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需拓展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如果有一把钥匙,能够解决贫困、就业、发展、走出危机等几大问题,那这把钥匙一定是中小企业问题的解决。这是G20会议上大家都认同的一句话。”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告诉记者。
小企业融资难,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同样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银行受到来自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压力和贷款规模限制的双重约束,中小企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群体。而诸多困难中,融资难无疑是最为突出、也最难短期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马蔚华再次将“如何改善小企业贷款融资环境”纳入今年的提案,并急切呼吁,尽快统一小企业规模分类标准,在实施信贷总量调控时,将小企业从一般企业中区分开来,对小企业贷款规模进行单列,并按一定比例打折计算,以缓解当前因银行资本和规模双约束下对小企业贷款构成的巨大压力。
小企业融资难在哪
“银行都是嫌贫爱富的”,在以往传统的业务分工中,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小企业客户似乎更像是可有可无的餐后甜点,作为点缀罗列于银行业务的餐盘之上。即便是谈论融资难,也大都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而这“小”企业也大都有捎带出来的嫌弃,问题很少得到解决,而那些大企业、大项目才是主攻的正餐。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持续改善。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我国银行业目前仍执行内部评级初级法,使用的是监管当局统一规定的债项损失率(LGD),对担保人评级要求过高,限制了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相对更为科学的量化模型,因此不利于充分发挥小企业贷款的抵押、担保等工具的风险缓释作用,导致小企业贷款要比大企业贷款消耗更多资本。”马蔚华给了记者这样一组数据,一个违约率为2%的小企业办理足额抵押贷款,和一个违约率为0.5%的大企业等额贷款,资本占用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以上。相比之下,办理一项业务,给大企业贷款2亿元,与给小企业贷款20万元所花费的成本相差不大,但两者为银行带来的收益却相差很多。在资本约束日益加强的情况下,这将引导银行偏向于寻找违约率相对较低的大型企业作为目标客户,进而不利于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
马蔚华建议,对内部管理水平相对较高、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较强的主要商业银行,允许其采用内部评级高级法来计算小企业贷款的资本占用,以进一步体现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资本政策倾斜。同时,建议在实施信贷总量调控时,将小企业从一般企业中区分开来,对小企业贷款规模进行单列,并按一定比例打折计算。
拓展除银行贷款外的融资渠道
小企业的融资形式主要是间接融资,也就是银行贷款。据记者了解,小企业通过间接融资渠道的银行贷款每年约为2.5万亿元,银行贷款占小企业融资总量的95%以上,而小企业在资本市场(包括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的年融资总量不足1000亿元。因此,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小企业贷款难,该问题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表现更为突出。
“我觉得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还应该进一步拓展它的融资渠道。不光靠间接融资,也应该逐渐开拓他们直接融资的市场空间。比如说我们也非常高兴看到有关方面推出了创业板、中小企业版,给我们很多成长型、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开拓了融资的通道。”马蔚华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适当借鉴美国硅谷银行风险信贷的成功经验,允许国内部分商业银行按照不超过自有资本5%的比例,并同时满足非控股类的投资要求,试点开展债权转股权活动,以支持创新型成长性小企业实现快速成长;二是鉴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占其全部外源融资的比重还不到10%,远低于日美等国30%-50%水平的现实情况,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型成长性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的支持力度,并鼓励商业银行深度参与小企业债券发行;三是鼓励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结成战略联盟开展“投贷联动”,为创新型成长性小企业提供有力融资支持和综合化金融增值服务。
除了马蔚华外,此次两会上,“小企业融资难”也引起包括工行副行长张红力、盛京银行行长张玉坤等多位金融行业的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并提出相应议案提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