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变身耗子夹 老鼠仓无处遁形
“棱镜”事件无疑是美国人斯诺登在地球上引爆的一颗信息核弹;博时基金经理马乐10 亿资金的“老鼠仓”事件在金融界也不亚于一颗小型氢弹的爆炸,这两个事件都离不开一项关键的技术——大数据。
大数据成捕鼠神器
与传统的通过举报人方式侦破“老鼠仓”不同,此次马乐老鼠仓案却是监管部门采用“大数据”监管所查出。一位接近深交所的人士向《CM 华夏理财》记者透露,监管部门在交易所日常监控时,发现一个10 亿元账户重仓的小盘股和马乐掌舵的博时精选高度重合。进一步追查发现,一个3000 万的账户亦是如此,后交易所上报证监会并立案。
2012 年12 月26 日,广东新任省委书记胡春华调研深交所时就重点了解了深交所市场监察系统、监控业
务以及互动部分的演示,而在新闻报道的视频画面中则显示深交所正在监视的两只股票:七喜控股和联创节能。今年两会期间,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曾简单介绍,交易所有几十人的监控室,设置了200 多个指标用于监测估算,一旦出现股价偏离大盘走势,深交所会派人立马查探异动背后是哪些人或机构在参与。
马乐老鼠仓事件发生后,《CM 华夏理财》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深交所一位人士,他向记者介绍深交所的监察系统从建立到完善已经有好几年了,主要分为对内部交易的监察、对重大事项交易的监察、联动监察机制和实时监察机制四个方面。“其中实施监察的过程中,有分析平台和实时报警等功能,主要是对盘中的异常表现进行跟踪和判断。”由于这一监察系统不对外开放,所以了解的人并不多。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告诉《CM 华夏理财》记者 :“在国内大数据还未广泛推广时,深交所已经从国外引进了大数据技术,深交所的监察系统从建立到完善已经有好几年了。很多行业中都有一个灰色领域,大数据就是让这个灰色地段变得清晰。”
从公开信息中我们不难看出深交所的“大数据” 监测系统是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而来。深交所曾专门去美国学习,美国有一套主要监管纳斯达克市场、OTC 市场、期货交易市场欺诈行为的系统,每天处理一万条信息,汇出50-60 条报警信息。
“资产在百万以上的账户是重点监控对象。此外,基金买卖股票的T+5、T-2 个交易日,如若有大额资金同方向操作也会被重点监控。”北京一位信托经理向记者介绍。
有消息说,深交所的监测系统和方法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监控系统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几年前深交所的博士后流动站中,就有专门做网络信息挖掘和股价异动监控研究的项目,博士们会把监测数据拿出来做行为分析。
大数据捕鼠过程
北京中星维通信息公司副总MARY 女士向《CM 华夏理财》记者介绍,大数据技术基本上都是依照数据源—数据处理—数据索引—数据挖掘平台—开发API(数据分析、处理)—应用程序(呈现结果)这样的流程。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深交所的大数据处理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并不是最复杂的。一是因为数据来源就是交易数据,非常容易采集,数据处理方面一般自然人账户很容易被排除。二是数据索引(模型搭建)所需基本的四个因素价格、成交量、时间、空间也是相对确定的。最为关键的是在数据挖掘过程中深交所的数据模型搭建过程中实现了量化分析,之后在开发API(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动关联、自动聚类、自动分类、自动重排,这样一般的老鼠仓都难逃大数据的法眼。
“10 亿资金的账户频繁进出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留下的痕迹太重。有三方面原因:1、账户里个股的股价与其他账户相同个股股价关联度很高;2、个股的成交量占到一定比重之后,深交所的监控系统就会自动把相关账户归类;3、大资金账户个股的进出时间与公募、私募和信托账户有时间差,是深交所重点监控的对象,也是最容易被大数据所捕获的,马乐的老鼠仓从建立那天起就注定其悲惨命运,出事是迟早的。”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经理这样评论。
“老鼠仓”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马乐“老鼠仓”之所以震动金融界是因为10 亿元的资金实在是太大了,基本上相当于一只中等规模的基金。《CM 华夏理财》记者在走访营业部的过程中,一位投资者感叹。
《CM 华夏理财》记者查阅了博时精选2012-2013年的报表,马乐在任博时精选基金经理时,赵秋怡这个自然人的账户与博时精选重仓的中小盘个股高度重合。在誉衡药业、迪威视讯、众生药业这三只股票的操作中,马乐管理的基金与赵秋怡的账户介入时间相同,但是赵秋怡都是先于博时精选退出。结合二级市场走势,赵秋怡除在誉衡药业可能亏损外,其他两只股票都应获利丰厚。而且赵秋怡交易的资金量在千万级别,此账户极有可能是涉案金额较小的账户之一,当然最终的认定还需以证监会的调查结果为准。
“10 亿资金的账户是规模非常大的账户,一般机构的股票账户规模也就是在1 亿-3 亿之间,做套利的可能规模更大些,这么大规模的股票账户,即使是正常交易也是被重点监控的对象,何况是老鼠仓。”上海交易所一位红马甲(交易员)对《CM 华夏理财》记者说。
马乐老鼠仓事件不仅彰显了管理层打击违法交易的决心,同时也昭示着“大数据”将成为证券监管部门打击证券行业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本文版权归CM华夏理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