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鲍姆的历史遗产
摘要:在西方多元化的学术和思想环境中,坚持共产主义的霍布斯鲍姆已为他的作品带来更多的独到与洞见。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评论版主编 刘波
10月1日,中国国庆长假期间,英国传来消息,95岁高龄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与世长辞。特殊的时间让他错过了在中国媒体上得到热烈纪念的机会,但在这个普遍肤浅、浮躁的年代,平静地离开,避开一些对他身上标签的过度解读,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霍布斯鲍姆一生最为人们称道的,除了他在历史学上的卓越成就外,就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的信仰,即使是在“冷战”后左派全球大退却、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重新成为主流的时代氛围之中,霍布斯鲍姆仍然“顽固”地坚持做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
如此的坚决今人可能难以理解,但要考虑到,霍布斯鲍姆是一个非常长寿的历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成型期所身处的历史环境,就像一个人的“初恋”一样,注定要留下终生烙印。20世纪30年代霍布斯鲍姆在德国读高中,目睹纳粹崛起前的社会氛围,从而终生对右翼极权的危险保持警惕。彼时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对决是时代主题,苏联被视为一种可以抑制法西斯主义的“进步”力量。二战后苏联模式的弊端和对外霸权倾向逐步显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干预和入侵,让许多西欧的左派知识分子心灰意冷,但始终未彻底浇灭霍布斯鲍姆心中的热情。他在自传《趣味横生的时光》中写道:“十月革命的梦想仍埋藏在我心底里的某一处,就像被删除的文件仍藏在电脑硬盘里,等待着被专家恢复。我已经摒弃了它,但它并没有被完全磨灭……对我所属的那一代人来说,十月革命代表着全世界的希望。”
在西方多元化的学术和思想环境中,坚持共产主义的霍布斯鲍姆已不被视为异端,而且身为左派固有的质疑和批判性,也为他的作品带来更多的独到与洞见。霍布斯鲍姆早年习惯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研究历史,强调社会经济力量的决定作用以及普通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后期对人的主观经验有了更多关注。1991年苏联解体后,霍布斯鲍姆也不得不承认,他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他所期待的那种模式失败了。但他有一个深刻的论断:有趣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胜利者一方提出的,因为胜利者觉得他们的胜利是理所应当甚至不可避免的。当“冷战”的胜利者曾一度沉溺于某种志得意满时,霍布斯鲍姆始终在保持质疑,同时反省左派的传统,可以说在思想的市场上对右派形成制衡。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印证了他的一些先见之明。
霍布斯鲍姆虽然毕生坚持左派价值观,但他既不是社会运动分子也不是鼓动家,更不向任何一个政权或领袖献媚,思想的开放性和学术的独立性,使他的作品成为经典,也赢得辩论对手的尊重。他的思想也许不会被承认为权威或主流,但几乎没有人会质疑,他已跻身英国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之列。他的朋友、美国右派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评价道:“霍布斯鲍姆从来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的奴隶……我们都相信,是经济变化塑造了现代世界。虽然他选择和工人、农民站在一起,我选择和有产阶级站在一起,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友谊。”
霍布斯鲍姆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带有居高临下的傲慢和自以为是。他延续英国学术的良好传统,始终直面现实,不沉溺于空洞的概念和过度的形而上学,坚持明晰流畅的论述和优雅的文风。在后现代和“解构”潮流风行,学者热衷于为大众“制造困惑”的年代,霍布斯鲍姆的老派学者作风始终如清风扑面。“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从法国大革命一直讲述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已成为简明而深刻的历史叙述的经典。
在《极端的年代》里,霍布斯鲍姆以一个例子说明历史研究对当代的意义。1992年6月28日,法国总统密特朗突然访问波黑首府萨拉热窝,试图阻止波黑内战的扩大。此举得到媒体广泛赞誉,但几乎所有人都忽视了这次访问传递的核心信息——日期。6月28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的纪念日,密特朗想借此提醒人们,就像一战的爆发所说明的,小规模冲突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和破坏性的大战。但由于对历史的遗忘,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暗示,也没有提前采取预防和阻止行动。后来的波黑战争愈演愈烈,导致20多万人丧生。
霍布斯鲍姆写道,历史的毁灭,或者说,将人们的当代体验与之前一代人的体验相联系的那些社会机制的毁灭,是20世纪晚期最具特色和最怪诞的现象之一。在20世纪末,大多数年轻人是在一种“永恒的当前”的状态下长大的,与过去的共同历史缺乏任何有机联系。虽然一战的痛苦经历为人们预防这种冲突提供了明确的案例,但由于记忆已不再鲜活,由于对历史的遗忘,人们在始终不停地踏入错误的河流。
霍布斯鲍姆讲述的这种状态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见。现代社会生产出了层出不穷的消费产品,可以始终不停地为人们提供感官刺激,虽然我们有了更好的研究历史的条件和工具,但人们对过去的兴趣在不断减弱。人们对历史的概念和认知越来越为小说和影视作品决定,而不是为严肃的历史作品决定,而前者许多是迎合大众趣味甚至某种政治意图的虚构和歪曲。精彩纷呈的现实让人们应接不暇,人们甚至不太记得几年之前的历史,一切都迅速被遗忘。这样一种碎片化和历史断裂的时代,潜藏着各种危机。就像霍布斯鲍姆所阐述的,历史并不是始终处于进步状态。“20世纪的历史已经教会了我们,要生活在对大灾难的时刻准备之中。”有许多迫在眉睫的危险:另一场世界大战、生态灾难、可能让整个地球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核战争。
霍布斯鲍姆不是末日预言家,他的提醒只是说明了他对历史和人性更深刻的洞察。“历史正在被大量地发明出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历史学家,尤其是持质疑态度的历史学家。”他说。“发明”是霍布斯鲍姆常用的一个词,带有虚构的意思。在《传统的发明》中,霍布斯鲍姆也试图阐释,很多被我们视为传统的东西,其实都是晚近的创造,而且很多情况下是故意地去迎合一些意识形态目标。
在霍布斯鲍姆看来,这给历史学家带来新的挑战。他们不应该只是充当纪事者、提醒者和编撰者的角色,或许应该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指导。霍布斯鲍姆明晰、严肃,同时又富有趣味性、贴近大众的叙述风格,为历史学家树立了标杆,有助于他们恢复曾有的社会地位。而像霍布斯鲍姆那样坚持严肃的历史意识,也有助于我们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保持冷静。
10月1日,中国国庆长假期间,英国传来消息,95岁高龄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与世长辞。特殊的时间让他错过了在中国媒体上得到热烈纪念的机会,但在这个普遍肤浅、浮躁的年代,平静地离开,避开一些对他身上标签的过度解读,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霍布斯鲍姆一生最为人们称道的,除了他在历史学上的卓越成就外,就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的信仰,即使是在“冷战”后左派全球大退却、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重新成为主流的时代氛围之中,霍布斯鲍姆仍然“顽固”地坚持做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
如此的坚决今人可能难以理解,但要考虑到,霍布斯鲍姆是一个非常长寿的历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成型期所身处的历史环境,就像一个人的“初恋”一样,注定要留下终生烙印。20世纪30年代霍布斯鲍姆在德国读高中,目睹纳粹崛起前的社会氛围,从而终生对右翼极权的危险保持警惕。彼时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对决是时代主题,苏联被视为一种可以抑制法西斯主义的“进步”力量。二战后苏联模式的弊端和对外霸权倾向逐步显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干预和入侵,让许多西欧的左派知识分子心灰意冷,但始终未彻底浇灭霍布斯鲍姆心中的热情。他在自传《趣味横生的时光》中写道:“十月革命的梦想仍埋藏在我心底里的某一处,就像被删除的文件仍藏在电脑硬盘里,等待着被专家恢复。我已经摒弃了它,但它并没有被完全磨灭……对我所属的那一代人来说,十月革命代表着全世界的希望。”
在西方多元化的学术和思想环境中,坚持共产主义的霍布斯鲍姆已不被视为异端,而且身为左派固有的质疑和批判性,也为他的作品带来更多的独到与洞见。霍布斯鲍姆早年习惯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研究历史,强调社会经济力量的决定作用以及普通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后期对人的主观经验有了更多关注。1991年苏联解体后,霍布斯鲍姆也不得不承认,他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他所期待的那种模式失败了。但他有一个深刻的论断:有趣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胜利者一方提出的,因为胜利者觉得他们的胜利是理所应当甚至不可避免的。当“冷战”的胜利者曾一度沉溺于某种志得意满时,霍布斯鲍姆始终在保持质疑,同时反省左派的传统,可以说在思想的市场上对右派形成制衡。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印证了他的一些先见之明。
霍布斯鲍姆虽然毕生坚持左派价值观,但他既不是社会运动分子也不是鼓动家,更不向任何一个政权或领袖献媚,思想的开放性和学术的独立性,使他的作品成为经典,也赢得辩论对手的尊重。他的思想也许不会被承认为权威或主流,但几乎没有人会质疑,他已跻身英国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之列。他的朋友、美国右派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评价道:“霍布斯鲍姆从来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的奴隶……我们都相信,是经济变化塑造了现代世界。虽然他选择和工人、农民站在一起,我选择和有产阶级站在一起,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友谊。”
霍布斯鲍姆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带有居高临下的傲慢和自以为是。他延续英国学术的良好传统,始终直面现实,不沉溺于空洞的概念和过度的形而上学,坚持明晰流畅的论述和优雅的文风。在后现代和“解构”潮流风行,学者热衷于为大众“制造困惑”的年代,霍布斯鲍姆的老派学者作风始终如清风扑面。“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从法国大革命一直讲述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已成为简明而深刻的历史叙述的经典。
在《极端的年代》里,霍布斯鲍姆以一个例子说明历史研究对当代的意义。1992年6月28日,法国总统密特朗突然访问波黑首府萨拉热窝,试图阻止波黑内战的扩大。此举得到媒体广泛赞誉,但几乎所有人都忽视了这次访问传递的核心信息——日期。6月28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的纪念日,密特朗想借此提醒人们,就像一战的爆发所说明的,小规模冲突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和破坏性的大战。但由于对历史的遗忘,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暗示,也没有提前采取预防和阻止行动。后来的波黑战争愈演愈烈,导致20多万人丧生。
霍布斯鲍姆写道,历史的毁灭,或者说,将人们的当代体验与之前一代人的体验相联系的那些社会机制的毁灭,是20世纪晚期最具特色和最怪诞的现象之一。在20世纪末,大多数年轻人是在一种“永恒的当前”的状态下长大的,与过去的共同历史缺乏任何有机联系。虽然一战的痛苦经历为人们预防这种冲突提供了明确的案例,但由于记忆已不再鲜活,由于对历史的遗忘,人们在始终不停地踏入错误的河流。
霍布斯鲍姆讲述的这种状态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见。现代社会生产出了层出不穷的消费产品,可以始终不停地为人们提供感官刺激,虽然我们有了更好的研究历史的条件和工具,但人们对过去的兴趣在不断减弱。人们对历史的概念和认知越来越为小说和影视作品决定,而不是为严肃的历史作品决定,而前者许多是迎合大众趣味甚至某种政治意图的虚构和歪曲。精彩纷呈的现实让人们应接不暇,人们甚至不太记得几年之前的历史,一切都迅速被遗忘。这样一种碎片化和历史断裂的时代,潜藏着各种危机。就像霍布斯鲍姆所阐述的,历史并不是始终处于进步状态。“20世纪的历史已经教会了我们,要生活在对大灾难的时刻准备之中。”有许多迫在眉睫的危险:另一场世界大战、生态灾难、可能让整个地球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核战争。
霍布斯鲍姆不是末日预言家,他的提醒只是说明了他对历史和人性更深刻的洞察。“历史正在被大量地发明出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历史学家,尤其是持质疑态度的历史学家。”他说。“发明”是霍布斯鲍姆常用的一个词,带有虚构的意思。在《传统的发明》中,霍布斯鲍姆也试图阐释,很多被我们视为传统的东西,其实都是晚近的创造,而且很多情况下是故意地去迎合一些意识形态目标。
在霍布斯鲍姆看来,这给历史学家带来新的挑战。他们不应该只是充当纪事者、提醒者和编撰者的角色,或许应该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指导。霍布斯鲍姆明晰、严肃,同时又富有趣味性、贴近大众的叙述风格,为历史学家树立了标杆,有助于他们恢复曾有的社会地位。而像霍布斯鲍姆那样坚持严肃的历史意识,也有助于我们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保持冷静。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