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村:人类“乌托邦”梦想
■兰波
“我们都同意,我们都有贪欲/你认为欲望必须超过需求/以为直到你拥有一切,你才可以得到自由!”西恩·潘的电影《荒野生存》中,另类摇滚乐团珍珠果酱主唱兼吉他手艾迪·维达这样唱道。
1968年2月,124个国家与印度23个邦的青年代表,分别把采自所属国家的泥土,带到印度东南海滨的法国属地朋迪榭里,距孟加拉湾仅五公里的红土野地上,在5000多人的见证下,把这些泥土和一份宪章放进一个大理石瓮里,成为为体现“人类合一”梦想而建的黎明村地基部分。感召人们放弃一切宗教、种族、政治和国界的歧见,生活在共同的和谐中。
46年过去了,这个乌托邦还未完全取消货币,离完全的共享经济体还有一步之遥。这里所有的人都要工作,每月只领一笔基本生活费200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200余元),过着只给予不索取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当世界主流以追求物质发展的现代文明引领全球经济时,一定会有另一些人开始从过度的物质中醒来,并以回归心灵的形式寻找心灵的平衡点。黎明村实与今日全球化后资本主义时期疲于奔命的生活方式完全悖反,这个人类共同体共创理想生活方式的范本,呈现着人类多样性中的一致性。
无政府主义黎明村
1968年,青年亚文化从全球各处爆发,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来自法国巴黎的理想主义的30余位青年,集资买了辆破旧的大巴车,穿越欧洲、中东、南亚大陆,历时3个月,抵达黎明村。
要在这里居住,毋须信奉任何宗教,只要申请被接纳,每天当5小时义工便可以了。来黎明村的人,都会忘掉自己的身份,过着简朴的生活,不论你的背景如何,都可与大众一起吃大锅饭,孩子也不用考试,一起耕种牧养,过着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生活。
黎明村计划在通过印度政府的认可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通过了决议,认定黎明村计划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给予他们完全的支持与鼓励。
至今,这里已有2200名居民,混杂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多元文化背景由共同的精神追求所整合,人们过着集体生活,但全然没有消泯个性的痕迹。城镇包括约1/3的印度人,1/7的法国人,1/7的德国人,较多的荷兰人,大约60名北美人,40个俄罗斯人与少数的以色列、阿根廷、罗马尼亚、中国、日本、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哥伦比亚和墨西哥人。
黎明村方圆半径3公里,城市计划有四大区域:文化、国际、工业与居住等区——核心建筑是由法国建筑师罗杰·安吉拉设计,模拟着星系的形态,以马特里曼蒂尔庙辐射而出,每个区域都代表了这个城市重要的面向。公园以及绿色走廊错落在区域之间,整个城市都被由森林、农田与自然保护区组成的绿带所环绕。
从空中鸟瞰,就像是银河的概念——这四个区域就是由中心延伸而出的星云带,黎明村的设计也符合了它的概念——宇宙世界村。
马特里曼蒂尔庙是整个黎明村的地理中心和精神象征,这个巨大的圆球形建筑,直径约为150英尺,通体覆盖着金色的花瓣状的圆片。里面摆放了一颗全球最大达400公斤的水晶球,可感应到奇异的能量。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帮助你集中精神,反思自身,探寻内在世界。这里是村民聚集冥想的地方。
它不会开放给人参观,但可以申请进去冥想。申请的手续颇为麻烦,必须提前净身二天,预约一天,然后要完成在某处的多分钟或者数十分钟的冥想。
精神静修场所也同样可以为物质服务,这里也是黎明村的环保厨房,全村2000多人烧水做饭,就靠这个直径有15米的太阳能大锅炉。集体食堂排队打饭,刷卡结账。只是饭菜是套餐制,价格统一。饭后自行将餐具、餐盘、食物残渣放入不同的容器,倒掉食物后,要用水冲一下盘子。
黎明村=乌托邦?
《黎明村宪章》写道:一、黎明村不属于任何人,它属于整体人类。但是要居住在黎明村,他(她)必须愿意成为神圣意识的服务者;二、黎明村将是个永续教育、持续成长、永不老去的地方;三、黎明村希望成为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运用从无到有与内在的探索,黎明村将勇敢地跃进去体现未来;四、黎明村将会成为物质与灵性研究的场所。
黎明村是现代印度教哲学家室利·奥罗宾多和法国玄秘学家米拉·阿尔法萨于1926年所共同创建于朋迪榭里的奥罗宾多修道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奥罗宾多的“整体吠檀多”和“整体瑜伽”学说,黎明村居住者修习整体瑜伽,克服私欲,转化心灵,达到精神化的人,以此来建造一个统一和谐的社会。
2000多人住在一起,不分种族和国籍,没有物业产权,每天工作5小时,工作不再是以劳动谋取生计的手段,而是“表达自己,发展潜能,与此同时透过工作服务群体,而群体亦为每个人供予赖以存活的条件与工作的场域”;每个人同时都是彼此的生产者、教育者与学习者,助人以自助,“人类竞争的本能只会用以克服穷困和苦难的根源、克服其自身的软弱与无知……精神的需要与对进步的关注,优先于欲望与情感之满足,或欢愉与物质享受的追逐”,简言之,即社会关系的根本转向:“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基于竞争和冲突,取而代之是基于一种把事情做得更好、合作无间的互相效法关系,手足同心的关系。”
黎明村还办有许多小型工厂和农场,涉及社区的工作包括灵修、出版、教育、环保、医疗等,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义工,与当地人建立一个以精神文明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城市。
1983年,黎明村成立了AVAG,为附近的塔米尔村落修建水道,为残障或失学的儿童提供教育,协助妇女脱贫及发展小区本位的小形经济;EarthInstitute则定期为印度和各地的工程师、建筑师、志愿者举办课程,对再生能源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实现能源自给自足;Sadhana再植林计划是以志愿者为基础,在荒芜一片的野地上,栽种了200万棵树,令今天的黎明村四周绿树成荫,重要的是让这些志愿者学习接近自然,低碳消耗,是对自然环境生态破坏最少、对动物不施虐、善用水资源的小集体农耕生活方式。
从上可以看出,黎明村并非是一个乌托邦,按照精神愿望看,这些理想主义者是在打造一方人间净土;从现代社会形态分析,他们是在实验社群与聚落的关系。这些实践者关注的最高目标是研究如何永续生存(能源、生态、生活方式),以及人类对于文化、环境、社会与灵性的需求。
圣哲的“精神进化论”的
实践产物
1951年,一位中国人——鲁迅的高徒徐梵澄远渡重洋到朋迪榭里追寻奥罗宾多,他是到黎明村的第一个中国人,被任命为国际教育中心华文部主任,一住就是27年。
诗人、圣哲奥罗宾多是与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并称的印度“三圣”,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投身于政治,为印度独立奔走、策划“恐怖袭击”入狱,到引退于朋迪榭里,潜心修习瑜珈,成立道场,追求超越一切现世政治的精神觉醒。黎明村就是奥罗宾多“精神进化论”的实践产物。
被称为“自由战士”的奥罗宾多,7岁就被医生父亲送往曼彻斯特念书,不要他受印度文化或任何宗教的熏陶,希望他能回国成为殖民政府的高等文官,然而当奥罗宾多考获ICS资格,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读书,加入了一个由印度爱国学生组织的社团“莲花剑社”后,经常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奥罗宾多因此违背父愿,成为一个弑父者。他回国时,因消息误传,父亲以为儿子坐的船在葡萄牙海域沉没而悲伤致死。他回国后到西印度瓦都达拉的邦政府工作,做过测量、税务和Gaekwad皇族的土邦秘书工作。此时,他结识了英人称之为“印度骚乱之父”奥图·提拉克。孟加拉分治期间(1905-1911)是奥罗宾多在政治上最活跃的时期,与武装革命分子交往甚密,后因主编英文报章《BandeMataram》,被控以印行煽动物品而被捕。1908年,他因涉嫌策划“阿利波尔炸弹案”而再次被捕。
1910年,42岁的奥罗宾多退出政治,搬到朋迪榭里,结识了22岁的法国人米拉·阿尔法萨,后者成为其的灵魂伴侣。
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独立,奥罗宾多指出他亦是生于8月15日,认为两者不是纯属巧合,而是“最高的真理”借助他的一生所作所为向人揭示。奥罗宾多隐居40年,于1950年去世。
神圣母亲
当被问到黎明村是一种怎样的政治组织时,阿尔法萨的回答非常巧妙:“那是一种神圣的无政府主义。”
阿尔法萨出身贵族,擅音乐绘画,从小有一种与大自然交流的倾向,后倾心于精神哲学,志趣于玄秘学术,与未知世界的神灵和生灵交谈。
阿尔法萨有过两次婚姻,她在1897年19岁的时候嫁给画家亨利·毛芮斯特,生儿子安德烈,1910年跟保罗·理查德结婚。她曾想游历中国,恰逢当年中国正值北洋乱世,所以未能如愿。往日本时,途经朋迪榭里,遇隐居此地的奥罗宾多,两人论学相契,她就变卖巴黎房产,嫁给了他,并在朋迪榭里建起奥罗宾多修道院,成为全世界的精神重镇。
1926年,圣哲退隐,阿尔法萨全面主管修道院事务,1968年,黎明村概念推向世界。她说:“如果你觉得外部世界足够美好,那么这里不属于你。”
1973年,被尊称为“神圣母亲”的阿尔法萨圆寂于黎明村。
今天的世界还有宁静吗?
“在黑暗的松林里,风解缚了自己……”聂鲁达写下这样的诗,在黎明村,你或许可以找到心静的契机。这里被笼罩在无比的宁静、宁和之中。在树荫下,找一块大石头坐下,和风吹鸟鸣的声音响起。不远处,是金色球体马特里曼蒂尔庙闪烁在阳光下。
黎明村也有小村落,你得自己寻找。无数栋小房子,藏在树林深处。他们并非苦行,他们只是逃避了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压力,却也接受现代社会所带来的便利。这就是体现了顺从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旅游者来到黎明村,一般入住在Gardenguesthouse,这旅馆有面朝大海的风景,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含有祝福的命名,其中就有标注“顺从”、“菩提”、“福雨”等。
黎明村有一个名为Reve的社区,Reve是法文名字,含义是梦。这里的客房都是用草和竹子搭的三角形棚屋,非常朴实和浪漫。黎明村最不缺艺术家和建筑师,这里的每一处建筑和设计都很棒。
“理想”与“现实”是互相辨证的。1968年,计划中的黎明村是欲打造一座可供5万人居住的城市,然而,如今村民仅有2200人,其中三分之二都是西方人。
黎明村居民可获少量的生活津贴,部分来自印度政府基金。交换条件是:居民每日必须义务劳动服务数小时,其他时间,则可自由灵修。事实上,黎明村也容许商业活动,当地至少有120个商家,包括制造焚香、衣服、丝绒绘画等。根据当地法条,商家不需缴税,营利可保留三分之二。
黎明村雇用了当地泰米尔人4000人,也为当地儿童兴建学校,并将当地原本贫瘠的荒地重新造林,确有不小贡献。但当地人却认为待遇不公,因为他们不仅必须全日操劳工作,所得却比黎明村居民的生活津贴还要少。“我感觉像个奴隶,”一名居民向BBC抱怨说:“当然,他们有提供我们一些工作,但我们泰米尔人很难成为他们的一分子。”
总体而言,黎明村是进行物质和精神探索的真实范例。在此,不仅仅马特里曼蒂尔庙是冥想之处,你随时会经过可以冥想的亭子,问题是你愿不愿意进去待一会。
你会经过开满花的树,风吹,树带着叶子和花晃动,你看到了花的微笑了吗?其实,花真会笑。
(作者为诗人、专栏作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