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处女”韩寒

作者:胡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10 00:30:00

摘要:在粉丝经济支撑的电影市场中,韩寒是否也在随波逐流,他究竟是靠镜头和故事,还是靠眼球,一切要让作品说话。

电影“处女”韩寒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对于韩寒的电影,人们的期待更高,猜想也更丰富、复杂。比如,韩寒的世界观和批判性是否会在电影中延续,还是,他会为迎合欢愉的电影市场而妥协;在粉丝经济支撑的电影市场中,韩寒是否也在随波逐流,他究竟是靠镜头和故事,还是靠眼球,一切要让作品说话。而目前从韩寒为数不多的受访语录中可看出,韩寒依然想做自己心中的那个韩寒。

  “韩寒”式电影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们的偶像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除了这里,我哪儿都不想去。”

  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出自《后会无期》已曝光的预告片和海报。对于该片的剧情,官方给予的回复是,“在东边一起长大的几个年轻人,他们决定重新选择自己的前路。横跨大陆的自驾旅途上,那些传奇经历与际遇让他们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归宿” 。

  这就是迄今为止韩寒新片有关“内容”的所有信息。一个公知、作家、赛车手,究竟会用镜头表达些什么,一切还是个谜。

  据知情人透露,这部导演处女作是由韩寒一个人来写剧本,并没有编剧团队。韩寒表示,这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不改编自他的任何小说。

  很多粉丝猜想,这将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因为韩寒对车、对路有一种天然的情感。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韩寒的野心应该不止于“路”本身。

  知名文化批评学者、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对韩寒的电影颇有期待,他认为,尽管韩寒也是高度物质化的,但他有底线,他一直用通俗的语言谈人类的共通价值,他的杯子至少会装有内容。出品方负责人于冬认为,看韩寒的《后会无期》会让他想到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韩寒则坦言,拍的时候从来没有想片子会是什么类型的,“我认为只要东西好,具体定位为哪个类型,爱情、冒险还是公路,都无所谓。”

  而最关键的是,韩寒的世界观和批判性是否会在电影中延续,还是,他会为迎合欢愉的电影市场而妥协?

  “过于研究观众在想什么,结果最后连你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了,有这个工夫不如让自己感知更多。”这是韩寒近日的一次公开表态,他直言,“我们是在拍电影,不是在拍马屁。”

  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曾对韩寒直接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个写文章时源源不断挑战言论边界的人,拍电影时是否会综合考虑投资人以及当下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对某些敏感地段绕路而行。韩寒的回答是,这些工具应该交由杂文完成。小说和电影应该以叙事和情怀为大,一味承载批判,反而本末倒置,刻意且无味。“有些故事,本身带有社会批判性,那将融入故事和人物的命运中,未尝不可,有些故事,本来就无关社会批判,你非要让主人公张嘴来几句,那就是弄巧成拙。我自然希望环境越宽松越好。相信这是大势所趋,否则我一定会多写杂文继续批判。”

  可以看出,韩寒希望此次的电影创作是不带额外负累的,他选择了用更为专业和纯粹的办法来对待创作。这样的思路在他以往为数不多的影评中也可窥见。

  韩寒曾经非常推崇一部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他觉得片子“不用思考所谓的文化,殖民,隔阂,族群,只需要看见男性应该如何去战斗,他们的热血洒到了哪里,你甚至不需要思考仇恨是如何互相埋下的,该怎样才能消弭这些,文明啊,信仰啊,想这些都太累了,就去看看人性里最简单狂野的地方。”韩寒为此感言,“如果文明不够文明,那就让野蛮足够野蛮。为热爱的人或事物洒下热血和热泪,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对方一句,你想怎样。”

  这样的情感很有可能在《后会无期》中找到影子。据此次与韩寒合作的日本“乐坛教父”小林武史透露,“人格独立”、“自由地选择和承担人生之路”将会是《后会无期》的音乐主题。

  其实,从根本上讲,韩寒和大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是一致的,那就是“韩寒还是韩寒”,尽管他手中的玩具越来越大。正如某杂志对于韩寒的导演状态的形容,“他是认真的,只是惯常带着嬉戏的神情。他说这都是他与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热潮中的冷思考

  跨界、新导演抢占市场,成为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最强潮流。韩寒是这个现象中的一部分。

  从高晓松到卢庚戌、郭敬明,再到韩寒,电影圈里一下子变得“杂”了起来。是什么在促使韩寒们进入电影?韩寒说,去年电影市场火爆,尤其是新导演横空出世,来找他拍电影的人突然剧增,韩寒认为,“这是一个台风来了猪都能飞的时代,我遇到的影视界朋友,一开口动辄就是10亿。”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创作者是否想表达。在高晓松、卢庚戌等人投身电影时,都是感到音乐已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态度,镜头是另一种释放。韩寒做导演的念头也可谓是蓄谋已久。早在2009年时,韩寒就打算拍一部电影,但当时的电影市场还没有现在这般火热,最终电影没成形,衍生出了小说《他的国》。到2011年,韩寒又为自己当导演写了个故事,无奈故事本身比较敏感,还是没能拍成,由此写成了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韩寒的加入,让这股新导演热潮再度升温。然而,有几人能在热中保持冷静并思考,恐怕是眼下市场最需要也最宝贵的。而韩寒正是这少数中的一员,从这个角度说,他的加入具有被“放大”的价值。

  在筹拍《后会无期》的过程中,韩寒其实一直在面对各种“诱惑”。有请他演戏的,有请他去做导演的,有请他介绍项目的。因为整个市场不缺钱,连韩寒远房亲戚家开养鸡场的邻居也要投影视了。韩寒也结识了一些朋友,相谈甚欢,但他感觉“更多人是用挖煤挖矿的经验在对待影视”。在韩寒看来,很多投资者眼里都只有直上云霄的风光,开口闭口只有“西游”、“致青春”、“合伙人”,“但没人考虑过直坠深渊的惨状,那些把一个公司赔破产的,甚至连院线都上不了的电影好像从来不存在”。

  “这个世界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韩寒认为,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新导演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泥里走出来的。

  很多人看好韩寒的原因是他的粉丝号召力,因为电影已进入一个粉丝营销的时代。而韩寒对此也有异议。

  “所谓微博粉丝之类的都是空的,是无法转换的,一个人再火,几十万铁杆粉丝最多了,如果片子不好,是无法支撑起一部电影的。”韩寒表示,其实每一个好的作者或者导演身后都会有粉丝,但靠粉丝的支撑是走不远的,会越来越式微;只有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甚至背弃所谓的那些粉丝,才能走得更远。“我不拍给谁看,但希望自己能满意。我的满意点很高的,我满意的东西不会差。”

  “别人的眼光不重要,你把事情做成什么样子才重要。”韩寒打趣说,在赛车之前,他遇到的是不解和嘲笑,但他现在是七届全国总冠军;在游泳之前,他遇到的是支持和吹捧,但现在依然游不好。“有时候,适合比坚持更重要。”

  起码现在来看,韩寒是清醒的。他甚至不喜欢用“电影理想”四个字来定义自己。因为他认为绝大部分的文化人,对电影都是感兴趣和存理想的,“电影态度与电影能力才是重要的”。韩寒还坦言,在这股电影投资热潮中,不希望自己是猪,因为台风一停,就摔下来了;也不希望自己是风,而是一棵全天候的树,永远能杵在那里。

  关于《后会无期》你应该知道的4件事

  1 《后会无期》有很多重场戏是在韩寒的家乡上海金山区亭林镇取景,但他否认这部电影有着自传色彩,“选择在老家拍摄主要是因为好操作,我们找到的一个仓库相比一些拍摄棚要便宜一些”。

  2 很多剧组工作人员说,影片拍摄已近尾声,但从未见过韩寒发过火,即便发生了状况,也从未见过他一脸怒气大声说话,“韩导笑起来是无害的,毫无攻击力”。

  3 韩寒喜欢在演员的耳边说悄悄话。对此剧组工作人员私下戏言:韩寒与男演员交流像是在“搞基”,与女演员交流则像是在泡妞。

  4 《后会无期》里有大量驾车行驶在路上的戏份,但韩寒决定全片不采用漂移等炫技场面,不过常常在拍摄结束后,韩寒便把冯绍峰从车里拽出来,自己钻进去来个漂移或者甩尾解解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