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如何影响美国经济政策、成为格林斯潘的教母 安·兰德:自私的美德

作者:兰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1-30 00:01:32

摘要:2015年是安·兰德诞辰110周年,美国又掀起了“安·兰德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探讨”,而“安·兰德在中国热”则是近年来的事,

她如何影响美国经济政策、成为格林斯潘的教母 安·兰德:自私的美德

■兰波

2015年是安·兰德诞辰110周年,美国又掀起了“安·兰德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探讨”,而“安·兰德在中国热”则是近年来的事,尤其是《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今年初在国内的出版,让大家可以全面了解安·兰德与她的自由主义思想,当年是如何影响了美国的年轻一代,她是如何重新点燃美国人对古老的美国哲学的信仰,并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掀起了现代自由意志主义运动;在上世纪70-80年代,她成为了新自由主义的指导者,同时影响了白宫经济政策的制定。

观看世界的新途径

兰德从未在大学担任过教职,也从未写过一篇正式的有关政治哲学的论文,她只是一个作家,她最早翻译到国内的《源泉》也是小说,所以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她就是一个作家。而事实上,她是通过哲学杂志《个人主义者》,及她于上世纪60-70年代创办的《客观主义者报》和《理性杂志》来表达她的哲学、政治、道德和经济观点。

二战后,处在困惑中的美国青少年们迅速被兰德吸引了。这个坚定且美貌的女人,像一个男人一样强调理性,《波士顿环球》专栏作家凯茜·杨19岁时第一次看到兰德的书。“读兰德的哲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洗脑过程。她拒绝把个人主义看成罪恶、提倡自我牺牲的道德原则,这对当时人们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激进的挑战,一种观看世界的新途径。”

在50年代,兰德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母们、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姿态,而保守派则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并且所有人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的一大原则是允许人们自愿通过生产劳动和交换去实现其目的。事实上,在那样的社会架构中,兰德把人分成了“商人”(他们以互相交易谋生)和“武士”(他们靠他人努力而过着一种寄生生活)。重要的是,兰德认为她所秉持的自由主义的利己观念——并不是一种对自我利益毫无约束的学说,而是一种人们应当怎样根据绝对道德原则而行动的规定性理论。它也不是功利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中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是理性生活中一种必需的特征。

相比较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高于一切的现状,人们在现实的压力下,已经变形——他们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及实践,只要在法律范围内,对自我没有约束,行为也没有底线(因为没有宗教),只有目的,并把达到目的者视为成功学的范例。相比之下,兰德所谓的自由主义实在是太古典了。

格林斯潘的教母

   当时美国主流哲学与政治圈从未接受过兰德,然而他们那种带攻击性的态度,却给好斗的她带来兴奋感与动力。1950年,她搬家到纽约长岛,成立了客观主义团体安·兰德研究所,最初每周末在兰德别墅聚会,知名追随者有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等。

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引咎辞职后,福特执政期间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宣誓仪式上前排就坐的兰德作为监护人代替格氏母亲出席,面对媒体采访,兰德说:“格林斯潘作为我的教子,让我倍感自豪。”

格林斯潘初遇兰德时26岁,他马上被兰德的思想给迷住了,觉得自由资本主义和自己的思想完全能沟通。于是放弃了实证主义和凯恩斯理论,与其他人一起投入到兰德的理论体系中来。“客观个人主义”等词汇常被格林斯潘引用,媒体因此称他为“兰德经济学家”。自从认识了兰德后,格林斯潘作为一名经济预测学者一直非常成功。

格林斯潘与兰德的友谊终身不变,直到1982年兰德去世,格林斯潘一直是兰德的信徒和朋友。格林斯潘前妻琼·米歇尔说:“艾伦对兰德女士非常忠诚,现在,他依然会满怀深情地想起她。”

至死,兰德都在与各种主流思想作斗争,不服从任何约束。她的拥趸们相信:她击败了近一百年来甚嚣尘上的集体主义思潮,再次重申个人主义的崇高价值、寻找人类的新道德。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她下过这样的定义:“就是那些乐于思考的任何男人女人,所有那些明白个人的生活必须仰赖理想之道的人,那些珍视自己的人生,因而如同不愿将这个世界交付给黑暗时代和暴徒的统治一样,不甘屈从于这个现代的玩世不恭的虚无的丛林中对绝望的崇拜的人。”她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有道德原则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混在好莱坞

兰德1905年2月2日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7岁开始写作,立志当一名作家。

   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兰德12岁,父亲的药房被苏联政府没收,全家逃往克里米亚。4年后,克里米亚被苏联攻陷,兰德烧毁了日记,以免日记中的反苏联言论被发现。之后,她回圣彼得堡就读彼得格勒大学,主修哲学和历史课程。1924年进入电影艺术学院学习剧本创作。

   1926年2月19日,兰德探访美国亲戚来到纽约,曼哈顿的天空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哭了,后被称之为“光辉的眼泪”。在芝加哥亲戚处住了数月,之后决定留在美国。其实,她上高中的时候就接触了美国历史,从此就立下一个鸿愿:美国才是自由人可以居住的地方。

兰德来到好莱坞,在一次试镜中被导演塞西尔·德米尔看中,在电影《王中王》中出任群众角色。当演戏这扇大门对她关闭后,她担任剧本审稿人,同时也在雷电华电影公司服装部门任职。在好莱坞的第二周,她遇见年轻演员弗兰克·奥康诺,在她最后签证将到期前,两人结婚,这样,她成为了一名美国永久居民。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50年之后弗兰克去世。

兰德的职业作家生涯始于1932年,剧本《红小卒》被环球电影公司买下,但并未被搬上银幕。然而这笔收入使她得以辞去电影公司工作,专心创作自己的作品。

以小说为哲学做形象化诠释

兰德的哲学和小说是交织在一起的,或者说,她的小说都是为她的哲学做了形象化的诠释。

“我会愿意放弃世界上最壮观的日落场景,只为目睹一眼纽约市的摩天大厦建筑群,大厦蔓延直至纽约的天际,人类的意志力是如此明显。我们还需要什么信仰吗?我感觉到如果这里面临战争的威胁,我会将我自己抛身天际,以我的肉身去保护这一切。” 1938年,兰德在《源泉》里写出她10年前刚到纽约时,被曼哈顿摩天大楼所震撼的感受。

《源泉》讲述天才建筑师霍德华·洛克认识到世上没有权威,能信赖的只有他自己的独立判断,于是,他力破陈规,单枪匹马辩护自己的创造产权的故事。结果洛克被认定为“狂人”,但是最后他取得了胜利。

《源泉》主旨可以用书里的两句话来描述:一、伟大的人物没法被控制;二、文明是朝着一种个人社会的发展过程。文明就是一个逐步将个人解放出来的过程。

在小说里,她还设置了一个连穿衣都是为了慈善活动的慈善太太———爱穷人、爱牺牲、爱义工,但这不过是以牺牲为借口好夸耀她的德行罢了。

通过《源泉》,兰德告诉年轻人:一个人应该作为英雄存在,以他自己的幸福作为他生活的道德目标,以创造性的成就作为他最高贵的活动。这些观点后来被哲学界总结为一个理性的自由主义者必然具有自私的美德。

金钱是万恶之源?

   “那么你们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资本家弗朗西斯科向一群新政说客及官僚发问道,“你们曾经追问过什么是金钱之源吗?”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回答:“金钱是一个社会的工具和符号。它可以把你带到任何一个你想去的地方,但它不会取代你成为驾驶者。它会赋予你满足你自己欲望的手段,但它不赋予你欲望。”金钱从来都是自由主义者的基本要素以及行为的核心。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描绘了一个由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组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维系着一切的是金钱,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和思考者。小说以塔戈特铁路公司运营副总裁塔戈特和钢铁巨子里尔登为视角,描绘在经济大崩溃中,他们如何挽救生意的历程。结尾,由于强者抛弃了弱者,天才艺术家和企业家消亡,世界陷入黑暗,而乌托邦里则是一派和谐。

为何这个国家艺术家和企业家消亡?其因是恶魔们的制度。兰德把集体主义和专制独裁联系在一起,而集体主义必然是通向专制独裁的结果。恶魔的对立面,就是由塔戈特、里尔登及神秘的高尔特率领的自由主义者,兰德用一种雄心勃勃和非传统的方式——高尔特长达60页篇幅的演讲将全书推向高潮。

如果说《源泉》吹响了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一种人性美德的号角,那么《阿特拉斯耸耸肩》则描述两种无论在道德还是政治方面都是水火不相容的哲学观的冲突。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特拉斯耸耸肩》和兰德越来越引人瞩目,她那理性的自由主义原则为更多人所遵循,因为那是理性者的标志。

(作者系诗人、《空中生活》主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