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忙于开疆 忘记守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中国电影人刚刚在东京电影节上遭遇无奈,这对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好的消息。而另一方面,第三届欧盟影展也即将开始,参与展出的电影有20多部,对于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盛宴,但是对于中国的电影人们来说,则是另外一次冲击。
很多年以来,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看美国电影、日韩电影、欧洲电影乃至印度电影,但是中国电影,却总是在国内徘徊,走不进世界的大门。而且,即便是在国内,也仅有有限的几位大导演,才能真正获得市场。
如今,不仅仅是海外市场开拓艰难,更重要的是,面对日渐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人们还将面对守土之难,在海外电影汹涌而来的时候,他们将如何守住自己的这一片市场?
中国市场,守土无方
11月初,第三届欧盟电影展将正式开始,欧盟大使赛日·安博介绍,展映的影片来自欧盟各成员国的推荐,均是来自本国制作,近期公映并获得好评的影片。
这些年来,我们举办了很多电影展,法国电影展、意大利电影展、俄罗斯电影展……等等无数的电影展,每年几乎都有几个电影展在中国落地,而每年的好莱坞大片,但凡影响力大的,几乎都在进口的行列之中,虽然每年中国进口的电影总额只有20多部,但就是这20多部,却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大半壁江山,让无数的中国电影黯然失色。
以2009年为例,整个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是62亿人民币,这其中,票房冠、亚军分别是好莱坞大片《2012》和《变形金刚2》,票房是4.66亿和4.3亿,整个票房前20名中,海外电影占了11部,仅这11部的票房就超过了18亿。
同样,在2009年,中国内地的电影总产量是456部,达到历史最高,不过这456部电影中,大多数可以说是和市场无缘,对于他们来说,市场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
有预测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将在今年达到100亿,而五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不管这个预测是否会变成现实,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飞速壮大无可置疑。当看电影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习惯或者必要的娱乐项目之后,可以预见这个庞大人口所支撑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市场确实很大,但这并不是中国电影人们的福音,或者说,在这样庞大的市场面前,中国电影人还远远拿不出相对应的成绩单,只能把市场拱手让人,数字很明显,不管今年的票房能不能达到100亿,仅仅年初的一部《阿凡达》就拿走了13亿,一部电影,占了整个市场总额的一成还多,而本土作战的中国电影,远远没有能够匹敌的。
海外市场,难解的痛
相对于海外电影占领中国市场的情况来说,中国电影在海外命运惨淡,很多年来,中国的电影人们都在努力走向海外,但结果总是让人尴尬。不管是当年张艺谋的《英雄》,还是最近吴宇森的《赤壁》,都在拓展海外市场的战役中遭遇惨败,实际上,至今为止,尚没有一部中国电影真正在海外大红大紫。
对于中国电影在海外的艰难之路,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说:“2009年至今,中国电影首推海外的,就是《赤壁》,但是北美市场的反应相当冷淡,长达6个月的放映期内,银幕数最多时也仅有42块,最终票房62万美金,还不足国内票房的一个零头。而另外一部合拍片《功夫梦》的票房则达到20亿美元。这也说明,中国电影要进军西方市场,合拍片仍然是主要渠道。”对于中国电影,海外的电影发行人宁愿买重拍权,也不愿意买现成的影片,他说:“在去年的北京放映活动上,外商看中了其中一部片子,但他们并不想买这部片子,只是想购买影片的重拍权,并且愿意付出比影片高5倍的购买费用。他们的想法是,在优秀的故事内核前提下,重新调整讲故事的方式,再进行发行。”
很显然,中国电影似乎还达不到海外发行人的要求,周铁东说:“中国的很多制片方并没有把拍电影当成是一个国际游戏,而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电影已经有了一套全球通行的规则,包括素材、宣传品的制作、营销语汇的表达。所以我们常常花费大力气把影片销售出去了,而片方却无法提供符合国际使用规格的素材(如国际声带、数字Beta带等)。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出口。我们和美国最大的连锁院线公司之一AMC、最受欢迎的视频网站Hulu谈合作,他们挑中了几十部中国电影,但我们却无法提供对方所需的影片高清带,不能满足对方的播出要求。这样一来,原本计划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就此没有了下文。我们拍电影的目的之一是要满足市场的需求,但如果连最基本的内容载体都无法达到标准,那么为什么还要拍电影呢?”
除了技术原因之外,缺乏推广资金也是中国电影推广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周铁东认为:“未来3到5年,中国电影输出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电影人的海外之路
尽管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举步维艰,但讽刺的是,几乎所有中国的大导演,都是在海外电影节上成名,内地的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等等,香港的吴宇森,乃至李安,无不是因为几大著名的电影节而成名。这些电影节中,最著名的无疑有四个:奥斯卡、戛纳、柏林、威尼斯。
不管是张艺谋、陈凯歌还是贾樟柯,他们的成名,无一不是因为三大电影节,实际上,不能在三大电影节获奖,基本上就不能被称为是大导演。
如果说中国导演在海外还算是有所得的话,那么中国电影演员的海外之路则要惨淡得多,在整个电影史上,除了李小龙,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演员在海外被称为巨星。即便是李小龙,恐怕也有中国人夸张的成分。这些年来,奔赴海外发展的中国电影演员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周润发、成龙、李连杰,这些人哪一个在中国电影界都是一等一的巨星,但是在海外,却都是星路艰难,最终不得不回归中国电影市场。倘若说好一点的,恐怕也只有成龙,但是成龙也是借了最近两年来中国热的东风,在此之前,也同样不如意。在中国,任何一个年轻人可能都知道尼古纳斯·凯奇,知道布鲁斯·威利,但在美国,在欧洲,知道成龙,知道李连杰的又有多少?
巨大的落差横亘在中国电影和海外电影之间,也横亘在中国电影人和海外电影人之间。然而,对于中国的电影人们来说,最迫切的问题显然还不是这个,而是怎么样守住自己的阵地?相对来说,冯小刚是认识很清楚的一个导演,他在谈到好莱坞、谈到海外市场的时候说:“中国电影很像中国足球,中国电影的技术与世界水平相差太远了。有些导演以为自己的电影去美国巡展,全体鼓掌就是观众喜欢了。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礼貌,在戛纳多没劲的电影都鼓掌。很多外国人说我们的电影有趣,那不是什么好话,我不懂英文,后来他们告诉我,这其实是说:不知道这哥们怎么想的。《大腕》在海外发行的时候,据说发行收入为200万美元,账单来了,发行成本230万美元,这还倒过来欠着。所以,踏踏实实做好国内市场就行了。”
倘若中国的电影市场真的能够在今年达到100亿,五年中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那么中国导演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把自己的市场掌握住,而不是去海外抢市场。倘若自己的市场都丢了,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那么海外市场还有什么意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