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8月经济数据下滑是意外吗?

作者:刘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9-17 23:35:00

摘要:近期政府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改革国有企业机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铁路等领域,这些“强改革”才是未来增长的关键所在。

8月经济数据下滑是意外吗?

刘波
    要速度还是要质量,未来这个矛盾将日益深切地展现在中国决策者面前,需要他们做出细致缜密的考量。最新的经济形势不容盲目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13日发布的数据,8月份的诸多经济数据表现黯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增速较7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创下68个月里的新低;发电量同比下降2.2%,是今年以来首次月度同比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5%,增速较1-7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3.2%,增速较1-7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9月16日商务部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14%的数据,在人们的心头再添凉意。
    8月经济数据下滑是意外吗?表现欠佳的经济因素背后有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例如,今年夏天很多省份都未出现很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因而用电量较低,工业增加值所比较的去年8月份的数据恰好是当年的高点,等等。而且经济数据中也有一些亮点,例如服务业表现良好,这或许从侧面说明中国对重工业的依赖程度降低,而服务业又是一个重要的就业容纳器,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可能面临长期失速的前景仍然让人担心。
    这首先是国际经济大环境作用的结果。8月份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表现不佳,尤其是欧元区,第二季度环比零增长,日本“安倍经济学”的效果在减弱,美国复苏也没有预想的强劲。这直接造成中国外需不振,出口这驾“马车”的经济拉动作用呈下降状态。
    其次,公认的是,房地产市场已经走向低迷,这是经济表现不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1-8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3%,降幅比1-7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仍然寄希望于政府出台大规模的宽松政策,不愿采取以价换量的做法,而这也许是不明智的。房地产业应该放弃政府大规模救市幻想,同时政府取消限购、限贷等行政干预措施,给房地产市场创造一个可以软着陆的环境,推动房地产也去泡沫化,也倒逼土地财政的改革,降低地方债风险。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降是经济减速的重要表现,也是重要原因。看来政府已经决定要摆脱多年来的投资依赖路径,这表现为中央近期决定对铁路等很多领域的建设引入民间投资,使投资主体与渠道走向多元化。
    第四,经济减速对货币与信贷政策构成考验。金融机构8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025亿元,较7月份的3852亿元大幅增加,但信贷扩张速度继续处于下滑期,到8月末M2同比增长12.8%,低于7月末13.5%的同比增幅,下降0.7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要实行进一步的宽松政策,放松货币政策,成为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但决策层目前仍没有全面降息的考虑,而这也是正确的。从M2占GDP比例等数字来看,目前货币政策总体上仍是相对宽松的,但是因为市场上存在很多对利率不敏感的“僵尸企业”,全面宽松无法起到增加投资需求的作用,似乎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决策层现在认为必须把结构性改革进行到底,否则不能贸然开闸放水。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正处于明显的三期叠加阶段,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出现,转型期间的减速征象密集出现,提醒经济正处于4万亿刺激计划以来最严峻的时期。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上次不及7%还要追溯到2008年底,而上次的背景是中国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同时中央政府也出台了4万亿刺激计划。只是目前中央不愿再重复此路径而选择了“微刺激”。
    目前来看,今年预定的7.5%的GDP增速目标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如果今年后几个月里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在7%左右的低位,那么估计该目标将难以实现。不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也表示,这个目标可以有一个波动幅度。他说:“七八月份,用电量、货运量、贷款供应量有些波动,但我们认为依然在合理区间。”这反映了李克强的“区间调控”思维。相比经济增速,本届政府更注重就业等数据。数据显示当前城镇就业持续增加,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就业和通胀是最关键的两个经济指标,如果都保持良性,那么中国接受经济增速的放缓就有空间,目前仍可像李克强说的那样“保持定力”,维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就刺激问题李克强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看起来中央会坚持当前路径,消化4万亿等政策的后遗症,让市场走向出清,但是,结构性改革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作为支撑,才能有良好的环境,决策层应该也会有一个对不可容忍的底线的判断,也就是宏观经济要有一定的“托底”考虑。
    要让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最应寄希望的就是让改革的效果尽快发挥出来。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定向降准等微刺激只是要起到一种缓冲作用,不能替代改革的功能。近期政府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改革国有企业机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铁路等领域,这些“强改革”才是未来增长的关键所在。
    对于8月份的数据,李克强表示应对经济失速仍有足够的政策储备,显得信心十足。可以说当前的情况仍在政府掌控的范围之内,某种意义上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也可认为政府是在有意调适经济“新常态”。不过当前既不能盲目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经济相对低迷提醒增长方式转型仍是最紧迫的任务,当务之急仍然是培育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长期里增强经济面对动荡风险时的韧性,而这需要的是进一步走向“深水区”的改革。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