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地产业务退居幕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小瑛 深圳报道
12月4日,花样年控股集团(01777.HK)公布数据,今年前11个月,花样年共销售81亿元,有希望在最后一个月内冲刺全年百亿销售目标。
这与房企今年销售普遍超预期相比稍显逊色,而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源于花样年项目布局在三四线城市,销售回款偏慢,拖累了花样年地产回归一二线的扩张计划。而就在日前,花样年还转让了上海一个持有型物业。
地产业务保守扩张的背后,是花样年正在往轻资产发展方向转变的一次大布局。
地产扩张偏保守
数据显示,2013年11月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14亿元,前11个月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80.96亿元,虽已达到2012年全年的销售额,但距离花样年今年销售目标还差20亿元。
不过,花样年集团人士对记者表示,12月份除了有充足的可售存货量,还将有6个项目加推,打好最后一个月的攻坚战,还是有信心完成今年的百亿目标。
深圳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花样年还处于去库存阶段,明显受到三四线城市项目拖累,资金周转回流较慢,这也是其今年未能大跨步扩张的主因。数据显示,截至12月底,花样年的存量可售货值约为90亿元。
不过花样年实际行动较为保守,当主流开发商今年一窝蜂扎堆回归一二线城市抢地时,花样年仍在坚守三四线城市,记者统计发现,截至目前,花样年今年仅花费9.91亿元收购了两个项目,其中5月以5.11亿元收购苏州银庄,6月以4.8亿元收购宁波一项目公司。
同时,花样年还退出了上海唯一的一个持有物业。
12月1日,花样年控股集团公告,旗下全资附属公司花样年投资控股以4.05亿元出售中国地产集团全部已发行股本及股东贷款给洪威投资有限公司,花样年将从中获得1.1亿元的收益。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地产集团持有的物业总建筑面积约为2.09万平方米,主要为上海爵士大厦一栋住宅公寓。截至2013年一季度的上一财经年度,中国地产集团净利润为801.59万港元。
记者查阅公告发现,花样年于今年5月才收购中国地产集团,代价为2.825亿元,当时花样年表示,收购事项将为公司在上海进行房地产开发提供良好商机,且收购事项让公司进一步提高其在上海的市场地位。
如今看来,花样年的此项收购,并未成为进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敲门砖,更像是一笔简单的财务投资。
布局轻资产方向
尽管房地产业务仍占据花样年集团的核心地位,但在公开场合,花样年集团总裁潘军已很少提及房地产发展,而是将话题焦点引向其轻资产布局方向。
花样年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花样年在重点布局轻资产运营模式,集团计划用三年时间形成这一模式,随之而来的是,未来房地产业务在集团的占比无疑将有所下降。
花样年年报显示,2012年全年收入约62.3亿元,实现利润约11亿元,其中,社区服务平台实现利润只有近5000万元。但旗下物业经营业务收入增加较快,由2011年的1.25亿元升至2012年的1.85亿元,增幅达48%,毛利率超过40%,可与房地产开发的毛利率匹敌。
在最近的一次记者见面会上,潘军再次介绍了花样年旗下八大业务板块,包括金融服务、社区服务、商业管理、酒店管理等。除地产开发外,其余全部将变为轻资产运营,而这些业务将围绕社区服务。
潘军对记者强调,花样年已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地产公司,而是一个金融控股集团。
“盖房子只能卖一次,社区可以服务70年。”潘军介绍,在花样年的团队中,1.2万名员工中只有1000人是做房地产开发的,其他的1.1万名专门为社区服务。
“增加轻资产运营是一个发展方向,但并不意味着花样年会放弃重资产发展,比如购物中心,除了我们自建项目外,会适当接些合作项目,帮别人运营,输出我们的管理模式。”花样年集团旗下商业子公司一位管理者对记者表示,目前集团的利润核心来源依然是房地产,如果全部变成轻资产,企业就没有了根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