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展现邓小平和一个时代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8-27 23:22:00

摘要:每个人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作为第一部全景式反映邓小平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这一转折阶段的电视剧,其尖锐和突破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

我想展现邓小平和一个时代

华夏时报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对高层政治的揭秘,对伟人生活的平视,对自我命运的感怀,对中国共产党一段重要历史的基本内涵的探究,对理解今天的中国最为关键的问题的再思索……每个人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作为第一部全景式反映邓小平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这一转折阶段的电视剧,其尖锐和突破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有人认为,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该剧也许会是一个信号,将有一些当代历史中的所谓敏感地域被打开,而这主要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政治自信与开放胸怀。
“当代人写当代史”的艰难
    在30多年的工作中,龙平平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邓小平。龙平平的身份很特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内部人都知道,这个“第三编研部”的职能就是编辑邓小平的著作和研究其生平及思想,过去叫“邓小平研究组”。国内绝大部分关于邓小平的重大电视文献片和纪录片的创作,都有这个部门的参与。顺理成章地,龙平平成为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总编剧。
    但即便有这样的背景,龙平平依然认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创作极其艰难。“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有一条常规,那就是‘当代人不写当代史’。”龙平平对记者表示,他是在2009年建国60周年时接到的这个任务,当时有关部门提出了三条创作上的指导意见,一是只体现邓小平生平的一个特殊时间段,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期间;二是要体现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三是要总体表现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按龙平平的理解,就是要展现“邓小平和一个时代”。
    其实,早在10年前,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时,就有许多电视工作者想拍邓小平的历史,但因为难度太大,项目最终都没成形。“摆在面前的难题太多,最难的首先是人物。在实现这一历史转折中,邓小平是首功,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结晶,不能抹杀这一代的革命家们。” 龙平平说,最终成片中大概出现了至少50个以上真实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而且有些人还健在。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看后评价说,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英雄谱和光荣榜,龙平平说这恰是他的创作目的,“现在年轻人对于清宫、后宫的事都如数家珍,但对最近的改革开放却十分陌生。这些历史和人是应该被铭记的。”
    如何写这段历史中的具体事情,是困扰龙平平的另一个难题。剧中反映的这8年是一场新革命开始的8年,是对现在、今后和未来起举足轻重作用的8年。“这期间的一件件大事,有的已有结论,有的还没结论,有的有结论的事情现在人们又提出了各种意见。尤其是今天正处于中国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审视一个历史、一个人的经历时,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认识,让大家对一件事情有一个共识,非常困难。” 龙平平想做的只是客观反映,让人们自己去在现象中找本质。
    “在4年的剧本创作过程中,有的阶段遇到困难时,我也经历过失望、彷徨,甚至有过放弃的想法。但最终坚持了下来。” 但让龙平平感到欣慰的是,审查阶段基本是一路畅通,虽然从剧本到成片审查的程序很多、很严格,送审范围也非常广,要有上百人都看过,但没有遇到任何刁难。
    对于大多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难度有很大部分来自于“敏感”。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播出开始,人们热议最多的是该剧对于当时“高层政治揭秘”的第一次尝试。
    “这个作品对文化大革命比较大尺度的描写是少见的,包括邓小平一家人是在厕所里分享粉碎‘四人帮’的消息,这种表现放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在《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看来,像华国锋、胡耀邦等形象的出现,可能意味着主旋律的叙事比以往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和跨越性,也是当今政治心态比较成熟和自信的一种表现。“当代人如果写当代事都不敢写的话,其实有时候也是对历史的不太负责任。”
    龙平平说,剧中胡耀邦的戏其实不少,在审查时专家还会客观地提出,哪个地方胡的作用应该再突出一点才对。还有华国锋的形象目前没有什么异议,这都让龙平平感到,“拿捏”的度是掌握好了。中国作协党组成员阎晶明认为,该剧对于不同内容的揭秘程度不同,但其实任何揭秘都已不重要,这个电视剧也不是靠揭秘来吸引观众眼球。
历史真实与艺术发挥之争
    作为第一部全景式反映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的电视剧,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非常多,“解放知识分子”、“恢复高考”、“两个估计”、“两个凡是”、“中美建交”、“中英谈判”、“深圳特区”等。如何在史实与表现中找到合适的“度”,不仅是个美学问题,也是重大题材的创作哲学问题。
    在导演吴子牛看来,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历史题材”,而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而怎么评价和定义该剧的“现实主义”,民间和业界都存在不同声音。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现实主义美学的根本特征是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再现,包括题材的包容性、方法的客观性、环境与人物的典型性,以及社会改革观念的表达等。“如果用这套标准去衡量,这部戏在客观性上显然远远不够;它没有简单地重复现实主义的套路,而是在宏大的历史场面和主要脉络都忠于史实的前提下,大胆对一些场面的细节都做了表现性强烈的处理。当然还有一些历史人物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出现,从这些因素来看,这部戏与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再现相比存在不小的距离。”
    比如,对于该剧第一集一场大雨中对“四人帮”的抓捕行动,有外媒和观众指出,历史资料显示1976年10月6日当天并没有下雨。吴子牛解释说,这是为烘托当时的政治气氛,这场雨属于艺术创作的部分。
    关于邓小平个人的形象塑造也热议不少。有人认为邓小平是个内敛的人,但剧中邓的台词非常密集。邓小平的扮演者马少骅说,其实他接到剧本时,也对台词过多很担心,因为话一多,人物就容易显得浮。不过,据他研究,邓小平原始性格是外向的,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有“小钢炮”之称,而在其人生后半段的不多言辞,是因为人生的锤炼。“话不多并不代表肚子里没有话。邓家人对我说,他们没有见老爷子流过泪。但我认为他内心是有情感的,我看他80多岁第二次南巡时说话很激动,能感受到这个人炙热的情感。只是他知道一流泪就容易激动,激动就容易脑子糊涂。就像邓小平自己说过的,‘生气解决不了问题’。”
    在王一川看来,要讨论这部剧的“现实主义”,比起具体的细节讨论,更关键的一点是“视点”。该剧采取的是未来视角讲述过去,从而整个的抱负和目标都不只是在重构过去,而是指向未来。尤其是在辨明邓小平所开辟的这条新道路的基本内涵及其合法性方面,是到位的。“新道路就是当时的民生疾苦,当时全国经济形势面临崩溃、民不聊生这样一个基点,所以邓小平的改革有他的合法性,为了民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