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昌杰 颠覆债基
文/盛青红
债市大扩容,债基经理一度成为公募行业的紧俏人才,但却并没有股票型基金经理那般声名在外。
当谭昌杰站到你面前的时候,你很难想象到这是一位掌舵广发三只基金产品命运走势的基金经理。一身略显宽大的黑色西服,半框黑胶眼镜,容光焕发,嘴角时而上扬露出内敛腼腆的笑容,随身夹着一本四开的“投资札记”笔记本,俨然就是一副刚走出大学校门步入职场的新手形象。
用谭昌杰自己的话形容,他就是一个“宅男”,买了三年多的爱车行驶公里数却只有一万六千公里。但正是他管理的广发理财年年红债基,在债市叹息声一片的情况下,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达到4.95%,在长期标准债基中排名第一;他管理的另一只广发天天红货币基金近来7日年化收益率更是持续突破7%,成为网上销售“神基”。
不过他心里没有一丝喜悦,仍有一块巨石悬在心中,“加上正在募集和准备发行的新基金,下个月我要管理6个基金,这些基金就好像自己的孩子,只要有一个表现不好,心里面就总放不下。”让谭昌杰担忧的孩子正是——广发双债基金,近一年来的业绩并不如意,他坦言犯了一个毛病:没有预估到利率市场化进程这么快。
市场利率化进程加速,是今年多数债基经理在分析债券市场没有考虑到的因素,也是债市熊途留给债基经理一个最疼痛的反思礼物。
“债市分析框架必须加入新的元素,仍在传统思维框架内的债基经理将面临重新洗牌沉淀。”谭昌杰如是说。
风险厌恶者
如果他不是风险厌恶者,谭昌杰可能会成为一名股票型基金经理。
2007年,尚在南开大学金融工程学院读研二的谭昌杰怀着满腔热血走进了广发基金实习,他被分配在股票类行业做研究。彼时股票市场喧嚣繁华,上证指数处在望尘莫及的6000点高位,而债市却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广发基金债基更是一片空白。
“我一直对股票没什么好感,小时候我家里人,像我爸一直在炒股票,我不太喜欢他每天盯着看,把很多时间放在炒股上,挺误事的,而且事后他跟我说亏了很多钱。”谭昌杰如是说。
所以当人力资源部出声询问有没有人愿意转去做债券研究时,谭昌杰毫无疑虑地报名了。“那个时候股票太红,甚至有点红过头了。我这个人不太喜欢特别热闹的环境,那么多人扎堆股票,我就想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做点事。”
从2007年底至2012年7月,谭昌杰一直在广发基金担任固定收益部研究员的工作。相比于交易员出身的债基经理,研究员出身的谭昌杰身上更多了一份沉稳。
近期有些重配可转债的债基半个月暴跌13.44%,数只债基跌幅超过10%,甚至超过同期股票型基金下探的幅度。
可能正是他远离市场交易沉于研究,在债券资产配置上更能抵御一些高收益债券的诱惑。
“有些个券确实能够为债基带来一定的超额收益,我也会配置这类债券,但是不敢配多,每个个券占比控制在3%以内。这类债券配置过高的话,稍微出现信用问题,它的流通性就没有了,就卖不出去了。而如果你的基金又是开放型基金,有赎回压力的话,会影响你的净值表现,集中度风险会比较大一些。”谭昌杰直言。
从杠杆操作来说,谭昌杰旗下的理财年年红和双债添利对高收益个券的杠杆一般控制在30%,资金面特别宽松的时候才会尝试加杠杆至50%。
“不断否定自己的结果”
基金经理并没有外界看来的那么光鲜亮丽,特别是债基经理的工作生活更接近于“枯燥”。看报告、开晨会、安排交易几乎就是债券基金经理工作的全部。
“我们公司有晨会,一般上午8:20之后债券小组有个部门的晨会,持续15分钟左右。有时间的话,我还会去参加权益类资产的晨会,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微观层面的信息,而这也恰是债基经理的劣势。”谭昌杰向记者介绍。
晨会后,谭昌杰的工作重点就是安排货币组合、债券组合,“货币组合,就是每天要有一些融资回购的安排、确定资金量和期限等;债券组合就稍微复杂些,前提是决定选择什么债券,然后才是下单操作层面。”
在谭昌杰看来,看报告是他工作生活中永恒的节奏,宏观、企业、行业层面的都看,他自己归结为这是做研究员留下来的习惯。
从谭昌杰所管理的基金业绩来看,他无疑是优秀的,然而,从研究员向投资经理身份转变的时候,他却煎熬了很长一段时间。
“以前做研究虽然很累,但做完了一件事,不会老是想这个东西,但做了投资之后,却很操心。不是说我干完了这个事情就可以不去想它了,得经常去想这个问题。”谭昌杰如是说。
在痛苦中享受投资的快乐,这或许跟他的性格有关,在谭昌杰看来,“每个重大决策的做出,都是不断否定自己的结果,所以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枯燥、孤独的思考和辩证过程。”
喜欢跑步、打羽毛球的谭昌杰在做投资经理后鲜有时间重操旧爱,但是却爱上了记笔记,他办公桌上贴满了形式各异的便利贴,而那本他随身所带的厚重的“投资札记”也已经被主人使用了一大半。
谭昌杰笑言,自己做投资经理后记忆力衰退才养成了爱记笔记的习惯,但其实这是他让自己沉下来思考的一种方式,跟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静下心来回想白天所作所为的习惯一样。
“以前做研究员时可能每周末会有一天的时间放空思考,但做投资经理后,事情多,必须每天都有些时间放空思考。”在谭昌杰身上,你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居安思危”,但他最看重的却是基金经理拥有“开放的心态”。
债市熊途下的反思
“滴不尽基金血泪抛短债,借不进隔夜七天资金来。HOLD不住回购利率九天外,耐不住季末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登瑶台。”自6月钱荒魅影袭击资本市场,债市行情急转直下。
诚如多位资深债券交易员感叹,2013年的债券市场太特别了,已经背离了经济基本面。如果还是用传统的眼光去分析,那么你注定要跌一跤。
在与谭昌杰一个半小时的专访中,他多次提到了“反思”这个字眼,在债市熊途给基金经理狠狠一刀的同时也送给他们一份礼物:债市分析新思维。
对于理财年年红债基和天天红货基获得不俗业绩,谭昌杰并没有谈太多投资经验,反而是对于双债添利债基的失利,他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与总结。
“双债表现不好是在6月份到9月份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是整个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我们对整个债券市场的判断出现失误,低估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速度。”谭昌杰的反思,也正是很多债基经理在今年债市投资失利中收到的礼物:利率市场化重塑债市分析框架。
按照传统的债市分析框架,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包括大经济数据)、市场资金面分析、货币政策分析等主要手段。“我们可以用几年去寻找它的规律”,这是大多数债市研究员此前的想法。
然而,2013年,夸张一点说,是债市彻底颠覆的一年一点不为过。
在谭昌杰看来,今年债市最大的一个变数就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之前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预测到它的进程非常快,我自己理解利率市场化至少在中国看来并不是一个央行主导的进程,它是伴随着一种监管的放松,产品创新倒逼产生的。今年最明显的就是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产品收益率的高涨,也带动了资产价格的提升。”
谭昌杰表示,央行这段时间并没有说基准利率上提,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加速了整个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加速了整个市场收益率提升的过程。
正是由于低估了利率市场化速度,让谭昌杰在双债添利的投资上吃亏。“由于银行、保险、券商等理财产品的机会成本提高了,只能追求更高收益的投资品种,而放弃一些中低收益的债券品种。”
于是,投资者行为,也被谭昌杰列为新环境下需加入到债市分析框架中的一项因素。“今年以来的投资行为,大家都不玩债券了,都往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那边去靠,这也是今年债市大跌的因素之一。”谭昌杰如是说。
而在业内人士普遍看来,抛弃债券、转投高收益的非标资产是资本逐利的一种本性。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出了上限、下限概念,上限是防通胀,CPI控制在3.5%以下,下限是GDP增长7.5%。
“如果我们仅仅根据这些宏观的大数据去确定债券资产的未来走势,推导出来的结论,肯定也是收益率区间窄幅振荡,但我觉得市场不会这么简单。”谭昌杰陷入沉思,“明年上半年债市超额收益的机会不大,下半年存在阶段性的系统性机会。”
人物简介
谭昌杰
经济学硕士,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在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任研究员。现担任广发理财年年红、广发双债添利A、广发双债添利C基金、广发天天红货币基金、广发集鑫债券基金基金经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