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美食:安抚金融危机下的味蕾
文/胡 钰
灼热香辣的热烈激情、海鲜清甜的惬意轻松、烤肉滋香的酣畅之爽、时蔬豆香的清新愉悦……而伴随美食左右的还有极富感染力的环境设计、舒展轻缓的肢体语言、温情快乐的情景剧,以及饱含各种情绪的音乐。今春,云集于“惹味·心动·新食尚”2009春夏食尚发布会的世界名厨们,都不禁感叹,这番“美食作用于情感,情感融入美食”的场景正是今年全球餐饮的流行风向标,食客们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情感美食所开启的独特心灵体验。
“养心”应时而生
金融危机是今春不可避免的话题,连美食也不例外。
在美食的世界里,金融危机下的焦躁不安、沮丧之极等等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会以适当的方式淡然、消失。情感美食的日渐风行,也正体现了当前经济环境下人们内心的情感需求。
有趣的是,也恰恰是金融危机,在给全球餐饮业提出挑战的同时,反而激发了不少顶尖厨师更多的创作灵感,让餐厅和厨师能更敏锐地捕捉到食客心理。可以说,情感美食正促发新一轮的餐饮创新潮流。
“美食不仅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与人的心理情绪密切相关。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都日益增大,对美食的期望和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食物本身,而是增添了更多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期待,食物对人情绪的影响更加凸显。”联合利华饮食策划中国副总裁白雪梅认为,美食已从单纯的“果腹”上升到更深层的“养心”。
其实,餐饮是一种艺术,与时装一样,历来是功能和情感的双需求。放眼近几年时尚界的趋势,许多设计师也都纷纷从霓裳华服、珠宝钟表等外在的装扮,转向了更深层、更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如今,这股风潮已经影响到了美食界。白雪梅风趣地说,饮食与情感的关联其实很微妙,比如在川菜系的餐馆,总会看到有很多年轻人聚会,这是因为川菜系的口味和文化特点与激情相关。人们将不单局限于营养的摄取及味蕾的挑动,食材搭配、调味勾配、精致摆盘甚至环境氛围都会引发不同的用餐感受。
今年大行其道的当数野菜,这也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低调”的整体氛围中应运而生的。野菜的淳朴简单、健康天然,做主菜和辅料都很适宜,这也给了国际名厨们很大的发挥空间。
当然,倡导情感美食,还是当前全球不景气的大环境之下餐饮业的创新之举。“哪个行业能更早推陈出新,其快速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难以拒绝的香氛魔力
在今年春夏情感美食的潮流中,香氛尤其受到关注。
独特的香氛,总能让人感受到幸福、温暖、性感等不同情感的魔力;在美食中,浓厚的辣味、刺鼻的蒜味、温润的奶香味等不同香味更能触发情绪、营造出不同的心境,引发人们感受惬意、愉悦、爽快、激情等各种独特的情绪体验。
在芳香专家臧芬远的眼中,香味会诱发情感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是可以久远的,人们对于菜肴的记忆也常常来源于它的味道。“有一种趋势就是,主厨们在创造一道菜肴时,将‘香味记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不仅是西方人在烤鸡腿的时候加入迷迭香,包括薄荷、百里香、马乔莲、九成塔这些香料都越来越受欢迎。”
与香氛不可分离的是品尝花卉。知名美食专栏作家殳俏说,今年春季,吃樱花再度成为新潮的话题。与玫瑰、茉莉清新的香味不同,樱花的味道极淡,甚至有些捕捉不到,但不少日本食客对樱花还是极为推崇,这其实是日本崇尚樱花文化的体现。让殳俏颇为心醉的一道美食就是樱花面,还可以在面中打进梅子或绿茶,美丽的颜色和着很淡的香气,令人愉悦。“当然,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吃樱花,而是拿樱花给饭团、豆腐染色,以此来体验那种樱花香味。还有,就是可以用樱花叶子去包鱼、包饼,或是把花碾碎了做酱。”
殳俏说,其实到目前为止专家也很难解析出吃花对于健康、营养有什么特殊作用。很多时候,吃花是吃一种心理,享受那种颜色和香味综合而成的感觉,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
不一样的情感味道
香味不仅在菜肴中传达情感,更能用作餐厅的整体氛围中,以此来提升品位,确立餐厅的个性。
高档餐厅可以选择玫瑰,主打健康食品的店则可以用薰衣草,西式的休闲餐厅可以运用甘菊。餐厅有了自己的味道,就会让食客有独特的记忆。
帮助餐厅确立个性,也是情感美食的目标之一。在台湾,几年前便开始流行血型餐厅,餐厅根据不同血型人的性格来打造针对性的饮食。在国外,还出现了疗伤美食,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状态来选择不同格调的餐厅。“不同的食材会调节人的身体和精神反应。”联合利华饮食策划中国行政总厨倪浩举了一个形象例子,如果是工作族的中午餐,最好能选择油醋沙拉,而不是又甜又油的千岛酱沙拉,因为这时人们需要清爽的感觉,精神抖擞地面对下午的工作。
不仅是调味材料及各种食材,就连色彩也是国际名厨大师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因为这些都是可以作用于人的情感,并且形成菜肴和餐厅个性的重要因素。倪浩就从自己酷爱的摄影艺术中找到了不少美食的色彩灵感,或是借用西方油墨画的特点,在菜肴上突出浓重的色彩;或是汲取中国山水画和泼墨的精髓,写意地安排出食物的色彩和层次,甚至就是洒粉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的体现。
美食,就如艺术品一样,正在呈现出更富感情的表达方式,拥有直达人心的感染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