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与生长
摘要:汽车行业在经历十余年的疯狂繁荣与两年的趋缓之后,撕开了一道裂缝。
刘俊晶
汽车行业在经历十余年的疯狂繁荣与两年的趋缓之后,撕开了一道裂缝。
这条裂缝首先在经销商中开始蔓延。从年初就开始有经销商不断发出生存压力大的呼声,到高库存与裁员,压力仍然像一滴悬于叶片上的水滴,怎么也无法卸掉。终于这滴水伴随着4S店年底的集中式退网轰然落地,支离破碎。
于是,人们纷纷慨叹“开个店摆辆车就能赚钱”的车市全民狂欢时代已经过去, 2012年的中国车市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轮新的经销商洗牌。的确,伴随市场趋冷,销量放缓正在成为常态,库存压力让经销商资金吃紧,不得不选择退网。
虽然市场环境趋冷的因素存在,但是这不应成为“退网门”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最起码不是唯一启示。汽车厂商与渠道经销商如何根据当地的市场变化去制定资源投放,如何取得双赢将是未来十年汽车行业最重要的课题。
首先值得思考的是,从2001年开始建立起来的汽车4S店销售模式是否仍然适合当下乃至未来几年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有业内专家呼吁,目前国内汽车经销商的销售模式和经营模式过于单一,亟待转型。很少有人知道4S店是中国专有形式,在国外只有专卖店。业内人士纷纷表示,4S店模式的顶峰期已经过了,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利息成本逐年上升,4S店模式的生存压力太大。
其次,汽车厂商和渠道经销商上下游紧张关系已经达到临界点,二者不对等的游戏规则使得经销商一直处于劣势位置。尤其是在市场下行时,经销商过分分担了厂商的高库存以及难以及时调整资金链状况。汽车厂商如果不改变已有的强势地位,和渠道经销商构成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经销商退网之风只能愈演愈烈。
此外,经销商的盈利能力过于薄弱也是使其在寒冬车市中不得不选择“大逃亡”的又一原因。目前,经销商盈利单一化的特征非常明显,过度依赖销售整车产品方式,仍然单靠销售整车业绩获得企业返点的模式;此外,经销商提供的服务也有同质化的趋势。
对此,J.D.Power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售后服务已经成为经销商利润的重要来源,汽车企业如何协助经销商培育售后服务能力会成为在激烈竞争中持续发展的关键。”
上述种种,算是细数了裂缝产生的原因。既然裂缝的出现难以避免,那么就坦然接受。不要忘记,裂缝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那就是开始生长。
目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汽车流通领域中开始显现。不断有弱势的经销商退网或选择离开这个行业,相反大型经销商集团诸如庞大、广汇等也在不断增加体量。去年年底国家商务部发布《关于促进汽车流通业“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未来5年,将培育3-5家超1000亿元的大型汽车流通企业。业内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对本报记者表示:“经销商集团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有利于其在与汽车厂商的沟通中增加话语权,就流通行业的长期发展是好事。”
裂缝中的生长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期待汽车流通行业未来十年的蜕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