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作家的瓶颈

作者:向坤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2-26 22:26:00

摘要:新概念一代也在逐渐地发生巨大的变化和命运的转移,文字风格也在出现微妙的变化。而这时候应该改变自我还是坚持自我,是迎合市场还是坚守理想,成为每一个作家不得不面临的话题。

  ■向坤

  对于曾经在媒体上处于言论的风口浪尖的80后,现在逐渐地被90后抢去了风头,而80后甚至逐渐出现了所谓的初老症症状,只要是在微信圈和微博上的这类心灵鸡汤出现针对80后“变老”的文字,就会引起大批80后青年的长吁短叹。感叹时光的流逝和残酷,更感叹青春和时代碰撞的无奈和不甘。而反映这一代的小说家,就是所谓的新概念一代,也在逐渐地发生巨大的变化和命运的转移,文字风格也在出现微妙的变化。而这时候应该改变自我还是坚持自我,是迎合市场还是坚守理想,成为每一个作家不得不面临的话题。

  对于80后的文学爱好者来说,七堇年是个熟悉的名字。作为一名作家,她有着清秀的容貌和不俗的气质。而关注80后青春内心成长的题材和细腻入骨的文字风格,也使得她在读者心目中和郭敬明有着类似的定位,似乎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时光荏苒,万物成长,昔日的少女作家也要面对步入社会的现实,前不久我读到APP一个七堇年的文章,才恍若发现原来少女作家也要面临找工作的无奈和压力,而不得不按照社会规则行事。那么她的小说会不会发生关注领域的变化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七堇年的新作《平生欢》。

  小说一开头就将读者拉回到那个似乎久远的年代。国企大院,封闭的环境和人们心中如藤蔓般悄然生长的情感在七堇年的文字中如同画卷一样默然铺展。她的文字风格是冷峻的,书中的“我”是一个男性,背离了作家的性别属性的人物角色设定对于作者而言也是一个考验。而环境的设定也使得题材具有了一丝脱离80后女作家流连于小情绪而置入时代大环境的空间。这个环境太像是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了,而小说开头工厂为楼盘拆除等情节更让人猛然与浓烈的时代背景迎面相撞。那些在国企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在走入更大的时代背景和城市背景中,他们的爱恨情仇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可惜的是小说本身仍然没有脱离七堇年写作的惯常思路。虽然文风仍然如同她一贯的华美,由于我是第一次阅读七堇年的作品,对于作家华美的文字风格仍然有着惊艳的感觉,但是在漂亮的外表之下,感觉到作者对于工厂的生活似乎缺乏更加真诚的体验,如同一件华丽但是并不能够遮风挡雨的外套。作者的文字情感表达有余,有着绮丽的比喻风格,但是缺少冷静的叙述,几乎每个句子都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小说的主人公的男性身份本来应该有着更加直接的情感表达和更加粗犷的生活质地,而在小说当中的语言风格却有种少年强说愁的滋味,身份与语言风格出现了背离。越读到后面越觉得,这个小说仍然是作者本人的一个情感独白,而小说最后每个主人公都突然回到了貌似正常的人生轨道,从游冬到陈臣再到作者本人,演绎了岁月静好的现实版。但是相对于书的开头,给人一种怅然若失之感。作者在大片淋漓尽致的情感独白和对人生的顾影自怜后,似乎没有了更多的思考动力和激情。

  小说当中折射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小城市小地方出去的孩子碰到了大千世界,从踌躇满志到平庸度日都是情理之中。小说里有做生意闯天下的,有做证券交易员的,如同散落四海的蒲公英一样的生活轨迹也符合现实人生的轨迹。但是文到深处,就发现作者似乎对于这种人生轨迹缺乏更深的认识。小说的情感逻辑缺乏自然的铺垫,所有人物似乎都是兴之所至。而人物是如何谋生的,是如何成长为那种样子的?小说缺乏更多的说明。这样的写作逻辑面对还在读高中、大学的80后仍然有着穿透力,但是面对社会中摸爬滚打的他们,似乎就会像橡皮子弹打上坚硬的铁皮。

  在影像化、网络化和商业化大潮涌来的背景下,80后作家将如何继续发展,七堇年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的例子。但是我相信文学不死,仍然有着穿透时间和人心的力量。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