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俄罗斯众城之母

作者:周江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3-19 23:00:00

摘要:因“俄罗斯”这一地理名词的首现,基辅成为了“俄罗斯众城之母”。基辅罗斯后来分化成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同祖源。

基辅:俄罗斯众城之母

  ■周江林

  “向东走”还是“向西走”?

  俄罗斯人一直有“尊敬圣彼得堡,畏惧莫斯科,热爱基辅”的说法,基辅在俄罗斯人心中的地位因此可见。

  1000多年前,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确定东正教为国教,被视为俄罗斯文明的起点。斯拉夫民族最早的书面语言,最早的罗斯法典、文学、艺术、建筑都是在基辅罗斯东正教会的架构下出现的。因“俄罗斯”这一地理名词的首现,基辅成为了“俄罗斯众城之母”。基辅罗斯后来分化成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同祖源。

  自1654年东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后,300多年间,彼此虽屡有分合,但共同的民族、宗教、文化却是两者割不断的精神纽带。大文豪果戈里、绘画大师列宾和库茵芝、教育家马卡连柯、诗人谢甫琴科、小说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甚至苏共三个总书记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都有乌克兰背景;基辅大学不仅培养了大诗人普希金;乌克兰还是托尔斯泰名著《复活》的历史舞台……难怪哀伤者道,“如果俄罗斯失去格鲁吉亚尚可理解为肢体之痛,那么失去乌克兰,则是俄罗斯的灵魂创伤。”

  一条第聂伯河在地理上划分了东西乌克兰,从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约三分之一乌克兰人口讲俄语,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罗斯东部地区,主张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

  西部地区是乌克兰通向欧洲的走廊,大约三分之二人口是乌克兰族、波兰族、犹太族,长期在天主教文明浸润下,他们把自己看作欧洲人(1939年以前,西乌克兰一直在其他国家版图里)。“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造成了东西乌克兰深度对立。

  英国地缘政治家麦金德说,乌克兰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说,它是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战略支轴”;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说,它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东正教文明之间的“断裂带”。在国际政治巨擘的眼里,乌克兰是历史冲突的最前线。

  在乌克兰局势背后,俄罗斯、欧盟和美国角力的阴影不时浮现。这一根本矛盾没有化解,乌克兰局势升级的土壤就始终存在。无论进程如何,结局似乎已经注定:乌克兰之争最终不会有赢家。

  对于俄乌之间的互伤,我引用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诗《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什么是神圣?一副面具,用以称颂被玷污的事物。”

  乌克兰前史

  在距今5万-10万年前的阿雪里文化时期,现今乌克兰领土上就居住着最古老的东斯拉夫族不同部族的小型群体。

  乌克兰正南方黑海和克里米亚半岛,自公元前6世纪起,便是希腊人、拜占庭人的贸易中转站、聚集区和殖民地。其他城邦提拉斯、奥里维亚,随着政权转变继续作为罗马和拜占庭的城市,直到6世纪。

  随后,乌克兰草原腹地相继被辛梅里安人、西徐亚人和萨尔马特人占领。这些民族全都是伊朗血统,与希腊人的聚居区保持着商业和文化上的关系。

  200年左右,哥特人从波罗的海地区进入乌克兰,赶走了萨尔马特人,但他们的势力在375年被从东面入侵的匈奴人打垮。接着,匈奴人又在5-6世纪被保加利亚人和阿瓦尔人所取代。

  7世纪末,保加利亚人迁徙其他地方,原有土地则大多都被来自中亚地区属于半游牧民族突厥族的可萨人并吞了。他们在乌克兰东部、克里米亚、阿塞拜疆、哈萨克西部及俄罗斯南部建立了可萨汗国,800年,可萨汗国的主要信仰转为犹太教。

  在游牧部落入侵时期,克里米亚只有少数希腊人的居民点,他们主要是在切尔松尼斯,靠拜占庭帝国的支持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罗斯人被蒙古人转音称为“俄罗斯”,中国继承了这一称号。

  基辅罗斯

  ——第聂伯河上的

  “帝王之城”

  《罗斯古事记》编年史载:维京贵族瓦里亚格首领留里克三兄弟应诺夫哥罗德贵族“邀请”,于862年渡海前来,建立罗斯国,留里克王朝始于此。

  879年留里克去世,其子伊戈尔年幼,族亲奥列格继任王公,他率领亲兵队沿“瓦希商路”(从瓦里亚格人到希腊人之路)南征,占领斯摩棱斯克、波洛茨克等战略要地,882年把罗斯国首都迁到基辅,开始了基辅罗斯公国时期。

  980年,弗拉基米尔一世统治基辅罗斯。988年,他娶拜占庭帝国的安娜公主为妻,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休弃了信仰异教的妻妾,下令销毁异教偶像。弗拉基米尔一世一生娶了差不多800个妻妾,他给自己的众多儿子们安排了封地。

  雅罗斯拉夫是弗拉基米尔一世最小的儿子之一,大约在他出生之时,弗拉基米尔就封他为罗斯托夫的王公。后来,雅罗斯拉夫从父亲手中获得更为有利的诺夫哥罗德作为领地。在统治诺夫哥罗德时,他建立了雅罗斯拉夫尔这座城市。

  1014年,雅罗斯拉夫拒绝向父亲缴纳贡赋(2000格里弗纳银锭),几乎引起父子间的一场大战。弗拉基米尔一世召集军队准备进攻诺夫哥罗德,但他在1015年突然去世,雅罗斯拉夫因而避免了与父亲刀刃相向。

  弗拉基米尔一世死后,其长子斯维亚托波尔克为夺取权力,杀害了3个兄弟。雅罗斯拉夫因为事先得到姐姐的警告而幸免于难,并很快征集军队与哥哥展开斗争。

  1016年,雅罗斯拉夫在柳别奇附近的战役中将斯维亚托波尔克击败,夺取了基辅大公的公位。

  雅罗斯拉夫在位时期,基辅罗斯的文化取得很大发展:出现了书写语言(教会斯拉夫语),开始有了书写文化。他还颁布了罗斯法典,这部法典保留了许多原始部落的习俗(如允许血亲复仇)。基辅罗斯人口达500余万,疆界广阔,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今天俄罗斯的国徽上带有拜占庭文化的标记——双头鹰。历代沙皇也以拜占庭文化的继承人自居。

  抗击波兰统治,

  乌克兰主动加入俄罗斯

  17世纪中叶,被立陶宛和波兰统治了300多年的乌克兰,经受了巨大的社会演变:地主大部分是波兰人和改信天主教的乌克兰贵族,农民则是乌克兰贫民和东正教徒,他们之间的矛盾日趋剧烈——这种社会不满是民族和宗教怨愤的结合物。那些城市贫民和不愿成为农奴的乌克兰农民迁徙到俄罗斯南部,被称为哥萨克人。

  2009年,根据果戈里史诗改编的电影《塔拉斯·布尔巴》问世,讲述哥萨克骑兵布尔巴抗击统治西乌克兰的波兰贵族的传奇,电影将布尔巴刻画成一个硬汉,他蔑视和平谈判,称这是娘娘腔的行为:“兄弟们,要像俄罗斯灵魂那样去爱就是要用上天所赐予的所有东西去爱,而不是别的,这所有的东西都在你的心中。”布尔巴的人物原型就是赫梅利尼茨基。

  1648年,乌克兰哥萨克在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领下起义,反对波兰统治。他致函沙俄政府,希望投靠同样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但沙俄政府反应谨慎。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乌克兰起义军依靠智谋,两次击败了当时的欧洲军事强国波兰。1649年,赫梅利尼茨基凯旋进入基辅,作为解放者受到热烈的欢呼。他开始构想把乌克兰建成一个独立的哥萨克国家,着手建立一套行政和财政管理制度,并同外国建立了关系,尝试与波兰人谈判。

  随着与波兰之间领土问题谈判破裂,沙俄开始援助乌克兰。1654年3月,乌克兰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觐见俄国沙皇。随后,双方签订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基本条约》。自此,东乌克兰开始了和俄罗斯的结盟史。

  但后人对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合并的政治决策提出不少批评:舍甫琴科在其诗作《掘开的坟墓》以母亲乌克兰的口吻诅咒赫梅利尼茨基是个“不懂事理的儿子”,早知他会如此,莫如当初就把他“掐死在摇篮中,闷死在怀抱里”。还有一类历史学家则完全以“卖国贼”评述赫梅利尼茨基,称他是“哥萨克迷所崇拜的血腥偶像”,他把“我们繁荣的家园变成了覆满我们先辈尸骨的荒漠”。

  沙俄与苏联

  将乌克兰变成“小俄罗斯”

  与乌克兰的结盟,一方面使俄罗斯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另一方面也打开了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大门,欧洲的先进文化通过乌克兰源源不断地传入俄罗斯。

  1700年,彼得大帝发动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北方战争”。战争期间,沙皇征调大批乌克兰哥萨克充当炮灰,还以战争为由,强行取消了乌克兰的地方自治,引起了乌克兰贵族的不满。1708年,乌克兰首领玛泽帕与瑞典结盟,寻求重获民族独立。闻听此讯,彼得大帝大怒,派军队血洗了哥萨克营地,俄乌自此结下深怨。

  1709年,俄军在乌克兰境内彻底击败瑞典军队,乌克兰独立之梦破灭。随后,彼得大帝专门组成了小俄罗斯部,在乌克兰推行全面俄罗斯化的殖民政策,按照俄罗斯的社会模式、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重新构建乌克兰社会结构。沙俄用刚柔并济的办法,同化了乌克兰上层统治阶级,确立俄语的官方地位,把乌克兰语贬为“乡巴佬”语言,禁止乌克兰文书籍和教科书的出版,强制乌克兰人抛弃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传统。此后200年间,沙俄一直牢牢控制着乌克兰。

  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生的苏联主张“民族自决”,也希望为自己留有缓冲,于是建立了面积广阔的乌克兰共和国。不过,苏联也镇压了主张独立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同时,亡国一百多年的波兰复国,占领西乌克兰,并与刚刚建国的苏联爆发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苏联先胜后败,西乌克兰被划归波兰。

  此后,苏联和波兰对各自统治下的东西乌克兰都实施了民族压迫和同化政策。苏联的政策导致并加剧了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乌克兰人一度欢迎纳粹德国的占领。1939年9月,在纳粹德国进攻波兰后,苏联出兵占领当时的波兰东部,其中包括西乌克兰。战后,西乌克兰划归苏联。

  1991年,乌克兰独立。然而,乌克兰内部的东西矛盾从未停止。这是历史上俄罗斯与波兰(以及西方)、文化上东正教与天主教势力范围争夺的缩影。如今,倒向西方还是倒向俄罗斯,再次撕裂了这个“文明断裂带上的国家”。

  (作者为诗人、《空中生活》主编)

  链接

  17世纪东西乌克兰分裂为当代乌克兰危机埋下伏笔

  1667年4月30日,历时13年的俄波战争宣告结束,根据《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乌克兰以第聂伯河为界分为两部分:右岸以西归还波兰,左岸以东和基辅确认归俄罗斯所有;札波罗热地区则由波兰-俄罗斯共同统治(1686年改由俄罗斯单独统治)。自此与俄罗斯捆在一起320多年,乌克兰也得到了一个别称“小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以此为契机逐渐扩充,直到把大部分乌克兰纳入版图。

  左岸盖特曼国在马泽帕治下达到其鼎盛时期。马泽帕仕途始于波兰卡齐米尔国王宫廷近侍,后被派遣到西方国家研习炮兵技术。他以其颇具魅力的文化素养和善于交际的能力,能迅速取得初识者的好感并成为其近友。同时他城府极深,决不轻易外露自己内心的意图。他起初依靠沙皇的支持,在盖特曼统治区内行使近似君主的权力。在他的庇护下,哥萨克巴洛克风格的文学、艺术和建筑欣欣向荣。乌克兰第一所高等学府基辅-莫吉拉学院经历了它的黄金时代。

  但是从没被俄罗斯帝国染指的右岸乌克兰则有着不同的命运:出身于沃伦小贵族的捷捷里亚出任1663-1665年盖特曼,他无意推行独立的哥萨克政策,而惟波兰国王之命是从。他施展阴谋诡计,会同波兰将军恰尔涅茨基掘开赫梅利尼茨基的坟墓,扬尸荒野,极尽凌辱之能事。

  捷捷里亚后,盖特曼权力一度落入鞑靼人扶植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奥帕拉手中,但随后被波兰人处决了。当年秋季,一颗新星出现在右岸乌克兰的政治舞台上,此人就是38岁的切尔卡瑟团团长多罗申科,他的野心要把右岸和左岸都统一在自己的治下。他尝试了前辈赫梅利尼茨基未能实现的一个计划:寻求土耳其的支持和援助。于是,右岸和左岸搅起了沙俄、波兰、土耳其以及鞑靼人的战争。

  1672年,土耳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干预,其结果是全部兼并了波多利亚,使其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长达1/4世纪。大批平民逃往左岸,甚至更远的地方,右岸变得渺无人烟。在奥斯曼势力在欧洲衰落下去的1699年,波多利亚重归波兰统治。波兰在乌克兰领土上的统治随着波兰-立陶宛王国于1772、1793和1795年被3次瓜分后灭亡而告终。在第一次瓜分中,加利西亚被转手进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之手。在第二次瓜分中,俄罗斯获得右岸和沃利尼亚东部地区。在第三次瓜分中,俄罗斯又兼并了沃利尼亚的其余地区。

  东西两个乌克兰渐渐走上各自的发展道路,也为当代乌克兰政治角斗埋下历史伏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