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大蒜华尔街”换季调查

作者:郑重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5-06 22:28:19

摘要:“大蒜华尔街”换季调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郑重 山东报道

   再有半个月新蒜就要进入上市季了,一年来跌宕起伏的大蒜价格终于还是没有逃脱一路走低的命运。
    “陈蒜的出库价格已经降到了每斤三块二,去年存蒜的亏大了。”山东省金乡县金运祥蒜业公司经理代美玲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去年收购价格大都在5.8元/斤以上,基本上是亏损一半。代美玲很幸运,因为摸不准行情,她去年并没有收储大蒜。
    在金运祥蒜业公司的大院里,雇来的工人正在将晒好的新蒜装袋。大蒜是云南今年刚产的新蒜,代美玲收储的价格是1.2元/斤。
    某些蔬菜品类的市场低迷已经传导至大蒜市场。5月初,本报记者在有“大蒜华尔街”之称、具有蒜价风向标作用的金乡县采访时了解到,近期当地冷库蒜价下跌明显,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受新蒜上市前观望情绪的影响,大蒜交易一片冷清。
量价齐跌
    过了五一,先期采摘的蒜薹已开始零星上市。
    在金乡县开发区(原鱼山镇)荆庄村,一位正在地里拔蒜薹的大嫂对记者说:“今年的蒜薹长得喜人,一亩地咋着也得产个五六百斤,就是价格太低了,一斤也就五六毛钱。”
    “你还忙活那干啥,又卖不了几个钱。”几位骑摩托车路过的农民对她说。他们是当地的经纪人,这几天正到处打探行情。
    “蒜薹的价格看着还得跌。”一位赵姓经纪人告诉记者,去年的收购价是2.7元/斤,今年看不准行情,不敢收,现在来收蒜薹的大多是发往各地蔬菜市场的菜贩。据他观察,目前还没发现有商人表露出大举收购囤积蒜薹的迹象。
    代美玲向记者证实,目前基本上没人预订冷库储存蒜薹,大蒜更是没人问。
    与此同时,去年储存大蒜的商户已经亏得一塌糊涂。正在自己的冷库往外发货的金乡县恒伟商贸公司经理周生伟告诉记者,四五月份是陈蒜储存的末期,再不出货损失更大。去年周生伟的冷库给客户储存了1500吨大蒜,现在还有将近500吨没有卖出去。
    “就是按现在最高的每斤四块二出货,还得亏不少。”周生伟说。
    有外贸风向标之称的广交会五一期间正在举行。来自广交会山东团的消息说,目前广交会大蒜交易出现量价齐跌。山东省大蒜出口商表示,目前出口大蒜的交易价格为每斤5元左右,相比4月初每斤已下降1元左右。
    “还有不到1个月,新蒜就要上市了。现在的采购商都不愿意下单,要等待更好的产品和价格。”参加广交会的企业反馈的信息表明,尽管目前国外采购商对于大蒜的需求保持稳定,但普遍对其价格预期下跌。
成本三千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这句广告词早已出现在济南甚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高速路上。
 金乡县的领导一直也颇以此为荣。这个县发布的材料上说,在县一级,金乡大蒜以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品质最好、总产量最大、出口量最大等九大“中华之最”而闻名世界。2002年,金乡因种植大蒜面积而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证书”。2010年,大蒜为金乡县带来87亿元总产值,大蒜总出口量100余万吨,占全国出口量70%以上。
 不过,这些数字和“荣誉”, 与当下的赵台子村农民赵志来似乎搭不上界。
 “卖不到两块钱就得亏本。”1984年全家从东北回到山东老家后,他就一直种蒜。
 就他的感受,这些年也就去年行情好赚得多一点。
 赵志来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蒜种、农资几乎都翻番上涨,一亩地的成本怎么也得3000元。一亩地出干蒜也就1500—1600斤,蒜价每斤两块钱刚刚回本。
 去年行情好,赵志来所在的村子很多大蒜直接就让蒜商以每亩四五千元甚至更高的价格给包了,今年还没有来包地的,连问的都没有。 
蒜市就是“赌场”
 蒜农在彷徨,收储大蒜的经营者日子过得也不轻松。
 5月4日上午10点,来自长沙的商人将金乡本地的储蒜商李云(应受访者要求使用化名)存在冷库里的最后一批大蒜装车拉走,40多岁的他长舒了一口气。
 “一吨蒜赔了将近5000块。”李云苦笑着对记者说,在曾经预期大蒜行情最好的年景,他没有享受到赚钱的快乐。他旁边的同行周生伟估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储蒜商赔钱了。而按照中国大蒜网的预估,今年约有60%的储蒜商处于亏损。
 2007年与2008年间,大蒜价格跌至谷底,每斤大蒜甚至不足0.2元。很多做大蒜生意的商人血本无归。
 2010年的蒜价让蒜商悲喜两重天:是年春节过后,大蒜以令常人始料未及的速度一飞冲天,到收获新蒜的季节,一些蒜商乐观地喊出“看涨到每斤40元”的口号,最高冲到每斤7元多。然而,作为世界蒜价风向标的金乡大蒜突然迎来“黑色11月”:从月初7.1元/斤到月末4.1元/斤,单月下跌逾40%。
 以目前价格,大部分中后期入市的蒜商都处于赔本之列。
 “在蒜市上,挣大钱的永远是少数。”2009年到2010年在大蒜市场赚了一笔迅速抽身转行做酒行业的成都商人李强对记者说。
 市场乱象纷呈、风险陡增下,这场被疑由宏观调控、大户做局、蒜种冲击等多重因素造就的蒜价大跌,仍不被多数从业者视为市场泡沫破灭的标志。
亟待理清的“糊涂账”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整个大蒜市场,就是一笔糊涂账。”自认为已经吃透了大蒜市场的李强对记者说,从蒜农、冷库主到经纪人、储蒜商,谁都不清楚大蒜产量到底是多少,也不知道可以卖出多少大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炒家来说,卖或不卖,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其实都是“赌”。
 “每年国内消费和出口大蒜的需求是基本固定的,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已经远离金乡的李强说话底气很足了,在他看来,政府在此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佐证是,金乡县目前的冷库已经远远超出大蒜的实际储量。金乡政府网站显示,山东金乡今年的大蒜储藏冷库由去年的1000座激增到1400座。短短一年间,冷库数量增加了400座,冷贮能力达120万吨以上,占全国冷库存储量的17%。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大力发展冷库的目的在于税收。2010年10月下旬,金乡县长刘章箭曾在金乡全县领导干部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点突破恒温库税收,务必实行动态管理、跟踪监管,确保今年恒温库税收突破1亿元大关。
 在刚刚落成的被县政府确定为金乡商贸物流区建设重点工程、投资2.2亿元的——“山禄国际大蒜交易市场”,记者注意到还没有多少商户入驻。
 “县里工业基础薄弱,这也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无奈之举。”金乡县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对记者说。
 但是,对于大蒜的价格走向甚至全县实际的大蒜种植面积,金乡县大蒜产业办公室负责人张景灿5月4日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却没有给记者提供一个明确的数字。
 “具体数据你去问统计局吧。”张景灿对记者说,他刚刚到这个部门来,不是很了解情况。
 “我们做大蒜生意多年了,舍不得扔下,还得接着做。”5月5日晚间,几位近年来一直做着大蒜生意的人士在济宁与记者座谈的时候面带无奈,在他们看来,未来蒜价走势如何,仍是猜不透的一盘迷局,大蒜市场信息不对称,他们如同盲人摸象,在一个不知结局的赌场里不停地下赌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郑重
郑重

成为一名记者是儿时的梦想,也因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什么远大的追求,只求以“文字匠”这一职业安身立命,也在这个自己深深热爱着的工作中找到归属感。

+关注 私信

TA的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