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的潜规则

作者:周江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2-22 23:59:00

摘要:奥斯卡,不单以票房为标准,也不只重艺术水准,它是在商业、政治和艺术间作出了微妙的平衡。

奥斯卡的潜规则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猜奖游戏节日又到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传记片《林肯》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12项提名领跑,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11项提名紧跟,《逃离德黑兰》获奖呼声也很高。
    奥斯卡奖既非是“观众发言”的民主普选,也与影评界设置了界限。它由美国影艺学院的5000名成员集体评选产生——不单以票房为标准,也不只重艺术水准,它是在商业、政治和艺术间作出了微妙的平衡。


真能做到吗?

    “假如你能预知未来,预测这粒种子会发芽而那粒不会,那就请向我直言。”影帝最大热门是《林肯》男主角丹尼尔·戴-刘易斯,他引用了莎士比亚《麦克白》的台词(亚伯拉罕·林肯也非常迷恋《麦克白》),为奥斯卡竞猜写下最佳注脚——但这句话只说了一半,麦克白的助手班柯从女巫预言里得知命运后,他表态:“我是既不畏凶,也不祈吉。”
    在洞识世事方面,刘易斯是有所保留的,因为他陷身于奥斯卡旋涡中——但凡陷入,任何人难以独善其身。
    在2008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罗伯特·博伊尔99岁了,他说:“电影告诉我们真实。” 他对了一半,电影还展示人类幻觉的一面,是希望和警觉。当下的奥斯卡的真实一面是,一部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本身与票房回报紧密关联,其富丽堂皇的颁奖礼更将其嬗变为一场商业秀场。
    最佳影片真的是“最佳”?最好的态度是——好电影未必要得过奥斯卡,文无第一嘛。


奥斯卡,

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物种
    《蝙蝠侠》的扮演者乔治·克鲁尼说过:“得奥斯卡奖挺有意思的,因为这辈子你都甩不脱这个名分了。例如讣告可能写道:奥斯卡奖得主,世界上最性感的男人乔治·克鲁尼,死于一次疯狂的事故。”
    奥斯卡被套上了世界电影最高荣誉的光环,被大多数人视为国际大片的风向标,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娱乐的选择。
    世界各地电影人将奥斯卡定为自己电影事业的终极目标,是可以理解的。其实,非常清晰地表明,他们追求的是娱乐化的电影。
    平心而论,奥斯卡只是美国电影行业协会的年度评比而已。只是由于美国影片和奥斯卡商业化运作的成功,才使其在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既然是年度总结,一定受当年影片质量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从长远上看,并不能说明影片绝对的优劣高低。
    但是,奥斯卡奖体现了典型的美国式思维和逻辑,有着一套清晰可辨设计合理的规则。太商业的卖座片通常难登学院大雅,奥斯卡也对偏离大众审美的文艺片敬而远之。奥斯卡评委由电影业内人士组成,若一味追求小众品位,等于在鼓励好莱坞片商投资不赚钱的文艺片,此举无疑会伤害到电影业的利润,相当于砸自己饭碗,因此奥斯卡平衡的是各种品位的兼容。这也是奥斯卡历年引起争议的原因。
    相对于戛纳、柏林等电影节,奥斯卡应该是最能代表大众与精英、艺术与商业、好莱坞与其他地区电影之间平衡的典范。
    在《迈克尔·克莱顿》和《在云端》两度折戟奥斯卡之后,乔治·克鲁尼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那时你只想全力以赴地帮助自己的影片拿奖,但你会逐渐地迷失自我。”随后,他嘟囔了一句,“有些事情让我觉得肮脏。”
    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选择,除了美国式的价值观标准,对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兼顾,人性共通的煽情,还有无孔不入的营销推广造就的一个小金人。


奥斯卡有属于

自己的审美潜规则
    我要说的是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奥斯卡,但美国式的价值和思维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如果说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首先是商业上的考虑,那不一定对,奥斯卡本身有属于它自己的审美潜规则:
    一、奥斯卡是反娱乐性的,在技术先进上,所谓艺术性反而置前,当然,艺术和技术兼顾是最佳。彼得·杰克逊2001年的《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既有恢弘的视觉效果,也有深刻的心理刻画,从表面上看具有典型的奥斯卡相,但它却输给了《美丽心灵》。
    还有,里程碑般的大片《星球大战》于1977年惜败于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1982年的《外星人》刷新了美国票房纪录,却败于传记片《甘地》;2009年的《拆弹部队》扳倒了超级大片《阿凡达》。
    二、“美貌能帮你打进好莱坞,但却会阻碍你进军奥斯卡” ——这意味着演员奖需要演技,但更需要选择人物角色的反差性,丑人、妓女、艾滋病人、弱智者、恍惚男、独裁疯子、同性恋、潦倒艺人、口吃国王等——诠释的角色与本人反差越大越容易得奖。
    三、审美性随时代而变化,因此,得奥斯卡者需要“生得逢时”。
    这要说到马丁·斯科塞斯,他是一位与奥斯卡之间恩怨颇多的大师级导演。1990年黑帮片《好家伙》、2002年《纽约黑帮》、2004年史诗传记片《飞行家》等具有人文反思内涵的电影,在奥斯卡中屡战屡败。
    四、奥斯卡钟情的电影有三大中心思想:励志,人物传记和残障主角。但所谓艺术性还是必须的,可也不鼓励剑走偏锋——在好莱坞片中,人们往往陷入其个人英雄主义,其实这是误读(欧洲电影才是),在美国价值观中,自由和进步精神、励志、情感力量、通俗的“大众榜样”才是其内核,奥斯卡的英雄其实是反英雄。
    电影史上地位很高的斯坦利·库布里克1971年的《发条橘子》败北就是例证。
    五、非美籍导演,如美国犹太裔、意大利裔和德国裔及大量非美籍导演,一直是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宠儿。
    犹太人在好莱坞有权有势——事实上好莱坞的建立,就是一批初代犹太移民为了避开美国东海岸爱迪生电影专利权而远走蛮荒西海岸的“投机之旅”。直到今天,美国电影业从老板到职业制片人,犹太人比例仍然很高,如斯皮尔伯格、韦恩斯坦兄弟、科恩兄弟等。
    斯皮尔伯格在2010年颁发最佳影片时说:“接下来即将有一部电影会进入经典的艺术殿堂,但剩下的四部会成为大众心目中的经典。”典型的美国式的场面话,等于废话。


奥斯卡是经济指标的影子?

    审视当下全球经济,就可发现,在奥斯卡构筑的产业链中,声势浩大的评选和颁奖典礼就是一个商业造富机器。资料显示,第84届奥斯卡长达三个半小时的颁奖典礼总共吸引了3930万观众,比上一届上涨约4%,而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则继续增加。
    第84届奥斯卡奖评选及相关活动创造了8957万美元的收入,而花费为3834万美元,净利润达到了5123万美元。奥斯卡颁奖典礼是整个评选的高潮,也是盈利的主要渠道。迪士尼集团旗下的ABC电视网自1976年起便开始直播这一典礼,为此,ABC每年要向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支付巨额费用,2010年的直播权价格就高达6500万美元。
    每年颁奖礼有35分钟左右的广告时间,ABC用10分钟时间宣传自己的电视节目,其余25分钟则出售给广告商。2013年典礼期每30秒广告报价高达165万-180万美元,比2012年的每30秒160万-170万美元提高。仅广告一项便能创造8000万美元以上收入。据统计,在2002-2011年间,广告商共为奥斯卡颁奖礼上的广告支付了7.2亿美元。
    奥斯卡主办方自己赚得盆满钵满,那么给获奖者又能带来什么呢?如果将小金人奖座融化,里面的金子大约值500美元。但奥斯卡能给获奖乃至提名者带来巨大的声誉和金钱,明星获奖,意味着他们能获得更多的片约和更高的片酬,影片获奖,则意味着票房和其它发行渠道的收入能得到明显的抬升。据好莱坞的经纪机构估计,获得奥斯卡表演类奖项的演员下一部电影片酬至少会提高20%。
    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的上映期通常是普通电影的两倍,票房也能获得大幅提升。尼尔森公司的调查表明,获得奥斯卡最佳演员类奖项提名平均能为影片增加68万美元票房。而获得最佳影片提名,则能平均提振票房690万美元。如果最终获奖,对票房的拉动效果就更明显了。其中最佳影片可平均增加1810万美元票房,获得最佳主演奖项可增加580万美元票房,就连最佳配角奖也可带动230万美元票房。
    如果奥斯卡真能带起经济复苏的态势,那这小金人真神了。


韦恩斯坦兄弟的奥斯卡公关

    为了使旗下影片获得奥斯卡评委的青睐,每年到了评选期间,电影公司便会斥巨资展开声势浩大的公关宣传活动。
    韦恩斯坦兄弟曾一手创办好莱坞最大的独立电影公司米拉麦克斯,后被迪士尼收购。在他们经营米拉麦克斯的15年里,旗下影片获得了249项奥斯卡提名,并赢得了其中60项,包括三部最佳影片奖《英国病人》、《莎翁情史》和《芝加哥》。很多看似毫无奥斯卡气质的电影也在他们的运作下获得提名甚至得奖。像《哭泣的游戏》、《苹果酒屋法则》等。
    2005年,韦恩斯坦兄弟离开了米拉麦克斯,重新创办了韦恩斯坦兄弟公司,但仍未改奥斯卡专业户的本色。如2011年《国王的演讲》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摘得8项便是他们强大公关能力的又一杰作。
    2012年,韦恩斯坦兄弟公司的《艺术家》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5项大奖。 
    2013年,韦恩斯坦兄弟公司旗下有《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8项提名,《被解放的姜戈》也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等5项提名。
    在奥斯卡巨大的光环和利益诱惑下,电影公司还是会想方设法地进行拉票,围绕奥斯卡的公关产业链也一定不会消失。 


“我不喜欢奥斯卡!”

    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说:“因为生活和伟大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
    里尔克是不屑于好莱坞和奥斯卡的,因为他是真正的艺术精神的捍卫者,在他眼里,奥斯卡电影显然不是艺术,尽管它以电影艺术自居。因此,里尔克是活不到奥斯卡称雄的今天的。
    而在电影圈里也总有那么一些特立独行的反奥斯卡人士。    
    剧作家达德利·尼科尔斯是拒绝奥斯卡奖的第一人。1935年,他因《告密者》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奖,但在奥斯卡颁奖前,好莱坞的编剧协会闹罢工,尼科尔斯毅然拒领奥斯卡。
    1971年,乔治·斯科特凭借《巴顿将军》中的巴顿一角获得奥斯卡影帝。但作为好莱坞演员中的异类,斯科特认为演员之间的竞争是不公平的,称之为“肉类大游行”,另一方面对巴顿这个有争议的人物持保留态度。他选择奥斯卡之夜待在家中看曲棍球比赛。
    1973年,马龙·白兰度凭借《教父》获得影帝,但他本人缺席颁奖礼,特地派了一名印第安少女代替他到场参会。小姑娘开场白是:“马龙·白兰度非常遗憾地不能接受这个十分慷慨的奖项。”随后,她开始抗议印第安人在影视作品中受到歧视的演说。
    2011年,让-吕克·戈达尔被授予第83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但是主办方所有联系戈达尔的努力都石沉大海,直到有记者将戈达尔堵在家门口问及此事,“我已经收到信了。”随后,妻子安妮代替大师接受了采访:“他不会去美国的,他太老了,你以为他会为一块金属飞那么远吗?”
(作者系诗人、《空中生活》主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