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人的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周江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4-12 23:54:00

摘要:博鳌亚洲论坛会址不到2平方公里,但这里每年4月的“风吹草动”,都多多少少地影响着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势。
    “伏鳌者圣,得鳌者贤”。
    博鳌亚洲论坛会址不到2平方公里,但这里每年4月的“风吹草动”,都多多少少地影响着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势。
    中国试图在博鳌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博鳌自身也因其秀丽的风光及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
博鳌祖先的来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使尉屠睢发兵50万攻打百越国;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进行百越之战,该战平定了百越之地,统一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前210年,秦将赵佗再次发起瓯骆之战,百越国彻底灭亡了,史称“秦始皇三征岭南”。而那些流亡的百越族人有一部分逃入江海河上居住,以捕鱼为生,成为了疍民。
    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伏波将军路博德伐灭南越国,其相吕嘉乘船入海南逃,大批败军兵将及百姓等乘船跟逃,流落海涯。
    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元军攻入福建,宋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文天祥被俘,拒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而亡,文天祥的后裔及跟随他的浙江兵残部经过长期的海上漂泊,最后在万宁小海买淤地登陆建村。
    疍民还有一部分来自蒙古族人。元朝末年,朱元璋接管广东后,将蒙古族俘虏强行编入“疍户”,还有一些蒙古人被迫南逃,可又为当地人所不容,有一批人做了海盗,在附近抢掠为生,而有一批人只得在船上漂泊,以采珠捕鱼为生。
    另外,这一带盛产珍珠,也吸引了不少疍民相继前来。1513年(明正德七年)统计海南有疍民8733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琼海、三亚、儋州、澄迈、海口和文昌(除琼海900多人,海口835人外,其它四地疍民人口都在1000人以上)沿海港湾。至今,疍民后裔已近10万人。
    疍民主要分布在海南琼海、三亚,广东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北海、防城港等沿海地区。1950年代初,疍民曾一度被作为中国的第57个民族,但在1955年的民族识别调查后,政府认为疍民由于长期已同化于汉族,大部分失去了原本的民族特征和意识,因而认定为汉族的一部分。
海上“吉卜赛”人——疍民
    疍民即水上居民,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疍家人认为,他们没有大船,无法远航,只能在近海捕鱼。渔港里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退潮时,他们下笼下网,捕些鱼虾。生活随着潮汐变化而变化,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民。
    清光绪《崖州志》载:“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从元朝到清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疍民备受欺凌,他们没有部落,没有田地,以海为生。岸上的原住居民规定“疍民”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科举的名册中也从来没有“疍民”的名字。
    疍民在很多不明故里的人眼里是被欺凌者的代名词。但正是这样一个弱势族群,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简朴的智慧围海造田,造出了滩涂沃野,创造了咸水种植方法,修筑海边基围养虾种植莞草,把陆地从海中一点点围出来。
    由于疍民长于水性,郑和下西洋中就有不少疍民。还有,北宋曾征集疍民以增置“广东水军”;元代吸纳疍民的“白沙水军”巡海范围远达西沙;戚继光、郑成功的部队有不少是疍民;林则徐在禁烟期间也曾招募了大量疍民水勇出击外国侵略者。“疍家军”在海上的战斗能量,正如清广州左卫指挥使花茂向皇帝所奏的那样:“上无养兵之劳,而水师自足。一旦有事,旦暮可集矣”。
    靠近大海,大风大浪让疍民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打鱼也很难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于是,一部分疍民开始向岸上悄悄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疍民”。疍民以海为生,饲养的鸡鸭小狗也随人居船,因此有“疍家鸡见水无不饮”的俗语。
“博鳌”之名的由来
    1023年(宋天圣元年),在博鳌聚集的疍民已有一定数量和规模,他们集资建起三江庙。宋朝末年,黄九公受命带兵镇守博鳌至铜鼓岭的海疆。他带领士兵和老百姓在博鳌东山用黄土筑成小山丘似的哨所,这座哨所叫黄楼。黄九公镇守海疆有功,被皇帝封为殿前将军。
    最早收录博鳌名称的史志,是1512年(明朝正德六年)由唐胃胄主纂的《正德琼志台》。这部志书是保存下来的海南府志中最早的一种。其卷十一记载:“博鳌浦莫村都(在县东民疍)”。“民疍”是博鳌最早的居民,博鳌的名称是“民疍”所起。
    “博鳌”是偏正式合成词,“博”是修饰“鳌”的。据《辞海》释义:博的含义是多、大,鳌的含义是传说中的大鳖。概而言之,“博鳌”的含义是鱼类丰硕。博鳌最早作为一个“浦”的名称,博鳌浦即鱼类丰硕之浦。疍民最基本的社会意识和愿望,正是盼望有一个“鱼多鱼肥”的良好的生存环境。
    随着在博鳌聚居的疍家人增多,元明之间,乐会县在博鳌设都而治,都名称博鳌浦莫村都,负责管理在博鳌和万泉河段上居住的疍家人。明初,称博鳌浦乡;明末,去掉“浦”字称博鳌乡。清袭明制,沿称至1929年。
博鳌疍民的“海上丝绸之路”
    疍家人驾船往返于西沙、南沙群岛和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源于五代。
    据清嘉靖年间手抄的《乐会杂志》载:“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乐人行舟南海,往来有利,沿海潭门一带乡民,俱从之去,引来番舟,后众皆下南海航海。之前,已有余人留居洋方……”文中的“洋方”是指南洋一带。
    疍民的先祖为习水民族,素以善制舟楫,巧于驭舟,首创水师,富于航海经验而著称于世。他们的后代疍民更丰富了这种习性,他们的“水上人家”生涯使之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并到茫茫大海中航行。
    疍民不惧迷航,他们有三种寻找岛礁的古老技术:观鸟术、观云术和分析术,并凭借一叶风帆、一本手抄《更路簿》和一只古老航海罗盘三样东西,以及祖传的航海绝活驾船往返于“海上丝绸之路”上。
    观鸟术是根据清晨海鸟离巢傍晚海鸟归巢的规律,借助海鸟早晚的飞向来判断附近海岛的方位;观云术是爬上桅杆顶仅靠肉眼视力寻找岛礁的位置,当看到某块云朵的色彩变亮或变暗时,就说明那儿有岛屿或礁盘;分析术是根据所遭遇大风的风向、风力和渔船漂流的流速和时间,借助古老的经验对渔船所在位置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的方法。
    宋代,博鳌浦成为了疍家人停泊渔船的渔港,每年清明节过后,琼崖各县的渔船也纷纷于此停泊交易,博鳌港逐渐发展成为琼崖东部的重要渔港。《乐会县志》载:“每年夏秋季,有临高、海口等地渔船在博鳌港相为贸易,秋后旋归各埠。”
    1862年(清咸丰十二年),108位疍民前往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进行渔业捕捞,途中风浪覆舟,被某岛载南王所捕,除一厨工逃脱外,均被误认为是海盗而被杀。后来108兄弟变成了海神,扶弱救危,显圣海上,被封为“昭应英烈108忠魂”。乡人便将108兄弟神位请进了1369年(明洪武二年)建于博鳌三江口的盂兰庙,正殿立“盂兰胜会诸佛菩萨之神位”,左殿立“海洋结义一百零八兄弟神位”,右殿立“山水两类五姓孤魂之神位”。每逢农历七月十五,人们奉供品、金银香纸到盂兰庙里拜祭,求诸佛菩萨保佑庶民平安,求海洋结义一百零八兄弟护港道畅通。
    1868年,英国海军出版的《中国海指南》载:“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介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岩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
曾居仁是博鳌陆地
最早的定居者
    据《博鳌曾氏族谱》记载:“居仁公乃发公之后裔,公于明末由陵水入乐会开基博鳌。”这部族谱证明,曾居仁是明朝将军,于明末由陵水入乐会博鳌,开创家族基业,他是最早到博鳌墟陆地上盖房定居的人之一。曾居仁带兵巡逻海面缉私,因遭台风遇难,寻找不到尸体,只捞着一只龙虾,说是曾居仁死后所变,便将这只龙虾代尸葬于博鳌东山公路旁。因认为龙虾是曾氏祖先,当地曾氏后人不吃龙虾。
    昔日博鳌有东街、西街、北街、南街,像“十”字型,聚居着数百户人家。博鳌的居民,大多是外地的移民。从曾氏族谱、莫氏族谱、尹氏族谱、林氏族谱可以看到他们移居博鳌的脚迹。博鳌有百家姓,但从来没有械斗,没有大姓欺负小姓。人们和睦相处,平和过日子。说来也巧,博鳌虽是多姓聚居,但南街却只住王、尹、陈三姓人家,人们把这条小街叫“三家巷”。
    过去博鳌南街市门临河门楼前的石板上刻着“博鳌墟”三个大字,常年用红漆描新,异常醒目。市门河中左右两边有两块巨石,潮涨满时被水淹没,潮落之后露出像两只大海龟伏在市门水中,博鳌人把这两块巨石叫龟背石。
博鳌:海上的屏障
    《乐会县志》写道:“博鳌实为乐会县治之屏障。”乐会县于1301年(元大德四年)迁治阳山后,由于靠近大海,深受海盗骚扰之害。海盗和土匪渡海而来,取道博鳌港,接着沿万泉河溯流而上,“焚毁庐舍,杀人夺牛,恣意掳掠,骚扰县治。”(《乐会县志》)载:万宁县海盗数百人曾劫掠到县治前面的南门河;文昌县海盗林禄与土匪周京互相勾结,带领几百名匪徒从清澜港南下,经博鳌港进入万泉河,攻占乐会县治,陷城数日,在掳掠一空后才离去。为了防御海盗土匪窜犯,保障县治安全,乐会县于明初在博鳌建立海防设施,兴建一座峰堠,驻兵26人。士兵们日夜了望海面,严密监视,一有敌情就点燃烟火报警。
    1823年(清朝道光三年),成立了博鳌警分局,指派一名百总坐镇指挥,领兵36人防守。1910年(清宣统二年)某夜,突来海盗数十人围攻博鳌巡警分局,企图越过海防重地直犯县治乐城,一时枪林弹雨,分局警官卢锦魁与巡警十余人与海盗火拼时殉难,海盗伤亡惨重只得溃逃。
(作者系《空中生活》主编、诗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