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自贸区推广:有序实现多样化

作者:刘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1-21 23:52:00

摘要: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已经有一年多,这粒种子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开花结果吗?这日益引起公众的关注。最近,不仅对外自贸区建设加速,中韩、中澳自贸区谈判都取得长足进展,国内也出现了自贸区的申办热潮。

自贸区推广:有序实现多样化


自贸区推广:有序实现多样化

■刘波

    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已经有一年多,这粒种子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开花结果吗?这日益引起公众的关注。最近,不仅对外自贸区建设加速,中韩、中澳自贸区谈判都取得长足进展,国内也出现了自贸区的申办热潮。早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有20多个地区将自贸区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据报道,目前已经有沿海、沿边、内陆的多个省份和地区申报了自贸区建设方案。据估计,天津、粤港澳和福建这几个地区的自贸区设想落实的可能性比较大。
    天津、广东和福建都准备在已有的特殊经济区域基础上,实现朝向自贸区的升级。天津准备整合东疆保税区、滨海新区等,广东则准备整合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新区、珠海横琴新区、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地带,福建已经向国务院申报了厦门自贸区,同时设想由福州和平潭联合申报自贸区。
    这些构想中的自贸区可能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自贸区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有不同的重点,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比如,金融和外商投资体制的创新可以成为上海自贸区的主要突破口,而沿海地区的自贸区可以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并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配合国家总体的战略规划。具体而言,粤港澳经贸区准备,可发挥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优势,加强粤港澳三地的内部融通;同时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实现对接,并配合近期开通的“沪港通”,探索资本项目开放,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把境外市场与境内市场结合起来。天津自贸区可以与中韩自由贸易区实现联动,为正在计划中的中日韩自贸区准备基础,成为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对外开放窗口;在内部则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而加强与台湾的联系,则成为福建申报的自贸区的主打招牌。
    沿边与内陆的自贸区在规划进程上可能会缓慢一些,但发展潜力巨大。中西部地区的自贸区将主要发挥区位优势。沿边地区可能更需要基础设施投资,实现与亚洲邻国的互联互通;弥补与东部沿海地区在基础条件和开放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让“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进一步落实。内陆的自贸区则可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培育腹地市场,为产业地区之间的产业接续和转移提供纵深地带。当然,这些是自贸区建设远期的发展方向。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积极推广自贸区,这得到了中央的肯定。10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其试验经验要“尽快开花结果”。
    上海自贸区最初设定的探索期是三年,三年后将成熟经验推广,将目标升级。不过,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已经取得了一些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经验。据报道,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已经有27项改革措施在全国或者部分地区复制推广。其中投资管理方面有13项,包括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贸易便利化措施有10项政策,例如先进区后报关等,还有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应用等四项金融领域成果。上海自贸区经验的亮点有投资方面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贸易便利化措施、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创新、服务业开放、政府监管模式的变革等。
    自贸区经验的推广符合自贸区设定的初衷,不过,“自贸区热”也需要一定的冷静心态。尽管推广已经吹起号角,但也不能成为一种盲目的“大跃进”。
    首先,自贸区总体上是机遇,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申报自贸区需要当地监管机构有比较强的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的能力。相比而言,上海由于历史的原因,金融基础和治理水平在全国相对较高,因而被选择为自贸区的第一个试验田。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治理能力都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进程应该因地制宜。其次,自贸区是一个试验区,就是要通过试验来考察效果;而不能过分乐观地认为,现在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已经完全成功了。再者,自贸区毕竟是小范围的试验,上海自贸区就暂停实施了外资企业法等全国性法律,这应该成为例外而不是常态,需要全国性的修法之后再推广类似的做法。自贸区的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只要承认积极的经验,也要始终警惕风险和问题。我认为,未来即使扩散,中央政府也需要对自贸区的效应建立起评价机制,督促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自贸区建设不应是“单行道”,而必须有评估和考核。
    迄今为止,各地的自贸区建设都得到了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也要注意的是,政府申报自贸区的目标导向应该正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明确表示,自贸区“是一个改革的高地,而不是一个政策的洼地”。所以,各地政府对于自贸区的性质需要有深刻的认识,不能单纯地把申办自贸区理解为一种争取优惠政策的机会,而需要从自身的内部改革方面下功夫。自贸区不能再走GDP锦标赛和政绩比赛的老路,而要成为转型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突破口的契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各地申报自贸区的竞争,需要在如何提供更佳的竞争环境、经商环境和政府服务环境上下功夫。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建立现代化的监管机制,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如诉讼、仲裁等程序的完善都要跟上。自贸区的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自贸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特殊经济区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招商引资。自贸区的最大意义是要让中国经济增长从依赖资金投入、人口红利转向依赖制度创新。在目前西方国家打造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时候,国内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也时刻不可或缺,自贸区应更多地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只有打造一种升级版并不断演化前进的自贸区,才能应对当前的挑战。
(作者为资深财经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