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2014年的世界
中美的天平
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世界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观点:影响力正在从美国慢慢转向中国。以西式民主和自由市场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已经让位于“北京共识”。美国的自信接连遭受重创,先是小布什发动的笨拙的反恐战争,给了民主一个坏名声,然后是信贷危机,给西方金融也招来了诟病,最后又是国会僵局,让美国政府在2013年一度关门。中国变得更加大胆地主张自己的权利,奥巴马总统看起来却一直退居守势——他下令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不愿引导阿拉伯世界的觉醒,并热衷于在其它地区将责任“外包”给当地大国。
2014年,这个天平将往以前的方向倾斜:美国看起来将更加强壮,中国则看起来不那么诱人。问题是,谨慎的奥巴马是否会借这个机会给世界留下印记。
变化首先始于经济。2014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将继续加快,但已经为银行清理了有毒资产并用页岩气重新给工厂注入动力的美国,正在弥合与中国的差距。事实上,若以市场汇率衡量,美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可能大于中国——这是8年以来的第二次。中国的人均收入(2014年仅为11000美元,购买力平价调整后会略高)要赶上美国(55000美元),尚需几十年的时间。
同时,在公司层面,美国式管理正在恢复它的魔力。2009年,中国模式看起来是个诱人的选择:全球10家最大的公司,有4家来自于中国,有3家来自于美国。自那时起,投资者知道了“国家主导”可以真的意味着“国家干预”。但截至2013年,世界10家最大的公司中,美国已占了9家,中国则仅剩中石油留在榜上。
2014年另一个美中比较的领域是政府。华盛顿看起来更健康的前景不大,尽管国会共和党人在11月中期选举到来之前的助跑阶段可能会变得不那么做事欠考虑。中国这边,中产阶级父母在互联网上抱怨学校和医疗保健的条件。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已经发起行动,推动提高地方政府服务并铲除腐败。
所有这些都不代表中国将停止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反而提醒人们美国有更深层的实力,而且这些实力大多从未离去。
这给中国和美国领导人留下了不同的挑战。对于中国领导人而言,焦点将更多放在国内:需要清理政府债务,并为有需要的人搭建一个福利国家(尽管这一点最好借鉴精瘦的新加坡,而不是肌肉松弛的美国,更不是臃肿的欧洲)。外交政策将是分心之处。
对于奥巴马而言,毫无疑问,他也需要清理政府债务。整顿美国财政还需要做的有很多,但奥巴马对改革表现出的兴趣不多,而且共和党人对他并不信任。像许多第二届任期的总统那样,他将逐渐把重心投放在国外。美国既然现在看起来已经强健一些,它是否会变得更大胆一些?
美国对外可能更大胆的一个理由是,“小布什借口”现在肯定已经过期了:奥巴马光宣称自己没有前任那么糟糕是不够的。与此同时,不作为的代价正在上升。假如奥巴马2012年帮助在叙利亚设立禁飞区的话,那么后来可能就不会再有几千人丧生(普京也可能没有机会被看做成功的促和者)。美国从拉美、东欧、非洲和中东的撤退,给这些地区留下了不健康的真空。
环顾世界,奥巴马还有惊人之多的机会成为哪怕稍微更有雄心的总统。有些属于“最后的机会”之列,包括两个熟悉的麻烦:伊朗(已接近制造核弹门槛)和巴以(“两个国家的解决方案”成行的可能性正在消退)。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自由贸易,如果能在2014年获得来自上层的坚决推动,将给美国带来经济上和战略上的巨大助益;在拉美,乌戈·查韦斯的去世给了奥巴马一个统一南美大陆的机会;非洲还没有从美国首位黑人总统这里听到什么许诺;印度可能也会在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稍显健康之际对美国表现出更多倾听的兴趣。这样的例子还有更多。
要做这些事,美国不能再次展现曾损害小布什总统形象的那种超级大国的帝国主义傲慢。没有人想被入侵或被强迫着接受民主。但2014年的世界需要领导力,奥巴马应该做些什么。
许多好戏将上演2014年,将有许多好戏上演。首先,普京将主持在索契举行的冬季奥运会,这届运动会的举办成本已经打破纪录。然后,是在里约热内卢开幕的世界杯足球赛。如果到时候比赛没有伴随着2013年这样大规模的民众抗议,巴西总统罗塞夫将会很开心。
同体育盛会一起上演的,还有一年的政治冲击与经济转变。冲击来自于明年将举行多场选举,它们涉及的人口占到了全球的约40%。最大的一场将发生在印度,如果结果是常把发展挂在嘴上、有争议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纳伦德拉·莫迪胜出,可能会造成震动。另一个名叫佐科威的人则会撼动印尼。即使是通常无趣的欧洲议会选举,也可能因欧洲怀疑主义者的激增而引起骚动。9月爱尔兰公投决定是否脱离英国,“同意”是个意外的结果,但若真的是这个结果,它的冲击将一直波及遥远的加泰罗尼亚和魁北克。
经济领域也将看到转变。首先是西方重现增长势头。美国、日本甚至欧洲经济都将出现增长,大型新兴市场的活力则看上去会降低。美国企业在本土能源繁荣的助力下将展现旧日的趾高气扬。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的贸易谈判取得进展将为西方重获经济领导力提供新证据。
第二个转变信号将由各国央行发出。最重要的是美联储,它将开始“逐步缩减”债券购买规模。如果经济增长依然维持高速,中国央行将向更温和的方向调整政策——这会是中国货币政策第三次较大转向。2014年,令人晕眩的GDP增长将出现在南苏丹、蒙古和不丹等地方。
可悲的是,2014年叙利亚的内战将持续,但那里至少仍有机会取得外交突破。伊朗也存在这样的机会。对于战争,明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纪念活动将再次发出警醒。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兰晓萌 编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