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能解决人的孤独
摘要:诸多软件的出现也在努力帮我们一口一口吃掉孤独:微博、微信、陌陌正在试图承担这个功能……而这并不是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
■向坤
在写作《群体性孤独》这本书的书评之前,我刚刚阅读了《GQ》杂志对陌陌创始人唐岩的专访特稿。在这篇特稿中,唐岩一吐心声:虽然自己更加有钱,但也更加孤独了。一个有钱人的孤独形象跃然纸上。孤独如同一个不速之客拜访着每一个人,随着城市越来越大,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我们每天都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孤独也就更加的泛滥和普遍。而诸多软件的出现也在努力帮我们一口一口吃掉孤独:微博、微信、陌陌正在试图承担这个功能……而这并不是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分析了孤独这个全球性问题。
而阅读完这本书读者也会问:难道人类的最终宿命就是像微信软件启动时开始的那个面对月球的小人一样,只能淹没在宇宙恒久的孤独当中?
在《群体性孤独》这本书中,作者从麻省理工学院的最新技术发明开始,指出了机器人技术在越来越走近我们的生活。未来我们不但可能需要机器人来帮我们做家务,甚至可能需要一个机器人伴侣。而在年轻人心目中,机器人越来越具有理想伴侣的属性:因为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出现,能够通晓人情……而美国的科学家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机器人的研发,从爱宝到真宝。作者在书中历数着机器人不断的变化,也肯定了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作者也详细地描绘了小朋友群体对于机器人的交往反应,显然作者并不赞同人们对于和机器人交往的沉溺。但是作者却不能否认真实社会交往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当很多身旁的亲人由于社会压力和种种原因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时,谁会拒绝一个陌生人伸来的援助之手呢?哪怕这双手背后不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体。而科学家们之所以不断地研发机器人技术也是出于让社会更加美好的愿望,谁能否认这种愿望呢?
机器人只能是人工智能的一种,还有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第二人生等模拟人生游戏等等,这些计算机智能侵袭着每一个时间的缝隙,让我们时时刻刻保持着在线的状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对于社交网络等技术依赖将会更深。社会节奏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基于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的分割和重新组合,都使得人们将解决孤独等情感需求投向了社交网络和基于社交的电脑游戏等虚拟化的技术产品,而这些技术产品被认为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恐怕很难避免更加依赖互联网这种技术产品。
书中反思的不只是互联网,而且是包括机器人等技术在内的基于计算技术的技术产品。而最近几年有关技术负面效应的书,大部分都是针对互联网的内容。就这个角度来说作者的反思更有深刻的意义。技术对于人际交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我们不得不经常带着伪装生活,错失了很多真实的机会。笔者认为,互联网创业正在越来越向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相互结合这个方向转变,O2O的时髦正说明了这一点。不管是什么技术最终离不开带着温度的人际互动。如果沉迷于依靠技术来解决孤独,那么最终不只是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自己本身的人格魅力,本身的情感能力都会退化。技术应该是辅助和提升人的能力,最终却会使得本体走向衰退,这无疑是悲哀的。
美国学者大卫·理斯曼的《孤独的人群》和罗伯特·帕特兰的《独自打保龄》都说明了社会变迁下人际关系的孤独化,而在《群体性孤独》当中作者指出了技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而中国教育体系对于情感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漠视和中国社会出现的快速结构变迁,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即使是社交软件陌陌的创始人,也无法否认软件对于情感需求满足的不全面和不可靠。那么未来应该如何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独立书评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