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处女作到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作者:向坤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2-19 22:59:00

摘要:中国电影的票房已经毫无疑问地突破了300亿元,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宠儿,不管是导演还是编剧,都成为了媒体和闪光灯追逐的焦点。

  ■向坤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以迅猛的速度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版图上变化最迅猛的一个领域。当张艺谋导演在2002年拍出《英雄》时,不管是媒体人士还是从业人员都认为中国电影的年度总票房达到100亿元是天方夜谭。而今天,中国电影的票房已经毫无疑问地突破了300亿元,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宠儿,不管是导演还是编剧,都成为了媒体和闪光灯追逐的焦点。

  回顾历史,电影从业人员并不总是这么幸运。中国的电影产业经历过动荡和停滞,也曾经因为政治等体制因素使得很多优秀导演不得不以地下导演的方式在海外获得生存空间。这使得中国电影导演的成长历程变得相当不易,他们不但要努力获得市场的认同,在投资方、演职人员和市场的夹缝中生存,还需要看监管部门的脸色。用徐浩峰导演的话说就是成为一名中国的电影导演,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更有无数的电影导演表示,只有怀有巨大的热情,才能够成为电影导演。

  在《青年电影手册:100位导演的处女作》中,我们领略到了中国电影导演的创作激情,更体会到了他们为电影的付出。其中有大量的导演垫上了自己的住房和收入投入电影,还有很多导演为了电影不惜冒着被列入黑名单的风险。

  处女作对于每位导演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电影这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中,处女作往往能够反映一位导演的水平。甚至在很多时候,对于这些电影导演而言,他们的处女作很多时候不是出于一种人生规划或者是对于名利的渴望,而是一种出于生命本质的热情,是一种灵感不期而遇降临后的自然产物。比如书中的唐晓白导演,拍摄电影是一场时代风暴后的感情和生活经历的结晶。而对于钮承泽导演来说,电影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救赎。而只有对于电影拍摄纯正的兴趣和热爱,将电影视为一种抵达意义的路径,才有可能能够拍摄出好的电影。比如贾樟柯导演,他拍摄的电影《小武》是书中被提到次数最多的优秀处女作,他的电影是描绘当下中国的最好参考,在中国这个发生着剧烈变化的国度里,对于新闻事件的开凿无疑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但是如果只重视电影对于现实中国的意义,无疑又会陷入使得电影题材过分迎合西方视角,并且不利于多元化的电影题材创造。因此当下的导演无疑既需要更多反映中国现实的电影,也需要更多的高质量商业电影。

  正如同书中程青松所言,中国电影正经历着资本爆炸和市场爆炸的时代,但是如果长期在市场供应上都是结构缺乏多元化和低质量的产品,无疑会迅速让这个产业从高峰走向低谷。电影人需要让灵魂跟上脚步,而回顾处女作无疑是让电影人和影迷同时回到起点,回顾自己的初心的最好办法。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中国电影走了多长的路,从刚刚改革开放时完全不考虑市场的创作方式到90年代的电影低谷期,再到现在的电影繁荣期,中国的电影创作队伍出现了四世同堂的场景,国产片的票房也不再在好莱坞大片面前一触即溃。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中国电影人仍然需要扎实的努力让行业的星火更好地传递下去。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