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商业地产年度十大事件
NO.1上海地王项目股权大重组
曾以92.2亿高价成就的上海地王外滩8-1商业地块,迫于严峻的房地产调控形势,2011年被迫进行二次股权重组。2010年上海证大牵头并联手复星一举摘得地王后曾将该项目部分股权转让给绿城。此次重组,上海证大将35%股权及其关联公司磐石的5%股份一并低价出让给SOHO中国。同样深陷融资困境的绿城也将其股份拱手相让。地王变脸事件警示业界慎做地王,现金为王。
NO.2凯德逆市巨资投资重庆
2011年11月,新加坡嘉德置地在中国的投资企业——凯德中国宣布获得重庆渝中区核心位置的朝天门地块,建设一座涵盖购物中心、甲级写字楼、酒店的商业综合体地标项目。这是嘉德置地集团迄今为止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预计总投资额超过200亿。
NO.3黑石集团撤资中国商业地产
2011年9月,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以14.6亿元人民币,将所持有的上海Channel1购物中心95%的股权出售给香港富豪郑裕彤旗下的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由于此前黑石集团的战略进入中国商业地产市场的意图十分明显,因而此次突然撤资一度在业内引起哗然,更有人将其解读为外资看空商业地产。
NO.4万达新一代转型产品横空出世
万达“武汉中央文化区·汉街”于2011年9月30日正式开业。该项目在万达内部被称为第四代万达城项目,其特点是规模超大、产业复合,但是商业仍然是最大亮点,同时与文化旅游相嫁接。万达历来领中国商业地产之先,在其他企业纷纷转型商业地产并复制万达城市综合体模式之际,万达再次推出转型产品,其风向意义耐人寻味。
NO.5首家险资投资不动产资格备案通过
2011年9月,平安寿险获得保监会发出的“能力确认函”,这意味着寿险资金可直接投资不动产。中国平安也由此成为业内首家获得不动产牌照的险企。此举既为中国平安敲开了投资新通道,也为中国商业地产打通了融资新通道,提振市场信心。
NO.6光耀东方一年并购四项目
2011年,以项目并购与商业运营为专长的商业地产企业光耀东方集团在2011年频频出手投资并购问题项目。分别收购位于上海豫园商圈的原“福民商厦”、天津响螺湾的原“云滨大厦”及北京西三环原“金玉大厦”,运作上海“光耀东方商厦”、天津“光耀东方国际大厦”和北京“光耀东方中心”;同时收购北京朝阳CBD 4.4万平米成熟商铺。
NO.7中粮集团统一旗下商业地产业务
2011年,中粮集团以“大悦城”品牌为核心,完成了旗下的中粮地产、中粮置业与旅游、酒店业务的整合。今后将以中粮置地名义统一资源、统一品牌进行业务开拓。中粮集团计划未来5年内建设完成20个大悦城。
NO.8深国投商置股权再易手
2011年岁末,深国投商用置业有限公司的两大股东之一太平洋基金将所持50%股权出让给本土基金龙柏商置,交易价格近10亿元人民币。公司的另一大股东华润集团也已与龙柏商置达成股权转让意向。
NO.9塔博曼1.5亿收购国内顾问行
2011年8月,美国著名商业地产投资商塔博曼Taubman Centers收购国内知名商业地产顾问公司华夏柏欣90%股权,交易总价为2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3亿元。业界普遍认为,外资收购国内顾问行主要用意应不在顾问业务,而是将其作为快速进入中国商业地产市场的跳板,参与投资与开发才是主要目的。
NO.10宁波奥特莱斯广场宣告倒闭
2011年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的奥特莱斯广场被法院查封,宣告倒闭。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全国开业和在建的奥特莱斯超过200家,打着奥特莱斯旗号的超过400家,九成以上为山寨版。专家指出,低价圈地才是许多企业热衷于奥特莱斯的醉翁之意。但是,中国未来奥特莱斯市场前景依然可待。
专家点评COMMENT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平解读十大事件:
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开始洗牌。上海地王项目股权大重组、光耀东方一年并购四项目传达出了更为清晰的市场信号。2011年以来,市场上要求转让的项目明显增多。
总结经验教训,专业价值彰显。宁波奥特莱斯广场宣告倒闭等事件说明,商业地产的开发建设一定要遵循其内在规律,不可简单套用住宅运作模式。要倚重专业力量。外资塔博曼公司重金收购国内顾问行,正是看中了专业的价值。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方式今后要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专业理念必将进一步强化。
宏观依然向好,外资信心不变。凯德逆市巨资投资重庆,恒隆也在云南出手买地,足以说明外资对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前景看好。
调控继续从严,模式面临挑战。近年来,中国商业地产最主流的开发模式是搞综合体,其实许多开发商青睐综合体的最主要原因是可以通过住宅销售来平衡现金流,以支持商业的持有。而住宅政策不松绑,必将影响开发商的融资能力,商业地产的发展模式面临考验。(董映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