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贤:平安万亿资产“大管家”
摘要:从2005年进入中国平安,陈德贤在中国平安的发展可谓“一步一个脚印”。
文/胡金华
从2005年进入中国平安,到2012年底升任这家国内综合金融步伐最快的集团首席投资执行官,中国香港籍人士陈德贤在中国平安可谓走的一步一个脚印。他从平安资管董事长、平安资管香港董事长到平安集团副首席投资官到首席投资官,而平安集团也在这八年事件中,从保险总资产规模不到三千亿人民币到截止今年上半年超过1.2万亿人民币,陈德贤作为集团的保险资金“大管家”,肩负的投资责任越来越重。对陈德贤专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现身平安在上海举行的中报业绩发布会后,他又已经赶往欧洲去参加一个投资项目的路演活动。而在他看来,掌管着平安集团旗下保险、银行、投资三大领域的资产,目前面临的“苦恼”并非没有钱投资,而是如何寻找更好的投资渠道,把庞大的投资资产分散投资到国内以及全球的资本市场,并且取得稳健收益。
陈德贤投资经历,不可谓不丰富,在进入平安之前,其曾任职于法国BNP PARIBAS资产管理公司、英国巴克莱投资管理公司、香港新鸿基投资管理公司、英国渣打投资管理公司等多个国际金融机构。在经历了长达五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低迷、以及宏观景气不景气后,平安庞大的保险资产在陈德贤的“掌管”下,正越来越大手笔投向全球市场。
从2600亿到1.2万亿
“我是从2005年5月开始担任平安资管的董事长,当时的资金管理规模是2600亿元,现在已超过一万亿元,保费基本每年增长20%以上,这部分是新增现金流;此外,投资收益也对投资规模增长有所贡献,但总体看,投资规模的增长还是以保费增长为主。而这部分资金只是平安集团保险资产的增长。”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陈德贤细数平安资产规模数字的变化。
而随着平安保险资产急剧增加,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的渠道也越来越宽,在债券市场上从国债、信用债、担保企业债到无担保企业债;从资本市场权益类投资股票和基金的总投资比例控制在保险资产20%的范围以内,投资比例限制放宽,配置灵活性更高;从债权类投资,可以投资不动产、养老地产、基建项目、铁路投资、允许险资投资股指期货PE领域等等,平安在所有的保险集团中,一直扮演着尝“头啖汤”的角色。
“股指期货我们的保险资金已经开始做操作了,平安资产管理牌照已经拿到,前期的模拟操作有大半年,平安已经做了第一单,目前还是在试验阶段,所以规模相对较小,后续会陆续推进。”陈德贤告诉本报。
而对于上海自贸区的投资机会,参与的方式仍有待自贸区具体方案的出炉,平安集团正在积极探讨和研究中。
“从平安集团层面也好,还是平安资管也好,都有参与上海的投资。比如平安收购上海家化、新开设的陆家嘴金融交易所在上海注册,平安集团的第二总部也设在上海,平安资管的注册地也是上海。总体来说上海的政策法规推动比较积极,同时上海的人才与国际化相对其他地区也是有优势的,所以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需要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推出更丰富的产品,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而这一切,都与后台体系建设密不可分。”陈德贤进一步分析称。
陈德贤也谈到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最需要的是人才,尤其借助自贸区建设,上海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未来几年,在发展金融中心方面,可以从税务、户籍等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人才;其次是金融产品,目前还是需要大力推动不同类型的产品,上海已经推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这是非常好的举措,可以考虑是否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产品。
打通海内外投资大门
如果说,平安对于国内资本市场向来信心满满,而它自从2007年失利于海外投资之后,平安在海外投资的步伐一直比较谨慎,直到7月,平安终于正式承认出资2.31亿英镑(约合23.7亿元人民币)购买位于伦敦的劳合社大楼。
与此同时,就在9月,作为保险资金投资国内不动产的大项目,位于深圳于2009年开工的平安新总部大楼即将落成,而它未来也将成为平安获得稳定收益的一大来源。平安投资于国内外两个地标性建筑,或可以看出平安对于不动产投资的热情。
据记者了解,平安金融中心与国际著名酒店集团凯悦酒店集团正式签约,将凯悦集团旗下顶级品“柏悦酒店引入深圳,预计于2019年开业。对于这样一项合作,平安定位是打造成集办公、商业、会议中心、观光、奢华精品酒店等于一体的核心商务区高端综合体,成为深圳标杆性购物中心之一,将提供最炫最时尚的购物体验,招商对象均为世界500强企业及高端时尚品牌。
可以预见,尽管前期投入巨大,但是平安总部大楼一旦落成,它每年提供给平安的收益,必将增厚平安股票的每股收益;而新近海外投资的劳合社大楼,业界对此也预测年回报将达到10%左右,16年就能收回成本。
平安对于不动产的热衷,其实也都源于监管层对险资投资渠道的拓宽。2012年10月,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其中规定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可选择部分国家或者地区的金融市场,直接投资的不动产,限于包括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在内的发达市场主要城市的核心地段,且具有稳定收益的成熟商业和办公不动产。
而对于购买劳合社大楼,陈德贤坦言,海外投资大门洞开所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保险资金配置格局从过去单一币种转变为多币种多资产,保险资金讲究风险的分散,投资亦如此,不能让所有资金都放在同一个市场。
谈到平安在海外投资的总规模,陈德贤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平安的海外投资规模在200亿元左右,主要集中于港股市场,同时正在研究港股以外的海外投资机会,不排除今年或明年参与一些海外固定收益类投资项目,以提升收益。
“人民币汇率波幅区间扩大,能够用市场的供求情况决定汇率。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家贸易盈余下降,人民币未来升值区间幅度可能会降低,我们预计原来人民币每年4%~5%的升值,现在会收窄到2%~3%的水平,大幅升值可能性不会出现。”谈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保险资金带来的影响时,陈德贤如是说,“未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将慢下来,对海外市场经济周期的判断把握,海外投资机会也会更多一点,我们总体希望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
在改革中寻找投资机会
无论是上海自贸区还是海外投资渠道,抑或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松绑,无处不在的改革给保险资金提供了诸多机会。
“中国经济的改革包括方方面面,政策的指引还是以去杠杆为主,从城镇化改革到环保改革;从铁路改革到股指期货改革;从创业板改革到民资银行改革;从资本市场改革到地方债改革,改革本身有风险,但是改革也提供投资机会。”在谈到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改革时,陈德贤直言不讳。
在陈德贤看来,中国平安每年新增2000亿投资资金都要投向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一面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另一面也进一步提高庞大投资资产的收益。
陈德贤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已委托4家基金公司进行投资,资金“外包”的投资规模为55亿元,主要投向中小板,投资收益超过大盘指数20%。
记者从中国平安半年报中发现,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中国平安1.15万亿元的投资资产中,固定收益类投资占比为83.6%,较去年末的81.4%上升2.2个百分点。权益投资的占比则由去年末的9.5%下降至9.4%。而在固定到期日投资品种内部,定期存款的比例进一步降低近2个百分点,而债权投资计划的占比则从去年末的3.5%升至今年上半年末的6.1%。
陈德贤还表示,中国平安正在考虑将委托外部投资的范围扩大至固定收益领域及海外投资,同时平安资产管理公司(香港)已获得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目前正与央行、外管局沟通,申请首批投资额度,未来或将以人民币债券基金的形式吸引境外资金。
人物简历
陈德贤
■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曾出任香港建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法国巴黎银行投资管理亚洲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美国泛达投资管理亚洲有限公司投资董事等;
■2005年加入平安,历任中国平安资产管理公司量化投资部总经理、投资研究部总经理、香港资产管理公司副董事长和董事长等职务;
■2008年3月起出任公司副首席投资执行官;
■2009年起出任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CEO和平安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2年7月起担任平安集团首席投资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