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倭刀君子剑争锋两千年。

作者:程一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03 17:18:00

摘要: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是一对师徒、朋友,更是永远的对手。 漫漫历史长河,中日之间不断地互相学习、交流、争斗。两国刀剑的发展历程,亦是这场无尽交锋的一个缩影。借由此,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另一个侧面。

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是一对师徒、朋友,更是永远的对手。
漫漫历史长河,中日之间不断地互相学习、交流、争斗。两国刀剑的发展历程,亦是这场无尽交锋的一个缩影。借由此,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另一个侧面。


   夕阳照耀下的小河边,武士悄悄转身。眼前,埋伏者早已握刀在手。武士缓缓举刀,刀尖斜指对方的眉心。
   埋伏者大喝一声,双手握刀,向武士奔来。武士猛然前踏一步,一刀向上架住对方,紧接着顺势下劈。埋伏者倒下了,从左肩到右腹,一道长长的伤口,血染红了黄土地。
   这是一段日本武侠小说中的高手过招。从交手到分出胜负,只花了一个回合。而在中国武侠小说里,顶尖高手对决都要拆招过百回,直战到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日本人追求极致与猛烈。他们认为,剑是杀人的凶器,其目的纯粹,拔出剑就是为了杀人。中国人讲求中庸与平和,中国剑客出招虚虚实实,对决点到为止。
   人剑合一。人的性格,就是剑的性格。
   若日本之剑与中国之剑相较,谁胜?

 

汉唐: 肇始与繁荣

   自有华夏文明,就有了华夏刀剑。
   刀作为生产工具,出现时间略早于剑;而成为战场上的兵器,刀又晚于剑。商周时期,剑是战场短兵器的绝对主宰。
   进入汉朝,随着铁器的兴起和兵制变革,剑在战争中的地位被刀取代,渐渐成为了身份象征。汉朝是中国刀剑的第一个高峰,环首刀,这个吸收了西北民族特点的刀具,成为当时大汉军队横扫亚洲的利器。
   汉朝是中日交流的起点,也是日本刀剑的最早起源。当时日本文化经济极为落后,刀剑全盘承袭了汉朝的规格。
   隋唐刀剑是中国刀剑的第二个高峰,也是刀剑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奢华优美、品质精良的唐刀,成为世界古刀剑的一颗明珠。
   刀身细长平直的唐刀是日本刀的真正始祖。日本大化改新后全面学习唐朝制度,在武器方面,日本大量进口唐刀并且仿制“唐样大刀”。其中,唐刀的横刀和障刀分别为日本太刀和胁差的起源。
   唐中期以后,中日刀剑正式分道扬镳,日本刀剑开始独自发展,并最终自成体系。而中国自唐中期之后,经历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时期,刀剑水平已渐渐落后于日本。
   宋朝修文偃武,弓弩等守城武器先进,刀剑兵器则乏善可陈。反观日本,在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武士阶层的兴起令日本刀产生了决定性的变化——由唐刀的直刃,演变为易于拔出的曲刃;刀身也由平造演变为菱形的镐造,更加坚韧。此时日本刀已基本定型。日本刀造型简约、纯粹,工艺精良、品质卓越,兼具实用性与美感,在当时的世界冷兵器中居于领先水平。
   宋朝时,中国已经大量进口日本刀,日本刀之精美,得到了中国社会的公认。宋朝文人欧阳修在《日本刀歌》中称赞道: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元明: 交锋与融合

   元朝时,蒙古刀成为主流。蒙古人所用战刀是利于骑战的弯刀,刀身狭窄细长,并且向上弯曲;刀柄则向刀身的反方向弯曲,具有中亚地区的风格。
   元朝也是中国和日本第一次交锋的时代。1274 年和1281 年,元朝两次发动对日战争,均由于遭遇台风而失败;中日之刀,此时并未真正对决。
   进入明朝,刀大体演变为三种:第一种承袭宋朝手刀、腰刀,发展为刀身厚重的雁翅刀;第二种承袭元弯刀,发展为刀身细长的雁翎刀、柳叶刀;第三种,即为仿照日本刀形制作的仿倭刀。明代仿倭刀的产生,是中日交锋与融合的结果。
   中国明代时, 日本适逢南北朝时期(1334—1392),流浪的武士和海盗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进入室町时代,南朝镰仓幕府战败,溃散的武士更是成群结队地渡海西侵,中国倭患日益严重。
   倭寇初来中国时,由于武器精良、作战凶狠,再加上明朝军队腐败,十分猖狂。几百人的倭寇甚至深入中国腹地数百里,各州府守军竟毫无办法。倭寇训练有素,单兵作战能力极强;日本刀又非常锋利,往往和中国兵器一交锋,自己没什么事,中国的大刀长矛已断成两截。洪武至嘉靖近二百年,倭患愈演愈烈,中国军队屡战屡败。
   最后解决倭寇的是戚继光。他战胜倭寇,第一是靠练兵,第二是靠武器。
   练兵方面,戚继光在浙江当地以剽悍的义乌人为主力,招募了三千“戚家军”。有了优秀的士兵,再结合戚继光极为严格的训练以及针对倭寇战法而创造的“鸳鸯阵”,戚家军在战场上无往不利。
   戚继光深深感到,日本刀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于是模仿日本刀的样子打造出仿倭刀(又称倭腰刀)。除此之外,戚继光还模仿日本武士的招数,自创了招式凶狠、简单实用的刀法让士兵习练,称为“倭刀术”。
   最终,靠着聪明才智和从倭寇手里学来的仿倭刀,明朝军队战胜了倭寇。

 

清: 终点与起点

   清代,刀剑的形制变得极为丰富多样。其中,清早期刀剑主要的形制是承袭自蒙古刀。这主要是由于满族与北方的蒙古族交流十分频繁;另一方面,满族在入关以前大量吸收了明朝的手工制品,其中就包括刀剑,而明朝刀剑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受元朝刀剑影响。
   清代是热兵器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冷兵器的末世。在欧洲、美洲,火枪和大炮早已成为战场的主角,冷兵器在世界范围内被全面淘汰。而在中国和日本,却出现了冷、热兵器长期并存的奇怪局面。
   中国和日本均处于闭关锁国的时期。在中国,刀剑进入了最后一个繁荣期:形式愈发多样,工艺更加精美,纹饰日益繁复。除了成为士兵的武器之外,刀也是清朝职官的制式装备,已经代替了剑的身份象征功能;而剑,不但完全退出战场,连身份象征的功能都几乎失去了,变得越来越华丽、越来越珍奇,成为了专供陈设与玩赏的“宝剑”。
   这个时期,中国刀剑艺术无疑是世界领先的——因为,全世界都已经不再热衷于冷兵器了。中国刀剑的最后一次繁荣,不仅荒唐,而且危险。
   1868 年,明治维新已经彻底改变了日本的面貌,武士刀随着废刀令的推行,已经趋于没落。这一时期,用于军官佩带的日本刀,其锻造基本上是工厂流水线轧制,只保留了传统的形状,质量已经远远不如平安时代全盛期的古刀剑,工艺就更无法与过去相提并论了。
   然而,抛弃了古刀剑传统工艺的日本,却一跃成为亚洲最强大的现代化国家,并且在1895 年甲午战争中,第一次彻彻底底地打败了中国。
   刀光剑影,折射多少历史浮沉。至此,中国与日本的刀剑争锋已经完结。
   对于刀剑,这里已是终点;但对于两个国家,交锋还远未结束。

 


胡建中
北京故宫博物院展览部主任、研究员,中国明清武器专家


刀与剑:强大的日本与矛盾的中国

《CM华夏理财》:刀和剑在中国实际上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胡建中:在中国,大部分时候剑只有象征意义,是皇帝和官员的身份象征。清朝时当官的基本都佩刀,这是满人入关以后带来的文化。刀用来打仗,士兵打仗都用刀,没有用剑的。

 

《CM华夏理财》:剑是中看不中用,刀是中用不中看?
胡建中:这么理解太片面,但基本算对。刀和剑功能的分野出现在汉朝,春秋战国、夏朝、商朝,中国打仗是用剑的,刀还只是工具。大家日常佩带和打仗用的都是剑。刀作为兵器基本上是秦汉以后。汉朝的环首刀源自外族,它的形制和秦代西北少数民族的刀几乎相同。汉朝以后刀就成为了中国人的主战武器。

 

《CM华夏理财》:剑是汉人发明的,刀是少数民族传入的?
胡建中:不对,中原一直就有刀,只是少数民族的刀的形制被我们吸收来用于战争而已。

 

《CM华夏理财》:我们是不是从来都认为外来的东西不好?
胡建中:肯定不能这么说。我们是很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环首刀不就是少数民族的吗?还有唐刀,实际上唐刀的形制就是源于当时的突厥刀剑。宋代我们不但学了北方民族的刀,像锤、狼牙棒、骨朵这些兵器,都是从少数民族学来的。明朝的刀,有从元朝继承来的,有从日本学来的。只不过我们的传统力量太强大,象征身份的一直都是剑。

 

《CM华夏理财》:刀好用,我们觉得没身份;剑尊贵,但不能用来打仗。
胡建中:中国人还是很矛盾的。放眼世界,刀剑分野的现象除了中国,别的民族都没有。像欧洲,管刀和剑都叫sword。日本也是刀剑不分的,所有的日本刀,全都是单开刃。刀和剑分这么清楚的只有中国。

 

《CM华夏理财》:古代的日本刀很厉害,可以说胜过同时代的中国刀。
胡建中:日本刀确实厉害,但是说日本刀胜过中国刀,我不同意。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好不容易有点钢铁,造刀的时候就倍加小心。日本刀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要很多工匠打造很久。中国的刀,尤其是装备部队的,都是批量生产,质量肯定比不上日本刀。但是中国最精良的刀剑肯定不比日本刀差。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