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瓦格纳:一个被缚的超人

作者:周江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05 23:14:00

摘要:瓦格纳——名副其实的音乐魔鬼。
    5月22日是理查德·瓦格纳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世界各地隆重上演他的作品,中国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再度上演。
    作为音乐的破坏者,瓦格纳被众人如此景仰,是时代进步变得宽容了,还是我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改变?
    音乐之魔
    1945年5月1日晚,德国电台播放《众神的黄昏》片段,在一段恢弘而令人窒息的音乐后,电台突然插播希特勒的死讯。这意味着第三帝国是在瓦格纳的哀鸣声中土崩瓦解的。
    瓦格纳是德国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如果瓦格纳仅仅作为音乐史上的一个标杆,他的意义也不过如此。然而,这个大师——因其政治、宗教方面的复杂性和影响力,必然成为世界艺术领域里的争议人物。
    瓦格纳称自己首先是哲学家,然后是戏剧家,最后才是音乐家。他的音乐充满了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是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的音乐范畴。他摧毁了后者经营起来的体系。
    瓦格纳——名副其实的音乐魔鬼。
    被烙上苦难之痕
    13岁时,瓦格纳翻译了荷马史诗的前12卷。1841年,瓦格纳在巴黎登门拜访诗人海涅,他提到了自己13岁时的翻译,令诗人震惊。接着,他将海涅原著《施纳贝勒沃普斯基先生忆语》改编的《漂泊的荷兰人》词曲递给诗人看。
    “夜间我曾看到一艘大船在近旁驶过,血红色的帆满满鼓起,看来仿佛是一个身穿宽大猩红色长袍的神秘巨人。难道这就是那漂泊的荷兰人?”1833年,海涅不无戏谑地写下这幽灵船的故事,不曾想到有位年轻作曲家8年后会将其写成一部简单又复杂、直白又深刻、发出时代强音的歌剧。
    《漂泊的荷兰人》讲述一艘受到诅咒的幽灵船,荷兰人船长在疾风暴雨下想绕过好望角,并发誓完成此次壮举。魔鬼由此对他下达诅咒,漂泊的荷兰人只能每隔7年登陆一次,直至找到一名能够一生只忠贞爱他的姑娘方能获救。
    显然,像那个在西方文化中有固定指涉的漂泊的荷兰人一样,瓦格纳命运多舛:他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一个警官家庭,不久生父即死,他跟着母亲改嫁给演员盖伊,举家迁往德累斯顿。由于继父的关系,他从小经常出入剧院,继父的临终遗言促使他走上音乐之路。
    1827年,14岁的瓦格纳写了一部错综复杂的歌剧《洛巴尔德》,该剧与《哈姆雷特》一样,主人翁也见到了被暗杀的父亲的鬼魂。与哈姆雷特不同的是,洛巴尔德采取了更直接的复仇行动:他几乎杀死了所有的人,最终成了疯子。第四幕结尾,死去的人太多,瓦格纳不得不在第五幕中让一些人作为鬼魂回来,这样剧情才能发展下去。
    从莱比锡大学毕业后,1833年,瓦格纳在马格德堡一个小歌剧团做合唱指挥。此后,第一部完整的歌剧《仙女》问世。但他生前从未看到该剧上演,他曾试图说服莱比锡歌剧院排演该剧,但他们未予理睬。
    瓦格纳一生几乎总处在入不敷出中,1839年因为躲债,他乘船逃往伦敦。
    1843年首演的《漂泊的荷兰人》那种感伤风格人们并不能接受,瓦格纳受挫。之后,他把精力转向了政治斗争。1849年,德累斯顿宫廷乐手瓦格纳参加了暴动。起义失败后,他遭当局通缉,被迫逃亡瑞士。
    音乐史上著名的三角恋
    瓦格纳的情感生活总与有夫之妇纠缠不清。
    1836年,23岁的瓦格纳对比自己大4岁的歌剧演员明娜的衷心表白让她感动,于是,他成为了一个名叫娜塔丽的9岁女孩的继父。然而没过多久明娜无法承受生活困窘离家出走,瓦格纳用他的巧舌如簧,让明娜相信了他,并随他一起过流亡生活。
    1850年,瓦格纳作品在巴黎遭到歌剧院的拒绝,苦闷之中的他和波尔多酒商老婆杰茜厮混在一起,杰茜是个有品位的音乐爱好者,对瓦格纳佩服得五体投地。被婚外情冲昏了头脑的瓦格纳给明娜写信表示自己不打算回家了,要和杰茜待在波尔多。结果是杰茜的丈夫和明娜都来了,杰茜落荒而逃,这段恋情无疾而终。
    确实让明娜头疼的是瓦格纳与诗人魏森冬克之妻玛蒂尔德的感情。诗人对瓦格纳推崇备至,并出资赞助他。诗人之妻爱屋及乌,对瓦格纳另眼相看,一来二去,两人发生了感情。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是他俩恋爱的结晶。
    1858年,指挥家汉斯·冯·布洛的妻子科西玛拜访瓦格纳,作曲家正把全部精力用在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上,此时正是明娜和玛蒂尔德争斗的时期,两人都来找科西玛诉苦,这也让科西玛了解到一个真实的瓦格纳。
    1864年,51岁的瓦格纳和27岁的科西玛情史公开化,此时,布洛正排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关头,科西玛生了一个女孩,取名伊索尔德,布洛承认她是自己的女儿,并请瓦格纳做孩子的教父,几乎可以肯定,伊索尔德是瓦格纳的骨肉。然而,布洛面对这种棘手的局面保持沉默,《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演出在即,国王又计划将慕尼黑建成音乐中心,这场首演对他个人前程至关重要,因此,布洛不愿放弃。
    慕尼黑天主教会可不容忍文明世界中最臭名昭著的恋人,瓦格纳被驱逐到瑞士,这时他已和科西玛育有一子一女。
    1870年,布洛与科西玛离婚,随后,科西玛与瓦格纳结婚。不久,伤心不已的布洛离开慕尼黑,他把5个孩子都扔给了科西玛,此后,他们11年不曾相见,布洛终生没有再婚。令人吃惊的是,瓦格纳竟然认真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努力照顾好5个孩子。
    歌剧王国拜罗伊特
    科西玛婚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瓦格纳实现梦想,当见到拜罗伊特时,他们确信梦想已在眼前——这里既是德国中世纪游吟诗人吟咏的故地,又属于路德维希国王的疆土。于是,瓦格纳夫妇搬到拜罗伊特居住,科西玛则亲手设计豪华新居旺弗里德别墅,在这座宫殿里瓦格纳完成了《尼伯龙根的指环》。
    《尼伯龙根的指环》前后共写了27年,是音乐史上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作品取材于德国中世纪的英雄叙事诗,叙述为了追求不可一世的权力,而导致诸神的世界被烈焰吞没的故事。
    该剧实际上是一部道德剧,隐喻了瓦格纳的信仰和理念:财富是获得和确保统治的工具,谁拥有了大地的宝藏,谁就能增强威力;但无限的权力又是潜在的恶魔,谁把它作为追求的最终目的,谁就会因道德堕落而走向毁灭。
    罗曼·罗兰曾经这样描述看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后的感想:“散场后每个人都在寂静中下山。每个人都踩着齐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的脚步,大家都是一脸肃穆,一步步垂着头下山。看完戏后感觉不是娱乐,而是心灵的升华。”
    1882年,瓦格纳最后一部音乐剧《帕西法尔》上演。它叙述了帕西法尔夺回被邪恶的魔法师克林沙抢走的圣戟的故事。剧中严肃、庄严的音乐,在瓦格纳其他的作品中却不曾出现过,该剧实质上是一部宗教节日戏剧,奏出预言、圣杯、圣餐和信仰的主题。
    尽管在该剧中可以窥见70岁老人的疲惫,然而,瓦格纳并不服老,他四处写文章攻击犹太人。科西玛的母语是法语,也同样转向了支持德语和反犹主义,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妻。
    1883年2月13日,瓦格纳因心脏病复发在威尼斯逝世。大树倒下,科西玛绝食自尽,被劝阻后,她全身心投入到拜罗伊特的建设中,保留瓦格纳在人世的遗产。她获得了巨大成功。1906年,她把事业交给懦弱的儿子齐格弗里德时,已经营了15次音乐节,以600万马克的资产成为德国最富有的女人。
    科西玛这样告诉孩子们:“追随瓦格纳,但决不应该追随李斯特,因为你们的外祖父尽管是伟大的艺术家,但没有贡献任何超越贝多芬或其他人之外的理念。”于她而言,瓦格纳是文化进程的唯一预言者。
    (作者系《空中生活》主编、戏剧评论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