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e6起火事件调查 初步鉴定结果或于近日出炉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俊晶 深圳报道
深圳,滨海大道,侨城东路。车辆川流不息,人们似乎已经忘记十多天前那起轰动全国的交通事故。只有道路旁边被大火烧过的黑色草坪以及被撞击后脱落近一米高树皮的大树,静静地诉说着当日的惨烈。
这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却又因被撞起火的出租车是率先被投放示范运营的比亚迪纯电动车e6,而变得不同寻常。在大多数人眼里,这足以动摇正日渐升温的中国电动车产业的未来。
“5·26事件不同于杭州众泰电动出租车自燃事件,要先处理完刑事(案件)层面,才会对起火原因做进一步调查。”一位受国家科技部之邀,在第一时间飞赴深圳近距离观察受损电动出租车的业内专家谨慎地透露,电动车(事故车e6)的电池盒仍旧完整,只是变形,由此初步判断事故中电动车的电池并没有发生爆炸,但最终结果仍需由调查小组进一步调查后得出。“初步鉴定结论或将于近几日内完成,待经过再次确认之后向社会公布。”
“揭秘”调查小组
5月31日,北京飞往深圳的航班准时落地,刚下飞机,几位旅客便被来自深圳市政府方面的工作人员匆匆接走。
这几位来自北京的特殊旅客正是5·26比亚迪电动车燃烧事件调查组成员。此行,他们受科技部之邀,会同来自深圳方面的人员,共同对5·26事件中被撞起火的比亚迪电动出租车e6进行初步调查。
虽然科技部并没有披露调查小组及受邀专家的相关信息,但是科技部相关人员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确认了成立调查小组这一消息。这是一个由7方以上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涉及成员包括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深圳市交警局、深圳市安全技术监督部门,以及受邀电动车方面的专家,而来自比亚迪汽车技术工程院的工程师则负责配合此次调查。
由于事件涉及电动车这一业内尚存争议的“未来之车”,调查小组得出的结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在5·26事件发生前1个多月,久拖未决的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下称《规划》)终于出台,《规划》规定,“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
由于事关重大,调查小组成员大多语出谨慎。“按照一般燃油车事故分析时间,结果大概一周能够出来。但e6(电动车)结构更为复杂,预计时间会长些。”国家863电动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是第一批目睹事故车辆的专家,在5月31日,他同调查组另外几位成员看到了那辆已被烧得面目全非的比亚迪e6。
“事故车的电池盒仍旧完整,只是变形,由此基本证明事故中电动车的电池并没有发生爆炸。”另一位受邀在第一时间近距离接触事故车辆的业内专家透露了这一重要信息,但考虑到事故车辆的不可恢复性,当时并无拆解工作。
等待进一步鉴定结果
此前,业内曾有分析,一般情况下电动车碰撞起火原因有三种可能:电池本身爆炸起火;电动车被撞短路、漏电后导致电路起火;或者是高速碰撞时,金属摩擦产生火花,引燃内饰或打火机等明火源(传统汽车同样存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池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故中比亚迪电动车起火最大的可能性为第二种,在强烈的撞击下个别电池单元出现破损导致起火。”
“现在还不能轻易得出结论,e6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起火。”上述不愿具名的调查小组专家表示。
按照调查小组的工作步骤,将首先对当时的状况进行还原,并作出相应的模拟分析(包括当时的车速、碰撞位置以及事故经过等);其次,对事故车辆进行拆解分析、研究;再次,重点对电池方面进行研究与测评,同时伴随各项参数实验(重点是碰撞实验)的进行。在获得初步结论后,相关专家再次进行对比、判定。
“初步鉴定结果近几日应该能出来。”有知情人士透露。
在比亚迪e6被撞起火之前,杭州众泰纯电动出租车及通用汽车雪佛兰Volt(沃蓝达)电动车都曾发生过自燃事件。不同于e6,众泰电动出租车的起火原因被官方认定为“不能认定电池单体设计、制造方面存在质量问题,而是电池成组后不能完全满足车辆使用环境的需求,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电池漏液、绝缘受损以及局部短路的情况,且未能及时发现,在经过多次重复使用后,隐患显现,引发事故”。
而一年前,通用汽车雪佛兰Volt在进行完碰撞实验3周后,在停车场自燃起火。美国方面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Volt的起火原因为“在撞击测试中电池损坏”。今年1月份,奥巴马政府停止对通用公司雪佛兰沃蓝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安全事故调查,称政府对通用公司提出的安全修复方案很满意,不对该车进行召回。
“我们一直在强调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但也不能一着火就说是电动车的责任,在鉴定报告没有出来之前不能妄下结论。”上述调查小组专家表示。
电动车标准需更规范
“(事故发生后)连着两天我们都开会到夜里两三点。”5·26事件当事方,比亚迪公关人士似乎有些委屈,“主要是事故车辆我们都没见到,也要等交警那边的详细信息出来才能发布。”
在5·26交通事故发生三天后,比亚迪回应并发布了有关该次事故情况的公告。据比亚迪公告,目前事故车辆尚在深圳交警部门封存,公司无法接触事故车辆,但会密切关注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等待深圳交警部门进一步的事故鉴定报告。
然而,起火的e6已让深圳市市民对其安全性产生了顾虑。
“自从撞车事故发生后,很少有客人愿意坐(电动出租车)了,路过七八个人都不愿意上我的车。现在一天能拉三四个客人就不错了。”6月5日,深圳开田广场附近一位在等待拉客的e6出租车司机有些抱怨,“现在正是大家最担心的时候,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影响。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希望鉴定结果尽快出来,这样大家好放心。”
事实上,业界等待的不仅是5·26事件调查结果,电动车的安全标准,更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目前我国涉及电动汽车方面的行业标准有46项,其中有26项已被工信部在作公告管理时所引用,具备了强制性标准的效力。从碰撞安全性来说,目前仅有两个国家标准对新能源车的碰撞安全性提出了要求,但内容仅局限于正面碰撞,且标准低于燃油车。由于条款表述过于简单,对于意欲在新能源领域有一番作为的车企来说有些摸不到头脑。“只有简单的单项指标和数据,但是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却非常复杂。”某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中心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此外,与传统汽车一样,电动车的安全性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还与制造水平、使用条件、环境因素等息息相关。“我们国家现在的检测标准对电池检测比较多,但是对主机厂整车的安全性鉴定则很少。在建立检测标准时应将使用环境等多重因素考虑进来。”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呼吁。
“电动车产业化的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标准让电动车上路运行;相反,更应该严格标准。”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这次事故或将促使电动车相关标准向规范化迈进。
(本报记者肖君秀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观察
坎坷是必然的
孙斌
“把太细的神经割掉,会不会比较睡得着?”《魔鬼中的天使》如此唱道。
一周以来,王传福和年轻的比亚迪经历了远比一场车祸更剧烈的商业阵痛。“5·26”事件后,有网友戏称“150万的GTR撞飞了57亿市值”,继2011年的裁员风波后,比亚迪再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行业信任危机。
事件发生后,深圳街头纯电动出租车的上客率很低,但没有人会责怪这种自然的反应。深圳市民在街头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对比亚迪依然很有信心,“因为这是家了不起的企业。”他们更关心GTR的“涉嫌顶包”是否属实?“5·26”事件能否得到公允的处理?其实,他们也希望比亚迪的车子能继续让他们信得过。
截至我报记者发稿前,调查e6起火原因的科技部专家组尚未得出明确的调查结果,但已有消息显示,挤压变形后的电动车电池组并未发生爆炸,在接受时速超过180公里/h的GTR猛烈撞击后,e6没有如通用的Volt电池组一样在实验室极端条件下发生爆炸,听起来已经实属不易。
据悉,专家组有关成员有意提出进一步强化电动车的碰撞标准,事发e6,却由e6始助推了电动车行业相关法规标准的制定,这不是件坏事。问题是在大众安全遭遇威胁时,是不是只有e6在单独面对这样的质疑?行业人士在面对外资和内资企业时是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用双重标准分而治之?
有行业人士认为,面对这次的公关危机,比亚迪该表现出更快的公关效率,甚至可以在调查结果出来前,就自掏腰包将e6送C-NCAP碰撞试验,“撞个五星半的成绩都有可能”,这样的戏谑貌似不好听,但出发点还是希望比亚迪在事件发生后,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我们更深一步想,与其出问题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如更坦率地直面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迈过的关卡。奔驰、日产、丰田等厂家在进入这个新兴领域时,其实与比亚迪抱着的复杂心态是一致的,在凭借技术化生存能够立足前,大家都在试图驱散心头的市场化魔鬼,电动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前必须要走一段崎岖路。
还是歌中唱得好:“尽管叫我疯子,不许叫我傻子。”惊艳的歌声中,希望不要看到王传福落寞的眼神,一切还刚开始。(作者系本报汽车周刊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