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打败“小清新” 《黄金时代》何以票房惨淡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0-18 00:43:00

摘要:在观众的眼中,《黄金时代》和《心花路放》是截然不同的。但如果放在中国电影创作的大格局下看,两者有着某种共通性,那就是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突破的尺度都很大,创作者都是严肃、冷峻的。

“重口味”打败“小清新” 《黄金时代》何以票房惨淡

华夏时报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电影市场究竟青睐什么作品?同期上映的《心花路放》和《黄金时代》似乎给出了某种答案。一样是明星阵容和大制作,前者已逼近10亿票房,而后者目前只有4000多万入账。带着些微痛苦感的文艺片在市场大潮中难以找到明确的出发点和实现路径,而被包裹了笑料和商业的创作才可能获得关注。两部影片的不同命运,或许隐喻着中国电影未来的两难。
表达“严肃”的不同路径
    在观众的眼中,《黄金时代》和《心花路放》是截然不同的。但如果放在中国电影创作的大格局下看,两者有着某种共通性,那就是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突破的尺度都很大,创作者都是严肃、冷峻的。
    然而,创作时不同的切入点和表达方式导致了不同的市场反馈。
    宁浩的创作态度很明确,《心花路放》是一部犀利的现实主义作品,尽管它充满了令人亢奋的笑和戏谑的桥段。有人将《心花路放》认定是中国公路电影的突破,而且是有别于国外如《邦妮和克莱德》、《摩托日记》、《逍遥骑士》此类好莱坞经典公路片的传统做法,用喜剧效果包装成了一个商业题材,更适应于今天的市场需求。
    “看点”更是刺激。《心花路放》的“重口味”让许多人惊讶。剧中人脏话脱口而出,大胆露骨的性信息直接陈列在影片的各个位置。宁浩还首次大规模地运用了女演员,片中涵盖了观众可以想见的各色美女。
    关键的是,宁浩的切口是小的,要论述的东西却是尖锐而难以回避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玩世不恭的制片人带着婚姻失败的好基友为了重新发现生活的魅力,踏上了走向云南大理的“交配之旅”。影评人Scofield认为,这两个极具典型意义的角色塑造,集中展现了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包括网络依赖症、亚文化群体之间的无法沟通、恐爱症、中年危机、暴力狂躁等。在影评人“电影包子铺”看来,这部电影有着一颗第六代导演人共有的“地下心”。其中可与贾樟柯的《天注定》相类比的是那段著名的东莞片段,都在凸显中国当今社会的形式主义符号。在这里可以见到农村迪斯科代表作《最炫民族风》、洗剪吹杀马特姑娘,还有奇葩的商家宣传表演,这些都是中国在高速发展下出现的一系列广泛的低级现象。
    与《心花路放》那个搞笑、好看的故事相比,《黄金时代》是反叙事的,入口是宽大的、有门槛的。
    导演许鞍华表示,萧红要感染人的话,共同的东西比较少。她之所以是萧红,就是她跟别人不一样。原始的感动是没有的,对这个戏的期望不是这种,要开放一点。
    许鞍华没有将“萧红”这个题材做成文学励志片,也不是民国爱情片,而是以文艺精神在走入历史,在这个快餐化的电影时代显得很是奢侈。据报道,为了完美把握细节,许鞍华特意在拍摄此片前执导了一部话剧,将舞台上的台词张力运用到电影人物身上。同时,为真实还原民国全景,整个剧组跋涉上万公里实景拍摄。观众才能看到诸如萧红与丁玲对话时身后冰凌初解的黄河缓缓流动等壮阔的细节。
    《黄金时代》还尝试了间离式表演方式,过去未来频繁跳接。片长长达三小时,且始终平铺直叙,影片中还涉及了众多民国作家和文学史实,更是挑战观众的文化修养。
在影评人“电子骑士”看来,尽管《黄金时代》票房失利有各种的原因,但根本问题在于出发点错误,即片方试图用商业片的模式来操作文艺片。由此也凸显了华语电影市场的诸多不规范、混乱、投机性等问题。没有根据影片的特征气质“按头制帽”,而是试图套用几个商业大片的模式,认为以此就可能成功。
拧巴的营销
    《心花路放》的营销似乎是水到渠成,因为创作主体是被号称“新一代中国喜剧”的最经典阵容模式:宁浩、徐铮、黄渤的铁三角。
    其实,之前人们对于《黄金时代》的营销是颇为期待的,因为这个极具个性的影片有足够的空间创造出极具个性的传播路径。而该片最初的宣传也的确成功地吸引了大众的高度注意。从2014年1月发布的第一款“泼墨”版海报中汤唯一身素衣的文艺气息,到8月份入选威尼斯电影节时的笔锋版和海外版海报,古朴优雅的风格一再获得好评。
    转折点出现在《黄金时代》威尼斯首映后。由于评价毁誉参半,尤其是中国媒体的泼冷水,之后《黄金时代》一改文艺高雅风,转而通俗,但内容让人讶异。这集中体现在“态度版”海报中,萧红的海报题词是:“想怎么活,就怎么活!” 娶了怀着别人骨肉的萧红的端木蕻良是:“想结婚,就结婚!”鲁迅则是“想怎么骂,就怎么骂”!
    更怪的招数是,《黄金时代》临近上映时又推出定制版杜蕾斯安全套吸引观众眼球。安全套外包装在整体色调和产品字体上与《黄金时代》影片海报一致,名为“黄金实戴”,旁边注有广告语“戴了,一切都是自由的”,与影片宣传词相呼应。
    究竟是主攻有思想情怀的文青,还是接地气地迎合大众,《黄金时代》的营销没有给出答案,而且常常相互矛盾。在做安全套推广之前,其实片方做过一个高大上的系列对话沙龙,找来了一众文化界的精英与导演许鞍华对谈,陈丹青、王安忆、刘瑜等都来捧场,对话的内容也相对专业、深刻。前后反差之大,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但退一步讲,即便《黄金时代》营销出色,最终市场又是否愿为这样的影片买单?现阶段的中国观影心态是不是正在窄向发展?
    影评人“电子骑士”认为,对现阶段普通中国电影观众来说,电影最吸引人的是一些实打实的元素,比如:喜剧、动作、战争、视觉奇观、大牌明星主演、知名大导演等。《黄金时代》恰恰是缺乏这些“硬货”。影片过于突出情怀,强调“自由追求理想和爱情”的感觉,可是这样空洞的概念很难转化成掏钱的观众。
    比如所谓的“高潮”,是目前中国观众极为看重的,不少人认为如果花钱进影院,如果没有情节高潮的体验,是有些吃亏的。对此,知名编剧史航认为,《黄金时代》中的“克制”对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可能是一次“水土不服”;而且个别言论会让影迷事先自我催眠,也就没耐心了,媒体更不能用“尿点”等词语对影片进行简单切割。
    《黄金时代》编剧李樯认为,之后几天你还都在想它,这才是高潮。
    面对质疑,李樯还有过这样的回答,“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太脆弱的武器,现在的时代高估了艺术、文学、电影的功能性,如果它真有这个作用,我们会变得文明很多。有些常识性的东西是需要反思的。我不知道观众这个词是来自哪里,我生活中碰到的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领悟,他们也是观众,我相信有心都能接受,不接受我们也不勉强,我只是质疑观众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和身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