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拐杖扎进泥土,让知识在石头缝里开出花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08 15:49:33

摘要:“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是乡村振兴画卷上最深沉遒劲的诗行,李军的双拐撑起的不只是自己的人生,更是无数个可能被命运折叠的梦想。

他将拐杖扎进泥土,让知识在石头缝里开出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当李军拄着双拐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时候,拐杖底部的金属与地面碰撞的“笃笃”声,像极了他数十年来在乡村教室里踱步的节奏,与孩子们的读书声形成了共振。

李军是湖南省湘潭湘乡市壶天中心学校教师,出生8个月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双下肢三级残疾,多年来,李军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疾病顽强斗争,凭着惊人的毅力考上了大学,成为人民教师的33年间,李军始终坚守在山村学校,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拐杖爸爸”。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李军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不是自我满足的资本,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李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未来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努力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推动学校形成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良好风气。同时,坚守红色信仰。把总书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融入每节课堂。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用爱去温暖他们,用心去教导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老师的教导下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今,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份荣誉,让他有了更大的责任和动力,李军表示,他将坚守教育创新,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共同探索适合农村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积极参与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是乡村振兴画卷上最深沉遒劲的诗行,李军的双拐撑起的不只是自己的人生,更是无数个可能被命运折叠的梦想。

微信图片_20250508144236.jpg

蹒跚爬上人生阶梯

李军的家在湘乡市壶天镇的一个山村里。很不幸,出生仅8个月的他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为此,父母忧心忡忡,担心孩子能不能生存下去。

当时的湘乡有一个传统:种田养猪、送崽读书。父母决定无论如何也要送李军读书,也许这是他今后能够养活自己的唯一机会。

幸好村小学离家不到一公里,李军双手扶着一条竹椅,双手将身体撑到椅子上,双脚再往前移,挪一下,前进一步,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并且从不迟到,而且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

读三年级时,他已用坏了6条竹椅。3年的竹椅路,再加上吃药治疗,奇迹出现了!四年级的李军已经可以不靠扶着椅子走路了。尽管走起来踉踉跄跄,翻山越岭、渡水过桥也常常摔跤,但对李军而言已经是喜出望外了。

然而,命运又一次开了玩笑。1988年李军参加高考,超过了专科录取分数线。全家人都很高兴,盼望着录取通知书早日到来。望穿秋水,却不见“伊人”,看到好几个同学都被录取了,他忍不住托老师去县招生办打听。原来,因为他的身体原因,没有学校愿意录取他,那时的李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颓丧和绝望。

亲友和乡邻劝他想开些,学一门修理无线电的手艺算了。“我要读大学,可是没人录取我怎么办啊?”就在李军人生最艰难的时候,父亲给了他坚定的支持:“不要想那么多,再读一年,总会有办法的。”就这样,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选择了复读。

未雨绸缪。复读的时候,李军在老师的指点下试着写信将自己的情况向各级残联反映。柳暗花明,李军得到了中国残联以及湘潭市残联的回信,并将此事向省教育厅招生部门反映,并表示届时按政策提供帮助。

李军悬着的心放下了,他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1989年高考,他再次超过专科录取分数,被娄底师专录取。李军从老师手里接过录取通知单时,不禁亲了又亲,看了又看,眼含热泪,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感激和喜悦,这是对他10余年寒窗苦读、摸爬滚打的回报,更是他今后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阶梯。

当天,他在日记里写道:“将来一定要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将自己的经历告诉我的学生,让孩子们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特别要让那些有残疾的孩子们得到公平的待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带着那份信念,李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中文科毕业,次年获得了湖南师大的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学历,并获得湖南省自考勤学奖。

1992年秋,个子不高、戴着眼镜、面带微笑的李军出现在涧山中学校园里,这是壶天镇条件最艰苦的学校之一。李军忘不了这一天,山在舞、水含笑,秋风送爽,他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李军为父亲买了一瓶回雁峰酒,为妈妈买了一件花衣,为自己买了一块手表。看到父亲颤巍巍端起酒杯和母亲幸福的眼泪,他为自己成功的第一步感到自豪。

双拐撑起的教育脊梁

涧山中学地处偏僻,四围是山,除了一个几近废弃的林场,附近三里多路没有住户,很多个星期天,李军都是一个人守着群山夹峙中的山村中学度过,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这样的环境确实留不住年轻人,李军也想过申请调离,但是又想,“这里需要我,我不愿意待,又有谁来顶我这个缺呢?”就这样,他在这所学校一干就是6年,直到后来合并至山坪中学。到了山坪中学,条件好多了,李军的干劲更足了。

2000年3月,李军右脚踝扭伤,又肿又痛。因右脚比左脚短5厘米,完全靠脚尖着力,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从教师寝室到新校区仅300米,他却要拄着拐杖,花1小时才能挪到,到教室时已满头大汗,但他从未抱怨。学校两楼间有20公分左右的沟坎,雨雪天湿滑难行。为按时上课,他甚至放下拐杖,双手着地爬过。同事见状落泪,他却微笑回应不想麻烦大家。同年5月,他左腿骨折;2002年,右股骨骨折,先后接受钢板、钢针植入手术,身体未康复就拄拐忍痛回岗。从一楼到四楼,双腿无力,钢板处胀痛,钢针刺痛,他仍坚守教学一线,从未耽误学生一节课。

微信图片_20250508144247.jpg

那时83班毕业班缺语文老师,李军忘了自己的残疾身体,主动请缨,弃“政”从“语”。2003年下学期,89班语文教学缺人。此时的李军,担任九年级语文教学和学校图书室工作,双腿的伤痛时时折磨着他,他急学校之所急,毅然接过了这副担子。2010年,学校缺历史教师,李军没有教过历史,俗话说文史一家,他又愉快地接受了。2012年下期,毕业班116班语文老师退休,他服从学校安排,重新拿起语文课本,116班学生在毕业学业考试中出色发挥,赢得市级奖励。

李军始终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爱学生成长。

生活中的李军十分节俭,却对学生慷慨,为困难学生出学费、买文具是常事。孤儿朱小龙自卑自闭,初三时李军将其接到身边照顾,助其变得开朗自信,考上理想学校。彭湘盈家庭困难,他“一帮一”帮扶,提供学习用品、生活费用并辅导功课,助其考上心仪大学。付晓莲想辍学,他拄拐步行数小时到其家中劝说,最终让她重返校园。92班学生杨苏、103班学生童莉雅在校报上写道:“他用高尚的师德打动学生,他用自己的身教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李军爱生如子,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明灯。

除教学外,他还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管理。2013年,学校创建省合格学校,他负责整理资料,数月无完整休息日;2017年,为备检“省两项督导评估”,他承担多项重要材料撰写任务,付出诸多心血。同年,新建阅览室启用,他主动制定管理制度、安排阅览计划等,保障按时开放。

担任《山鹰》校报主编13年,他精心策划,使校报在湘乡市首届校报校刊评选中获初中组唯一一等奖。他还编著校本教材《走进中学》,组建“严师教研团”助力年轻教师成长,主持课题取得丰硕成果,积极参与比赛获奖,为学校争光。

李军,这位平凡又伟大的乡村教师,用拐杖丈量教育长度,用坚韧执着书写教育厚度,用爱与奉献诠释教育温度。他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同事眼中的好榜样。2000、2004、2008、2012、2013、2021、2023年度七次获得市政府的嘉奖,见证着他“残疾不残废,平凡不平庸”的质朴理想。

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成就乡村教育的脊梁,而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早已在孩子心中踩出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