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难信“铁老大”
摘要:在投融资改革推进的同时,铁路行业内部的继续改革丝毫不能放松,一方面要以前者倒逼后者,另一方面要以后者为前者准备条件。
刘波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在中国铁路总公司考察时,为备受关注的铁路改革定调。他说,投融资体制改革是铁路改革的关键,要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如何更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而依靠国家单打独斗和行政方式推进的铁路投资方式,已经非改不可了。他强调,要拿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和竞争性业务,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参与,通过创新融资方式、丰富多元投资主体,为铁路发展注入新动力。
应该说,创新铁路投融资方式,吸引民资入铁,是中央早已确定的目标。李克强在去年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时就强调,要将支线铁路、城际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所有权、经营权率先向社会资本开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既有干线铁路。铁路建设融资得到中央高度重视和屡次强调,并不是偶然的,因为铁路是中国经济未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将对很多领域带来溢出效应。尤其是近年来突飞猛进的高铁,“高铁外交”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新亮点,与周边国家乃至欧美国家的高铁合作都捷报频传,李克强也自称中国高铁“推销员”。所以说,投融资方式改革直接关系铁路建设的活力与经济未来。
地方层面,江西省最近出台其铁路投融资改革实施意见,明确将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多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鼓励境内外资金以股权等方式参与省内建设,其他省份近期也有拓宽铁路融资渠道的举措出台。但是各地的普遍反映仍是,铁路建设引入国内民资的机制仍然不畅,所以目前更多把目光瞄准外资,但能否大量引进外资目前还不确定。
虽然近期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但民企的徘徊观望态度不是偶然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企吸取教训后的必然反应。民资入铁前景不佳,最根本原因还在于“铁老大”的地位难以撼动,双方地位不平等合作困难,民营企业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高风险让民企对与国企的联姻顾虑重重。在去年铁路部门政企分开改革,铁路总公司成立之后,铁总依然对铁路领域的合资公司保持控股地位,可以主导这些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所以基本的格局依然没有变化。从根本上讲,改革投融资体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不能成为铁路部门为缓解短期内融资压力的权宜之计,而必须建立起保障民资权益的长效机制,否则无论民资外资,都会继续将投资铁路视为畏途。
当然有关部门也一直在思考、出台各种创新性的融资方式,试图突破当前的困局。据报道,有关部门正在酝酿之中的“铁路发展基金”,就是在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的基础上,以设立优先股方式吸引社会投资人参与投资,同时铁路总公司正在研究售后回租形式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拟以铁路货车为租赁标的物,以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租赁公司,筹集资金。这些创新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减轻民企的疑虑,因为有了基金作为一个中间性的民企投资的平台,可以缓解部分民企直接投资铁路的风险。
显然,这种PPP模式作为一种明晰权责、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的机制是值得尝试的,但是在具体设计上,还是要保证各方公平分摊风险,而且可以根据规则完备的章程来解决可能发生的纠纷,并保证司法机关对国资和民资一视同仁。在思维方式上,政府鼓励民资入铁的时候,不能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对民资“恩赐”的心态,只有端正“政府、国企、民企基于平等地位来合作”的心理,才能建立起市场的信心,引导光明的改革前景。
在投融资改革推进的同时,铁路行业内部的继续改革丝毫不能放松,一方面要以前者倒逼后者,另一方面要以后者为前者准备条件。总理的改革部署需要铁路行业的内部改革来配合,而这需要铁路行业自己展现出改革魄力。自去年撤销铁道部组建铁路总公司以来,铁路行业的政企分开得到实质性的推进,但是体制的惯性依然存在,铁总不能继续沉醉在过去“铁老大”的迷梦之中,沉迷在行政垄断带来的短期利益之中,而必须拥抱市场化的大潮,在内部构建起相互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用成功、双赢的国企民企合作来培育起民企投资铁路的信心。正如李克强所说,铁总解放思想推进投融资改革,也是为大型国企改革创造经验。
从理论上讲,投融资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是否吸引民资进入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看产权是否明晰,而产权是指民企所能享有的各项权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在政府、国企和民企之间如何分配。民企、外企如果参与投资或者入股,就必须依法享有相关的对经营管理的参与权、发言权,用法治手段保障民企成为铁路建设的“局内人”,而不是资金紧张时就出台政策拉拢但又不给予正当地位的“局外人”,让民企不只是投入资金,还要可以参与制定和执行游戏规则,那才能做到真正的市场化的投融资改革。
(作者为资深财经媒体人)
欢迎关注华夏时报官方微信,ID:chinatimes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