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拾牛仔文化
摘要:在很多美国学者看来,是牛仔创造了独特的美国精神。近两年,这一论调又开始在经济界兴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那种与敏锐和好奇结合在一起的粗犷和力量;务实、富于创造和敏于发现权宜之计的性格;擅长实际事物而短于理论、但有能力达到伟大目标的特性;那种不知休止的紧张经历,那种主宰一切,为所好作歹而奋斗的个人主义;还有那种随着自由而来的开朗活泼与勃勃生机。” 这是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对于牛仔的描述。
在很多美国学者看来,是牛仔创造了独特的美国精神。近两年,这一论调又开始在经济界兴起。人们希望通过重拾牛仔精神重振美国经济,而牛仔文化保存最好的得克萨斯州等地,也奇妙地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领头羊。
为生存而上路的年轻人
美国人太爱牛仔了。如果祖辈与牛仔有所渊源,那绝对是引以为豪的谈资。
“你看我这双手,太细嫩了,如果早生几十年,我肯定是个双手布满老茧的牛仔。”来自美国的青年企业家、休斯敦EB-5区域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康伯睿向记者这样调侃自己。康伯睿的父母是墨西哥移民,18岁时赤手空拳到美国闯天下,从没有绿卡的窘境直到后来做成了美国最大的装修材料公司,康伯睿和父母都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牛仔历史留给得克萨斯州的崇尚自由、奋斗的氛围。
美国最早的牛仔正是来自于康伯睿的原乡墨西哥。
16世纪初期,在墨西哥和现今的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地区,农场主们开始雇佣专门的人帮他们驱赶和照料牲畜。后来,从19世纪初期直至1836年得克萨斯州脱离墨西哥独立,墨西哥的牛仔文化迅速在美国蔓延开来。尤其是南北战争结束后,南方军队中的许多年轻人回乡后找不到工作,漫山遍野的牛群给了他们唯一的就业机会。于是,从未骑过马的白人也开始加入到这个原本只有贫困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和黑人从事的行当,牛仔群体开始多元化起来。
“对于血气方刚的年轻男子来说,除了谋生,牛仔独特的工作景象也着实具有吸引力。”康伯睿说。
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圈养的方式,成群的牛被放到没有边际的草原中,牛仔骑着马,跟随牛群驰骋。他们时而挥舞着坚硬的绳索,快速准确地将奔逃的牛套住;时而几个人策马绕着牛群飞奔,像一个无形的栅栏让成百甚至上千头牛乖乖地原地不动。
当然,真正的牛仔永远是在漫漫征途上。
美国得州休斯敦会议暨旅游局亚太代表处的工作人员姚义这样向记者勾勒牛仔的历史画面。18世纪到19世纪,得州人买一头牛需要6美元,而到了纽约就能卖到60美元。东西部牛肉价格的悬殊吸引了大量人从事牛贸易,与此同时,美国的铁路修建也开始不断向西推进。于是,如何将牛群赶到铁路沿线成了这条贸易链条的重要环节。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牛仔们开始上路。
历史学家通常会把牛仔的兴起放在美国西进运动的大背景下,将牛仔看成是美国西部从蛮荒时代向有序文明时代渐进的缩影。然而,与那个年代处处涌动淘金潮不相称的是,牛仔却饱尝了生存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
牛仔们常常一走就是三五个月,不仅因为路途漫长,还要有意控制速度,慢慢地走。因为一旦让牛奔跑,牛就会长出肌肉,影响到它肥厚的质感,也就卖不出好价钱。于是,牛儿悠闲地长着膘,牛仔们却要忍受风餐露宿。如果遭遇暴风雪困在山沟里,有时要半年才能到达目的地。
意想不到的危险也会随时降临。比如途经印第安人地区时要格外小心,遇到“炸群”(牛群狂奔)时更可能搭上性命。每到夜晚,一个火柴的亮光、一道闪电或是猫头鹰的一个喷嚏,都可能让牛群受惊。那时,几千头牛会集体朝着一个方向狂奔,犹如决堤的洪水,任何试图从正面阻拦的人都会被牛蹄踩成肉泥。这时牛仔们就必须飞身跃马与惊牛并行奔跑,从侧面迫使牛群改变方向,最终让牛群在原地绕圈奔跑。
生与死常在一瞬间,牛仔必须习惯上帝这样独特的安排。得州北部的雷德河是当年许多牛仔的必经之地。每当河水上涨的时候,水底涌动的流沙会立刻将人吞噬。30年间,牛仔们每次赶着牛群过河前,都会在这里进行最后一次补给,家人们也会在河边举行一次特殊的送别仪式。如今,在雷德河边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满了70个牧场的标记,每一个标记的背后都可能是血与泪的故事,这是牛仔留给后人最简单却是最震撼的历史定格。
被世代崇尚的牛仔精神
李安在拍摄《断背山》时,曾做出这样的定义:“美国西部是个阳刚的世界,只有男人和动物。”
这正是牛仔的真实写照。
“什么是牛仔精神?我认为就是诚实、勤奋和照顾他人。”姚义说,漫长旅途中,常常是5到20个牛仔要赶着几百、上千头牛,大家早上4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才能睡觉,在这样一个团队里,如果不诚实,很快就会被踢出去。当然,也没有人有机会停下来偷懒。赶牛时,每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为了防止“炸群”,每个牛仔都要充当同伴的另一双眼睛,通过协作来管理牛群。
其实,牛仔在美国历史上的辉煌期也就二三十年,但却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的代表而被世代崇尚。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在政治经济学学者看来,这与美国的领土扩张有关。50年代与墨西哥战争之后美国将版图扩展到太平洋沿岸,职业牛仔出现;1898年美国兼并夏威夷之后,牛仔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牛仔”成了这一辉煌历程的完整见证者。
在文化学者看来,牛仔是美国式浪漫主义的化身和粗犷野性的代表,是一个时代的活标本和精神遗产。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二战影响和拜金主义催生了美国“迷茫的一代”,牛仔形象成为当时很多人告别放纵和堕落的药剂,后人对于牛仔的这种纯美国精神便倍加珍惜。
有意思的是,牛仔始终是以一种反差式、原始性的西部文化价值观来彰显自己的美国范儿,并非是所谓的文明世界。
在“西部牛仔小说之父”欧文·威斯特的名著《弗吉尼亚人》中,那个19世纪80年代来自怀俄明州的牛仔“弗吉尼亚人”(主人公的绰号)就是个代表。当“弗吉尼亚人”与来自佛蒙特州的漂亮女教师莫莉相恋后,虽然受其影响,开始阅读莎士比亚、济慈,但东西两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还是给二人的继续交往带来重重困难。莫莉认同的是西方法律、道德体系,而弗吉尼亚人则认为,在西部,人们只需根据自己心中的道德规范和公平法则来判别是非,惩恶扬善。
“在牛仔文化保存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在得州,直至今日还能感受到民风的那种保守,以及随时准备拥抱别人的原始热情。人们更愿意自由自在地活着。” 姚义说。
但无论如何,牛仔时代已经逝去。据资料显示,美国较小规模的赶牛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到了21世纪,牛仔只剩不到1万人,分布在牧场、饲养场以及牛仔竞技表演会场,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的工作被列在“观赏性体育运动”的范畴内。
有一部斩获奥斯卡多项大奖的影片《未被饶恕》,就是用曲折且血腥味的笔调来反映牛仔时代的终结。片中的牛仔形象不再是传统西部片中浪漫潇洒、不愁衣食的游侠,而是要为生活和家庭不辍劳作、为柴米油盐发愁的普通人了。这意味着在1980年代,标榜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的牛仔已然是穷途末路。
时至今日,人们也只能在西部电影、牛仔文学、乡村音乐中寻找和追忆牛仔。还有每年3月举办的世界闻名的“休斯敦牛仔竞技节和牲口展”,原始的骑牛、骑马、套小牛还会重演险境与勇气的较量。康伯睿介绍,当年牛仔们跟随农场主人到集市上,白天交易牲口,晚上闲来无事,为了在农场姑娘面前耍帅,就开始驯马、套牛,炫耀自己的本事;交到心仪的女友后,唱歌跳舞就自然成为牛仔们继续表达爱意的方式。后来美国规模化的牛仔表演和西部音乐会就是源于此。
“现在美国人总会遇到这样的提问,新时代的牛仔是谁?我想应该是休斯敦乃至整个得州的创业者吧,他们不像纽约的创业者们会有显赫的背景,大都是牛仔式的穷出身。西部的高校还会开设‘创业系’,让高中生就考虑未来创业,自己打拼天下。” 康伯睿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