAC对两家研发公司的股票开始进行大幅抛售。7月21日到29日,CR Intrinsic和SAC一共卖出了1.5亿美元的爱尔兰生物技术的证券,以及4.6亿美元的惠氏股票。然而CR Intrinsic和SAC并不仅仅满足于平掉即将到来的风险。CR Intrinsic和SAC在得到来自Gilman的准确消息后,一方面平掉了手中的风险投资,另一方面,CR Intrinsic又开始反向操作,从做市商手中借取了价值近4500万美元的爱尔兰生物技术的股票,以及价值3300万美元的惠氏股票进行抛售,进行了一轮典型的做空。
    2008年7月29日,详尽的临床试验信息公布,里面包括了此前初步结果公布时没有包括的而不容乐观的内容。市场立即做出了负面的回应。7月30日,爱尔兰生物技术股价从每股33.75美元被猛砸至19.63美元,跌幅达42%。惠氏股价也从此前的45.11美元下跌至39.74美元,跌幅12%。而CR Intrinsic和SAC通过从Gilman处获得的内幕,既避免了2.75亿美元的损失,并通过反向做空获得了高额收益。
    此后,两面挣钱成为了SAC及其旗下的基金公司不断上演的主要剧情。
    在此次对SAC的指控文件中,一共有8名SAC前雇员进行内幕交易的犯罪行为悉数在列。而这些基金经理或是分析员的违法内幕交易,也均是在SAC知情甚至是鼓励下进行的,这也使得这些事实成为了监管方对SAC公司提起诉讼的有力证据。
“悬崖”边上
    第一家对冲基金诞生在1949年,但对冲基金真正的繁荣期却在近几年才出现。1990年,全球对冲基金还只有600家,管理资金也还仅仅是390亿美元。二十多年后的现在,根据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FR的数据,对冲基金的数量则已经跃升至了1万家之多。这1万家的对冲基金实际操控着的,是一个总计约为2.4万亿美元规模之巨的资金池。
    近年来,对冲基金几乎成为了金融场上最高调的游戏者,它也被看成了通往财富的最为容易的道路。这种高调,一方面来自于其行业内部雇用人员的高额收入。根据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lpha的统计数据,对冲基金公司CEO去年的年平均收入为130万美元,初级基金经理年平均收入为46.9 万美元;另一方面,对冲基金的高调也来自于行业内部几乎令人侧目的“行规”。在对冲基金的行业内,2%的资产管费加上20%的效益提成,是对冲基金公司对资产提供者收取费用的基本行规。这一标准大大高出了同在华尔街立足的各大投行的佣金收取费用。而在这一基本行规的基础上,更有着像SAC一样自信到独自拔高这一标准,至3%管理费加50%收益提成的公司。然而,即便“高调”如此,仍然有一笔又一笔巨额资金对这些对冲基金趋之若鹜。这其中唯一的逻辑就是对冲基金能够创造“奇迹”。以SAC为例,其旗下管理的资金高达150亿美元,而通过其“魔法”转换下的资金,在原有基础上,除去SAC收取的高额管理费用以及收益提成,仍创下了年平均近35%的高额增长。
    然而,纵使“光彩照人”,对冲基金“凶猛”的逐利本性却也不断在为其自身进行着“抹黑”,内幕交易便是最典型的体现。2009年,对冲基金帆船集团创始人、亿万富翁拉杰·拉贾拉特南就曾因涉嫌从事对冲基金内幕交易获取暴利,非法获利达2500万美元,被纽约南区联邦法院起诉。检方的犯罪指控称,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拉贾拉特南和其他5人多次利用内幕信息,获取宝利通公司、希尔顿酒店、谷歌、IBM等10家上市公司的秘密信息,包括投资、并购和收益等,以获暴利。最终,帆船集团这个掌握着37亿美元资金的对冲基金因为这一事件被清盘。这一事件也成为当时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对冲基金内幕交易案。
    十几年后的今天,SAC又再一次站到了如帆船集团一般的“悬崖”边上。等待他们的或许是高达100亿美元的巨额罚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