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中国高层震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俊晶 北京报道
自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离职之后,宝马中国似乎陷入了一场“高管离职风暴”中,难以自拔。这场从2012年年底持续到2013年年初的离职潮囊括了史登科、宝马中国销售副总裁陆逸以及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等一干高层。不仅如此,《华夏时报》记者获悉,在此轮离职风暴中,还将有高层选择离开。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宝马在华销量达到32万辆。这一数字虽与奥迪的销量尚有差距,但与奔驰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在一干宝马营销模式的执行者离开后,宝马的“高速前进”还能坚持多久?这对宝马的本土化策略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高管异动
2012年12月7日,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宣布将于2013年提前一年退休;13天后,宝马中国销售副总裁陆逸也以个人事由宣布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离职;2013年1月11日,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正式辞去公司职务。一个月的时间里宝马中国流失3位高管,一时间,宝马高层人事变动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尤其是曾一度被认为是史登科继任者热门人选的戴雷选择离职,让人难以琢磨。直到1月9日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的新春年会上,戴雷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华晨宝马内部人士才透露,这一天,他正式向公司递交了辞呈。人们不得不相信,离职风暴已经波及到戴雷。而戴雷的离职也为这场本在正常边缘游走的风暴正式贴上了“异动”的标签。
2002年至2003年,戴雷在慕尼黑宝马总部担任国际生产战略及规划经理;自从2003年出任宝马集团亚太及非洲销售大区产品经理之后,戴雷开始结缘中国市场;2007年4月至今,戴雷稳坐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的职位。在宝马中国工作近10年的戴雷早就可以娴熟地运用中文,普通话也极其标准,业余时间更是会与史登科在棋盘上博弈几局。正是因为戴雷对中国市场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被委以重任,不仅负责国产宝马的销售,更就宝马产品整体的品牌定位和规划直接向史登科汇报。
事出有因
然而,缘何像戴雷这样的核心人物会在宝马中国飞速发展的时期选择毅然离开?宝马中国3位高管为何又齐齐离职?
在业内人士看来,其实从史登科离职开始,宝马中国的人事变动就陷入了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有人将戴雷的离职归结于“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史登科是正常的交接离职,宝马中国不会在此刻让深谙中国市场且贡献斐然的陆逸和戴雷同时离开宝马。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宝马总部对史登科推行的本土化战略一直存有分歧,尽管中国市场一直发展向好,但是管理思维的差异和战略决断的不同使得宝马中国和宝马总部的关系非常微妙。”
“现在宝马中国的许多战略规划都是德国总部在控制,宝马中国的管理人员的权力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史登科博士离职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来自宝马中国的一位内部人士的说法印证了上述猜测。
随着中国市场对宝马全球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宝马德国总部对中国业务的干涉也越来越多,宝马中国管理层权力可能会进一步受限,这一点从宝马德国总裁安格执掌中国市场大权便可看出。宝马中国高管已深感下一步本土化推进之难。在这种变化之下,陆逸、戴雷选择了离开。
宝马中国核心高管的纷纷请辞,对于还有一个月就将正式执掌宝马中国大印的安格来说,如何顺利度过“过渡期”宝马中国管理团队的动荡,是眼下最为紧要的课题。
事实上,诸多豪华品牌诸如奥迪、奔驰在华高管都曾有走马换将的经历,可高层更迭并没有动摇企业的竞争力,更没有动摇企业的根基。对此,分析人士表示,今年正是宝马在中国全力追赶奥迪、甩开奔驰的关键阶段,如何尽快找到一批懂宝马、更懂中国的高管,仍是赢得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关键。宝马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宝马内部对于戴雷的突然离职并无准备,目前(宝马中国)已经托专业的猎头在寻找合适的高管人选了。”
挑战倍增
除了高管人员的调整迫在眉睫,宝马的中国本土化策略也可能会进行调整。上述宝马内部人士透露,宝马总部有意对在华的战略实施方案做出调整。
史登科、戴雷和陆逸3人是支持和施行宝马本土化战略的主要智囊。如今掌舵人纷纷离去,宝马的本土化战略能否持续深入,已是扑朔迷离。但也有分析认为,德国总部收权,对宝马中国也不一定是坏事。“即使宝马中国本土化战略会有微调,但宝马中国在宝马全球的地位只可能更重要。宝马总部不会容许宝马中国有坏的事情发生。”此外,安格作为董事会成员,会尽力为宝马中国争取更多的资源,效率也会更高。
尽管以上种种猜测均有可能,但现实情况是,中国汽车市场整体走势已大不如前。去年年初掀起的一番“豪华车降价”便是直接的证明。就连宝马集团董事长诺伯特·雷瑟夫都坦言“目前中国豪华车市场增速不如以往”。
而来自产能和产品层面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宝马在华发动机工厂预计2015年产能达到40万台,在这一过程中,宝马在华出售的国产车型比例势必增大。当下,宝马国产车型只有3系、5系和X1;而宝马国产车与进口车的销量比例基本达到50∶50。下一款,甚至未来导入中国市场的国产车型是什么?宝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需要安格做出判断。而随之而来的是,华晨宝马的自主品牌也将在他的手下面世。
此外,在经历了高管团队的大幅震荡,宝马(中国)对其人事结构还会进行怎样的调整,对其未来在华的销售模式和销售战略作何打算?这些无不考验着继任者安格的管理智慧和经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